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習練飛花摘葉手

小說:太極祖仙 作者:天民思想

當孟珙兩地奔波作戰時,張三丰仍在武當山繼續修煉。蒙古軍第一次佔據襄陽時,只顧著向南突進,想從江陵過江,所以也沒有襲擾周邊。結果沒多久,就敗逃回來。孟珙又乘勝追擊,讓那留守襄陽的蒙古將軍直接投了降。所以,武當山上山下之人,倒並沒受到任何波及。

此時武當派已收了兩百餘名徒弟。其中資質較好的俞蓮舟與俞岱巖也被張三丰收為入室弟子,協助宋遠橋一起代師傳藝,管理大家。那宋遠橋也頗有管理才能,把各種瑣雜事務分派得井井有條。所以張三丰還是當他的甩手掌門人,只專心練功。

此時張三丰已能將缸中大部分水挽成團在空中飛舞。看著那晶瑩剔透的大水球在張三丰兩手間旋轉,既煞是好看又令宋遠橋他們倍感神奇。張三丰試著將那水球順勢拋向山岩上長上來的一棵松樹,竟將那松樹冠蓋砸了個稀爛。當然,由於張三丰撤去了功法,那水球也自炸散開化作了一陣雨灑落下去了。

玄武這時對張三丰說到“你此時調動玄氣的勢已初步成了,只是還不能及遠。畢竟你能外放的玄力還有限得很!不過倒是可以練練飛花摘葉類的功夫了!”

張三丰連忙問該如何練習。玄武說道“就是將樹葉一類的東西捏在手中,以意念引導注入玄力,再振腕射出去。若那樹葉能快如閃電般飛出,並在玄氣包裹之下斬金斷玉即可!”

張三丰一聽立馬會意,便又多出一門修煉功課來。

這飛花摘葉手法上挺簡單,但最講究的是對玄氣的精細控制。

開始時,由於張三丰本有振腕寸勁的功底,所以擲出的葉片出手時去勢還是挺快的。但畢竟葉片輕小,距離稍遠點兒就又變成慢慢飄落之狀了。張三丰知道是自己玄氣灌注得不到位,更沒有控制好,也不氣餒,反而練習得更加勤奮起來。

隨著練習時日的增長,那葉片能被張三丰逐漸扔得越來越遠了。張三丰也逐漸感受到了出手時的一種韻味那就是自己在運功蓄力與注力振腕力時,要儘量順暢而一氣呵成!張三丰對自己這一現感到萬分驚喜——這不就是在整個過程中還要儘量做到調動道韻麼?那玄武神唸的聲音也適時地在他腦海中響起“嗯!悟了就快了!”

世間的事情往往就是這樣,看起來挺簡單的事要達到神奇的效果和境界,中間其實有個極其難於翻越的脫變的坎兒。而翻越這個坎兒所需要做到的除了天資與紮實的基礎和不懈的努力外,還得有那麼一絲明悟。而那絲明悟又必須源自於前面的三個條件,不是別人告訴你就行的!比如一句老話叫“熟能生巧”,你天資不行,根本不是做那行的料,再怎麼努力也不一定能真正地熟,更沒法巧起來!再比如哪個數學老師都會對你說學習數學最重要的是要多練!但也不是懂得這個道理的人都能學好數學的。比如我就是那種明知是那回事去偏不能那麼去幹的人!因為我是個不喜歡被任務所逼迫的人,要我天天去練那麼多數學題,我哪裡肯幹嘛?否則,以我的天賦做個數學家還是完全可能的!再比如寫詩,與你說功夫在詩外,但你從來沒有於詩外找到能提高你寫詩的水平的東西,你又從何去下功夫?所以縱皓自苦呤,也作不出一上得了檯面的詩來!有些引起質變的道理,只能自己去踐行了才是真的!這或許就是常說的“書上得來終覺淺”吧!玄武之所以並不把一些關鍵所在給張三丰說,可能也是考慮到此,覺得說了反而於他不是好事。

對於運轉道韻,張三丰也算是基礎挺紮實的了。但他以前僅停留在武術動作施展的層面上而巳,現在卻是要用它來銜接內力執行與力和外放內力上,運用層次肯定高了一個檔次。張三丰再神,也還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又經過了一長段時間的練習,張三丰才從偶爾成功到逐漸成功回數多起來。而在此過程中,張三丰又現意念的引導尤為重要起來。這也使得他對修煉之人尤重神魂修煉有了更深的認識。人的神魂強大了,意念就強。意念強大,才更可能產生奇蹟。所以世人奇怪於霍金居然可以透過想天體力學的事來戰勝病魔撿回條命,這就是意志力的神妙之處!不是現代科學所能解釋得了的。

說真的,這麼練將下來,張三丰那意念方面的能力也提高了挺大一頭。這為他後來修煉內功快提升及最終創造出太極玄功奠定了極其良好的基礎。

隨著張三丰運用意念引導內力執行與道韻的運轉能力的提升,張三丰逐漸能夠勉強達到引著摘葉飛花每次都能將之擲出快如飛箭般飛行個十多二十丈遠了。當然,張三丰自己也知道功夫還差得遠,自然是繼續勤練不輟。

玄武適時介入說道“每個人的功力都是有限的。你也該試試近距離的威力如何了!”張三丰卻覺得遠沒達到去如閃電的程度,故心有不甘地問道“我這射得遠了,不就代表著能打擊更遠處的目標了麼?”

玄武卻笑道“道之所及,按說是彌遠的。但人之所及,終有可限。所以你只需做好當下!力有所及,是有一定範圍的!”

這話張三丰算聽全了,知道自己不能躁進。也覺得玄武之語,更含玄機!

不過張三丰也沒去深究,只按著玄武所說的去練。

好在天道酬勤,張三丰經一段練習後,基本上能達到十丈範圍內,摘葉飛花,可入木三分了!

而此時,蒙古兵又來了。這回氣勢洶洶地要奪回襄陽。

因為有前次預警作用,這回張三丰也率眾去看了蒙古人的攻城方式。其實在張三丰心中,也想著萬一蒙古兵來襲,最好也要曉得他們的攻擊方式才好。

此時孟珙還在四川督戰。但襄陽所部,實是他的老班底。所以,所留軍隊雖不多,算上上回接納的萬把人。也不過五萬人。而聞訊此次是蒙古王子親率十二萬人來報復孟珙前戰失敗之仇的。

襄陽守軍按原來孟珙所授之法,並沒有據城堅守,而是於中道狹隘處設防,用丈多長的長槍手在主道當道抗擊,而弓弩手伏於兩傍助攻。城內軍馬卻伺機而動。

蒙古馬軍一到,想要衝鋒,卻見前面黑壓壓一片如刺蝟般的長槍手,知道即使衝鋒上去,必然討不得好,便扎住了步伐。奈何那王子氣盛,只催大軍向前,便以萬馬奔騰之勢衝來。雖然當前的戰馬被長槍剌傷,有些亂了陣形,但仍鼓譟而進,逐漸衝開了一條路來。

此時,兩邊箭手見旗號而一齊矢。因距離較近,頓時顯現的殺傷力很強,蒙軍就有點兒後繼無力了。

此時,城中守軍又乘機衝出,一時搞得蒙古兵頓然慌了,調轉馬頭回跑。這下子蒙古軍隊哪還有戰鬥力!便迫不及待地向後退去以圖收整陣形。但宋軍把有限的騎兵都放在了前面,一下衝擊來,弄得蒙古軍前所未有地亂成一團。好在那統兵之人見宋軍騎兵不多,便帶頭急令回撤。後面大隊人馬才沒被衝亂而安全撤離。

張三丰觀戰,自然為宋軍取勝而興奮。但一想那丈多長槍,其實一般士兵使用並不靈活。說白點,好些人都是擺設而己。若在平野,那效果就差了。

他之所想,乃是要武當山下不佔地形地利的情況下如何防禦蒙古騎兵。反正以他看來,宋軍這得勝之陣也還是挺值不得推敲的。他要想一個“萬全之策”來保證有敵來犯,必不得逞的回事。

另外就是長槍手如何使用好長槍的問題了。

張三丰認為,長槍之利,在於襲遠。拿武術行話而言,就是“一寸長,一寸強”的道理。而槍之攻擊力,僅在槍尖。如何能讓手持長槍計程車卒能充分揮好長槍的殺傷力,那就又有些武學方面的道理了。張三丰自然是玩過槍的,挽槍花及槍扎一條線之類的道理在他面前就是小兒科了。但長槍不同,你想扎一條線,到槍尖處恐怕就一個簸蓋那麼大範圍了。所以,長槍兵歷來只用於對付騎兵或衝陣所用,猶如死物一般,對作戰而言並不起太大作用。張三丰卻覺得此處正好以武術理論而矯正之。他認為,長槍兵就該專門訓練,讓其一擊必中那樣。未必如柵欄鹿角一般置於前面,而可由後排向前突施對敵人的襲擊。這樣,由於其殺傷力顯現的效果,必可震懾衝陣的敵人!

這回事他雖並未與襄陽守軍提及,但後來他結合三才陣使用,真的殺得蒙古軍不敢靠前!而明朝中後期抗倭英雄戚繼光就採納了這點兒,把他的那整套搬到了大鴛鴦陣上,每十一人之陣即配備三個長槍手,真的把倭寇殺慘了的!

對於防範騎兵,傳統手法就是設定鹿角柵欄。但張三丰認為,這樣縱深遠遠不夠,很容易被騎兵突破。包括那長槍陣,因其不靈活,一旦士兵膽怯,反而自亂陣腳,倒成了反受騎兵砍爪切菜的物件。所以,他以為根本不需要那麼多長槍兵,而最好是前置鹿角陣,再以盾牌兵掩護長槍兵於後一定距離排列守之。總之,阻其勢而後儘可能殺傷敵人反懾其膽!

對於打仗最終打的是雙方心理的道理,張三丰此時還沒注意。但從取勢以懾敵人方面,無疑他算挺先進的了。

張三丰回去就又研究了下長槍的使用。親自弄一弄兩三丈長的長槍,張三丰現,這長槍的優勢就在於隔著老遠就可對敵進行威脅。要保證一直佔有這一優勢,動作幅度不宜過大,也要儘量用到如同眼鏡蛇攻擊敵人那般以靜制動,再加以小範圍內陡寸勁才能使長槍威力盡量揮出來。這倒為後來太極一門留下了玩長槍巨劍的功夫。青城太極門就有持長槍守索橋的功夫!

至於後來張三丰對武當山周邊的佈防,還因地置宜、動民眾地弄了個竹籤陣及竹銑陣來,真的讓蒙古兵不敢寸進!這暫時又叫後話了。後戚繼光還借鑑此弄個狼銑出來,對付倭寇更是成了大殺四方的利器!

喜歡太極祖仙請大家收藏太極祖仙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