第64章 陳長興太極拳十大要論

小說:象形傳奇 作者:文武雙全yhj

在楊露禪於王府名揚天下之前,沒有人知道太極拳,眾人皆知太極拳後,追根溯源,人們才知道了陳長興先生以及陳氏太極拳。楊武吳孫四派太極拳皆由陳長興先生所流傳,所以陳長興先生是陳氏太極拳的代表人物,也是現存五大派太極拳共同的老祖宗。

從陳長興先生的拳論中可以看到,陳長興先生講的是由炮錘展出來的太極拳,所以在陳長興先生的拳論中,有時用太極字樣,有時用錘這個字。炮錘則是與形意拳一樣的一氣之起落的能量蓄,從中我們能夠看出太極拳的演化過程。

現在流行的陳楊吳武孫五派太極拳,全部出於陳氏太極拳,陳長興傳楊露禪,楊露禪後輩傳吳全佑,陳清平傳武禹襄,武禹襄後輩傳孫祿堂。所以,陳長興先生的太極拳論是所有太極拳最基礎的拳論,是必須要學習的。

但可惜的是現在人甚至都不知道太極拳的能量蓄是由一心二氣三節四梢五行六合生成的,只知道荒唐的反科學的“意念”和“鬆懈”(不能進行能量蓄的松本質上就是鬆懈)。

所以,太極拳想要改變花架子的形象,在世界武林中重新振興,只能按照陳長興太極拳十大要論去練拳,習練出太極拳巨大的能量蓄。

如果不明白內家拳理,那麼看陳長興太極拳十大要論似乎與李洛能形意拳論是一模一樣的,描述的都是一心二氣三節四梢五行六合。從本質上來說,這是正確的,形意拳與太極拳,甚至整個內家拳,其能量蓄方式都是一樣的。太極拳與形意拳唯一的區別,就是在形意拳一氣之起落的能量蓄中加入陰陽轉換而形成的一氣之迴圈起落的能量蓄。而陰陽轉換,就體現在陳長興太極拳十大要論的第二論氣中。

太極拳十大要論

(原文)第一論,理

夫物,散必有統,分必有合,天地間四面八方,紛紛者各有所屬,千頭萬緒,攘攘者自有其源。要論蓋一本可散為萬殊,而萬殊鹹歸於一本,拳術之學,亦不外此公例。夫太極拳者,千變萬化,無往非勁,勢雖不侔,而勁歸於一,夫所謂一者,自頂至足,內有髒俯筋骨,外有肌膚皮肉,四肢百骸相聯而為一者也。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連,前後相需,所謂一以貫之者,其斯之謂歟!而要非勉強以致之,襲焉而為之也。當時而動,如龍如虎,出乎而爾,急加電閃。當時而靜,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穩如山嶽。且靜無不靜,表裡上下全無參差牽掛之意,動無不動,前後左右均無遊疑抽扯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也。若火機之內攻,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煩擬議,誠不期然而己然。蓋勁以積日而有益,工以久練而後成,觀聖門一貫之學,必俟多聞強識,格物致知,力能有功,是知事無難易,功惟自進,不可躐等,不可急就,按步就序,循次漸進,夫而後百骸筋節,自相貫通,上下表裡,不難聯絡,庶乎散者統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總歸於一氣矣。

(介紹)天下之人物事物,分散後必有統一,分久了必有合一。天地間四面八方之物,紛紛不同卻者各有所屬,千頭萬緒,攘攘者自有其本源。如果要探討其中的道理的話,則是由一而生萬物,而萬物之理亦可歸於一根本,拳術之學,亦是這個道理。

何為太極拳?太極拳以及陰陽轉換雖然千變萬化,但是無往非勁,巨大的勁力是太極拳的第一個追求!雖然太極拳動作招式各有不同,但是其勁力則歸於一,即太極拳的各種拳勢,其背後的根本在於勁力。

大家一定要記住,要以科學的觀念看待太極拳,這個世界上無論做什麼都需要能量蓄,能量改變物質,即便是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借力打力,也是需要能量蓄才能夠完成的,而不是用意念和鬆懈完成的!這能量蓄體現在拳上,就是勁力,所以說太極拳無往非勁,勁力是太極拳的第一追求,並且是人體所能夠出的極致的勁力。

所謂太極拳的一者就是,人體自頭頂至足底,內有髒俯筋骨,外有肌膚皮肉,四肢百骸相聯而為一者也。即太極拳的勁力歸於一,太極拳的勁力是由周身整體上下內外所有的人體組織器官共同生成的勁力。而肌肉緊張收縮力中,只有肌肉能夠進行能量蓄,身體的其他組織器官則不能進行能量蓄。而讓周身上下內外髒俯筋骨、肌膚皮肉、四肢百骸能夠歸於一的,不是用意念和鬆懈,而是用六脈溶下二氣,內裡的心腎交合與外部的心腎交合的能量在經絡中執行拉動周身三節壓縮旋轉折疊擰裹----------就是用周身上下內外的能量蓄和能量執行將周身上下內外聯成一體。

肌肉緊張收縮力的能量蓄模式中,由肌肉的緊張收縮生成能量蓄,而肌肉一旦緊張收縮就會形成一根僵硬的“杆”,所以身體任何一個部位遭到打擊,周身整體這個僵硬的“杆”都會被打破打散導致失去戰鬥力。而太極拳的勁力是由周身整體上下內外所有組織器官共同蓄出來的,周身內外任何部位都有能量蓄,都有勁力,周身三節都是活的而不是僵硬的,周身蓄能量時不會形成僵硬的“杆”,所以太極拳的勁力是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的。太極拳任何一個部位遭到打擊,身體其他部位依然能夠進行能量蓄(即形成一字長蛇陣的尾中各部分相應),並且遭受打擊部位可以以摺疊擰裹壓縮旋轉化對手之力。

上面的梢節慾動而下面的根節勁力自然隨之,下面的根節慾動而上面的梢節自然領之,上下動而中節應之,中節動而上下和之,內裡的五臟六腑與外部的筋骨皮肉相連,前後相需,周身整體上下內外合一。所謂一以貫之者,就是如此!根中梢三節之間聯絡通行的是心力的能量,不是意念。只有能量才能夠將人體各個組織器官聯絡在一起。

而周身整體上下內外合一,不是勉強依靠肌肉緊張收縮實現的,需要習練出六脈溶下二氣才能實現。

當太極拳力時,如龍如虎,出乎而爾,急加電閃。當太極拳不力而靜時,則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穩如山嶽。心靜則身靜,心動則身活,心是太極拳周身的統帥。

太極拳(包括所有內家拳)的動與靜都是能量蓄,靜是指內裡看不見摸不著的心腎交合的能量蓄,動是指周身三節摺疊擰裹、壓縮旋轉的能量蓄。

且靜無不靜,表裡上下全無參差牽掛之意。靜時,體內在進行心腎交合水火相濟的能量蓄,而此能量蓄由心力驅動,所以心不能有參差牽掛之意,包括恐懼、激動、興奮等情緒,因為一旦由於這些參差牽掛之意導致心亂跳,則不能進行心腎交合水火相濟的能量蓄。同時周身整體也不能有由恐懼、激動、興奮等情緒導致的身體顫抖、肌肉緊張收縮等參差之意,因為身體一旦如此,則意就不能聽從心力的指揮了。

動無不動,前後左右均無遊疑抽扯之形。由於太極拳(包括所有內家拳)的外形動作是由心腎交合的能量透過經絡驅動周身三節摺疊擰裹、壓縮旋轉形成的,所以不像肌肉緊張力那樣來回抽扯著力,也不能像肌肉緊張力那樣身體前後左右遊移不定。這句話即告訴大家決不能像格鬥術那樣遊移不定滿場跑動,身體一旦跑動起來就無法做出內外合一的能量蓄。內外合一的能量蓄只能在不偏不倚、中正安舒的狀態下進行。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太極拳周身都是力,手到力到,身體不動不躲不閃就能打人。

這句話很重要。現在人打的太極拳,站著弓馬步依靠胳膊的抽扯之形才能力,其實只不過是緩慢的肌肉緊張力罷了,那不是太極拳,那就是使用的肌肉緊張收縮力,只不過在用緩慢的動作騙人而已。

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也。由於太極拳是周身整體由根節而達梢節的在體內執行的能量而無抽扯之形,所以其勁力如水之整體流動。太極拳在沒有遇到對手的力量時,其能量是在體內上下執行而不外的,即氣屯於內,只有遇到對手的勁力才向外力。這就好比水的流動,在沒有阻力時,水是從上向下自然流動的,一旦遇到石頭等阻力,則狠狠地拍上去而掀起巨浪,讓對手不能阻擋防禦。太極拳勁力的另外一個恰當的比喻就是旋轉的車輪,車輪旋轉時看不見力,但對手的勁力碰上去就知道旋轉的車輪有多大勁力了,這也是太極拳後製人、捨己從人的原因。

若火機之內攻,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煩擬議,誠不期然而己然。太極拳的力就像槍的子彈射那樣快,不及掩耳。太極拳要習練出內外六合,將內外六合習練出意,練出意則心力一啟動,身體就力,不暇思索,不煩擬議,在不知不覺中就已經把對手打倒。誠不期然而己然,這句話就是形意拳的有意無意是真意,拳打兩不知,打人的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打的,捱打的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捱打的,這就是拳的意。

蓋勁以積日而有益,工以久練而後成。勁力與功夫要以持久的習練才能夠成功。

習練太極拳與學習先聖之學一樣,要多聞強識,格物致知,才能成功。天下無難事,習練時不可懶惰、急於求成,要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地習練,則最後四肢百骸、五臟六腑、筋骨肌肉自相貫通,上下表裡,不難聯絡,好比散者統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總歸於一氣。

喜歡象形傳奇請大家收藏象形傳奇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