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與墨子談科學技術(一)

小說:太極祖仙 作者:天民思想

墨子說道“既然如此,那我們就來談談現實的宇宙世界!我認為,宇宙是一個連續的整體,個體或區域性都是由這個統一的整體分出來的,都是這個統一整體的組成部分。換句話說,也就是整體包含著個體,整體又是由個體所構成,整體與個體之間有著必然的有機聯絡。從這一連續的宇宙觀出,我建立了個關於時空的理論。我把時間定名為“宙”,把空間定名為“宇”,“宙”為包括古今旦暮的一切時間,“宇”為包括東西中南北的一切空間,時間和空間都是連續不間斷的。時空既是有窮的,又是無窮的。對於整體來說,時空是無窮的,而對於部分來說,時空則是有窮的。我們可以把個體的有限時空定為一定大小的時空元,連續的時空就是由這些時空元所組成。時空元可定義為“始”和“端”,“始”是時間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單位,“端”是空間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單位。這樣就形成了時空是連續無窮的,這連續無窮的時空又是由最小的單元所構成,在無窮中包含著有窮,在連續中包含著不連續。

我們可以把時間、空間和物體運動統一起來,聯絡在一起。在連續的統一的宇宙中,物體的運動表現為在時間中的先後差異和在空間中的位置遷移。沒有時間先後和位置遠近的變化,也就無所謂運動,離開時空的單純運動是不存在的。這就是世間事物生運動變化的道理所在!不知道你認為是不是這樣的呀?”

張三丰聽了,也是一驚。沒想到“宇宙”一詞居然是墨子明的!看來,這老頭還真有些東西!關於時空元的說法,張三丰也是第一次聽到。所以,張三丰謹慎小心起來。對於自己不懂的,他不敢多言,只能按著道家的一些說法和精靈世界關於這方面的推演來應和。他說道“按我們道家祖師爺些的認為,我們這片宇宙之初,是一片“無”的狀態,還沒有任何物體產生。此季稱之為混頓狀態。後來,由於“道”的運轉,在無盡宇宙空間深處,誕生了一個“道眼”,可稱之為“奇點”。“道”在此“奇點”內高迅運轉下,從另面吞噬著一個衰老的宇宙,而向我們這片空間拋吐著一些細小的物質,我們道家稱之為“罡氣”。其實就是攜帶得有能量的宇宙射線。就像我們修煉時吸收的星空之罡氣一樣。這時期稱之為鴻蒙時期。鴻蒙祖氣及鴻蒙紫氣可是修煉的好東西。而後,小粒子又組成大粒子,再經無盡演化,就形成了恆星系。隨著其中一些恆星的過份燃燒後坍塌冷確,並被其它恆星俘獲,形成了行星。這就有了熾熱的恆星與冷黯的行星,一個徵表陽,一個徵表陰。恆星與行星又構成了一個小小的星系。同樣,在此過程中,也誕生了具有金、土、水三種屬性的物質,加上恆星原有的熾熱,也就有了“金”“水”“土”“火”四象。而此時四象還未曾依序運轉,故無“木”屬性的東西產生。直到又經歷了無盡機緣運轉,才使得運化初成,有了生命體的誕生,才生出有木屬性的森林出來,才湊齊了五行世界,使得一切和諧運轉起來。當然,後來才有了我們人類及人類社會。反過來,我們人類的祖先,從此世界來觀察,就把萬物按屬性分成了金、木、水、火、土等五行,故而有了“陰陽五行學說”。所以,我們道家的陰陽五行學說,僅是從物性上來籠統地劃分事物,推衍其運轉的極其含糊的意會性學說而已,只重在其潛在的執行展變化的方向判斷上,要讓誰憑此將事物具體的執行變化敘述得準確分明,靠此是辦不到的。”

墨子一聽,頓然得意地笑道“所以說嘛,你們道家那套理論完全就是糊弄人的嘛!”

張三丰則正色說道“但按我們道家理論展起來的中醫,的確還是管用的。莫非當年你生於凡間時,不靠那治病?既然有效,豈能說它是糊弄人的。還有以我們道家理論推算出的日曆,也是挺準的。二十四個節氣,到時作物自會那般生長,天氣時長也會按歷而至,莫非這也在糊弄人?”

墨子沉默了一下,說道“你說這些也好像有些道理!不過我對於你們道家這些東西,的確萬難理解其一!”

張三丰說道“其實這也挺正常。老先生您所說的那套在後世稱之為“科學”,是實打實的一步一個腳印地演算而來的,幾歲大的小孩都能懂。但道家那種揣摩出來的東西,的確不是常人能搞明白的!”

他這一比方,直接把墨子那套植根於科學觀察而得來的道理給說得很低端了,這自然惹得墨子很是不快。但又把墨子給鎮住了,使得他竟對道學莫測高深起來,黑著臉呆在那裡沒有搭話!這回張三丰才是真正地在糊弄他!

張三丰也覺得自己有些過火了,便轉而笑言道“不過,你那套科學的東西雖然簡單明瞭,但挺適用的!民間老百姓都用得上!後來逐漸展出了極其系統的一套科學技術來,大大地推動了世界的展呢!最終嘛,從理論上也提出並論證了“奇點”的存在的!”

墨子一聽,又立馬高興起來!沒想到張三丰竟又如此肯定自己的研究!於是他很是自得地笑道“那當然!比如我現的那槓桿原理,就可以拿來做出秤來的。有了秤,大家生活就方便多了嘛!當然,還可以做出許多機械出來,便於生產得很!”

不得不說,墨子應該算是我們華夏最早最偉大的科學巨匠。他在數學上準確地給出了圓“一中同長”的定義以及平行線的概念。還有用於瞄準的“三點一線”原理,在後世測量物體的高度和距離方面得到廣泛的應用。晉代數學家劉徽在測量學專著《海島算經》中,就是應用三點共線來測高和測遠的。漢以後弩機上的瞄準器“望山”也是據此明的。

此外,墨子還對十進位值制進行了論述。中國早在商代就已經比較普遍地應用了十進位制記數法,墨子則是對位值制概念進行總結和闡述的第一個科學家。他明確指出,在不同位數上的數碼,其數值不同。例如,在相同的數位上,一小於五,而在不同的數位上,一可多於五。這是因為在同一數位上(個位、十位、百位、千位……),五包含了一,而當一處於較高的數位上時,則反過來一包含了五。十進位制的明,是中國對於世界文明的一個重大貢獻。正如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數學卷中所說“商代的數字系統是比古巴比倫和古埃及同一時代的字型更為先進、更為科學的”,“如果沒有這種十進位制,就幾乎不可能出現我們現在這個統一化的世界了”。

墨子在物理學的研究涉及到力學、光學、聲學等分支,給出了不少物理學概念的定義,並有不少重大的現,總結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學定理。

先,墨子給出了力的定義,說“力,刑(形)之所以奮也。”(《墨經上》)也就是說,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即使物體運動的作用叫做力。對此,他舉例予以說明,說好比把重物由下向上舉,就是由於有力的作用方能做到。同時,墨子指出物體在受力之時,也產生了反作用力。例如,兩質量相當的物體碰撞後,兩物體就會朝相反的方向運動。如果兩物體的質量相差甚大,碰撞後質量大的物體雖不會動,但反作用力還是存在。

接著,墨子又給出了“動”與“止”的定義。他認為“動”是由於力推送的緣故,更為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止,以久也,無久之不止,當牛非馬也。”的觀點,意思是物體運動的停止來自於阻力阻抗的作用,如果沒有阻力的話,物體會永遠運動下去。這樣的觀點,被認為是牛頓慣性定律的先驅,比同時代全世界的思想出了兩千多年,也是物理學誕生和展的標誌(亞理士多德認為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沒有力物體就不會運動,而停止是物體的本性,這樣的觀點是符合常人觀測的結果的,卻是膚淺和錯誤的)。

關於槓桿定理,墨子也作出了精闢的表述。他指出,稱重物時秤桿之所以會平衡,原因是“本”短“標”長。用現代的科學語言來說,“本”即為阻力臂,“標”即為動力臂,寫成力學公式就是動力x動力臂(“標”)=阻力x阻力臂(“本”)。此外,墨子還對槓桿,斜面、重心、滾動摩擦等力學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這裡就不一一贅述。

在光學史上,墨子是第一個進行光學實驗,並對幾何光學進行系統研究的科學家。如果說墨子奠定了幾何光學的基礎,也不為過分,至少在中國是這樣。正如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物理卷中所說,墨子關於光學的研究,“比我們所知的希臘的為早”,“印度亦不能比擬”。

墨子探討了光與影的關係,他細緻地觀察了運動物體影像的變化規律,提出了“景不徙”的命題。也就是說,運動著的物體從表觀看它的影也是隨著物體在運動著,其實這是一種錯覺。因為當運動著的物體位置移動後,它前一瞬間所形成的影像已經消失,其位移後所形成的影像已是新形成的,而不是原有的影像運動到新的位置。如果原有的影像不消失,那它就會永遠存在於原有的位置,這是不可能的。因此,所看到的影像的運動,只是新舊影像隨著物體運動而連續不間斷地生滅交替所形成的,並不是影像自身在運動。墨子的這一命題,後來為名家所繼承,並由此提出了“飛鳥之影未嘗動”的命題。

墨子也探討了物體的本影和副影的問題。他指出,光源如果不是點光源,由於從各點射的光線產生重複照射,物體就會產生本影和副影;如果光源是點光源,則只有本影出現。

接著,墨子又進行了小孔成像的實驗。他明確指出,光是直線傳播的,物體透過小孔所形成的像是倒像。這是因為光線經過物體再穿過小孔時,由於光的直線傳播,物體上方成像於下,物體下部成像於上,故所成的像為倒像。他還探討了影像的大小與物體的斜正、光源的遠近的關係,指出物斜或光源遠則影長細,物正或光源近則影短粗,如果是反射光,則影形成於物與光源之間。

特別可貴的是,墨子對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等進行了相當系統的研究,得出了幾何光學的一系列基本原理。他指出,平面鏡所形成的是大小相同、遠近對稱的像,但卻左右倒換。如果是二個或多個平面鏡相向而照射,則會出現重複反射,形成無數的像。凹面鏡的成像是在“中”之內形成正像,距“中”遠所成像大,距“中”近所成的像小,在“中”處則像與物一樣大;在“中”之外,則形成的是倒像,近“中”像大,遠“中”像小。凸面鏡則只形成正像,近映象大,遠映象小。這裡的“中”為球面鏡之球心,墨子雖尚未能區分球心與焦點的差別,把球心與焦點混淆在一起,但其結論與近現代球面鏡成像原理還是基本相符的。

墨子還對聲音的傳播進行過研究,現井和罌有放大聲音的作用,並加以巧妙地利用。他曾教導學生說,在守城時,為了預防敵人挖地道攻城,每隔三十尺挖一井,置大罌於井中,罌口繃上薄牛皮,讓聽力好的人伏在罌上進行偵聽,以監知敵方是否在挖地道,地道挖於何方,而作好禦敵的準備(原文是令陶者為罌,容四十鬥以上,……置井中,使聰耳者伏罌而聽之,審知穴之所在,鑿內迎之)。儘管當時墨子還不可能明白聲音共振的機理,但這個防敵方法卻蘊含有豐富的科學內涵。

在機械製造方面,墨子精通手工技藝,可與當時的巧匠公輸班相比。墨子擅長防守城池,在止楚攻宋時與公輸般進行的攻防演練中,已充分地體現了他在這方面的才能和造詣。他曾花費了3年的時間,精心研製出一種能夠飛行的木鳥(風箏、紙鳶),成為我國古代風箏的創始人。他又是一個製造車輛的能手,可以在不到一日的時間內造出載重3o石的車子。他所造的車子執行迅又省力,且經久耐用,為當時的人們所讚賞。

如果張三丰知道墨子在科學上有如些多的建樹,估計他斷然不敢如之前那樣糊弄墨子的!但張三丰一改口後反而顯示出對科學無比的興趣後,頓然也使得墨子對他親切起來。

喜歡太極祖仙請大家收藏太極祖仙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