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逸民诗?其三
萧衍
惟河出图。
唯岳降神。
是代皆有。
何代无人。
怀宝迷邦。
高尚隐沦。
价待哲后。
见须明君。
伊予不聪。
故阙斯闻。
……
赏析:
《赠逸民诗·其三》虽篇幅简短,但蕴含着诗人对贤才与时代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身识才能力的反思。
一、用典与人才观
祥瑞起兴,贤才关联:“惟河出图,唯岳降神”,诗人开篇借用“河出图”与“岳降神”两个典故。在古代,“河出图”被视为圣人出世、天下太平的祥瑞,“岳降神”寓意着杰出人才的诞生。诗人借此表明每个时代都应有这样的祥瑞和贤才涌现,为下文讨论人才问题做铺垫,暗示贤才如同祥瑞般,是时代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构建起祥瑞与贤才之间的潜在联系,引读者对时代与贤才关系的思考。
贤才隐匿,等待明主:“是代皆有,何代无人。怀宝迷邦,高尚隐沦”,诗人指出每个时代本应都有贤才,然而现实却是有些贤才虽怀有才华(“怀宝”),却选择隐居,使国家难以获得他们的助力(“迷邦”),以高尚的姿态隐匿于世。这种现象反映出诗人对贤才未出仕的惋惜与不解。“价待哲后,见须明君”则进一步说明,这些贤才认为自身价值需等待圣明君主(“哲后”“明君”)来掘,才愿出仕,强调了贤才对君主的期待,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人才任用机制可能存在的问题,即贤才与君主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相互现的途径。
二、诗人的自我反思
“伊予不聪,故阙斯闻”,诗人以谦逊的口吻进行自我反思,认为自己不够聪慧,所以在现和任用贤才方面有所欠缺,听闻(现)的贤才不足。这种自我批判体现了诗人对人才问题的重视,以及希望改善现状的决心。从诗歌整体来看,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自谦,更像是一种对自身责任的深刻认识,暗示诗人意识到君主在选拔人才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自己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掘贤才,为国家所用。
三、艺术特色
简洁明快,表意深刻:整诗语言简洁,用词质朴,却能将复杂的人才观和诗人的自我反思表达得深刻到位。没有过多华丽的修饰,以直白的表述传递核心思想,使读者能够迅理解诗人的意图,体现出诗歌言简意赅的特点。
结构紧凑,逻辑连贯:诗歌从祥瑞引出贤才,阐述贤才隐居现象及原因,最后落脚到诗人自我反思,层次分明,逻辑紧密。每个部分环环相扣,逐步深入主题,使整诗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展现出诗人清晰的思维脉络。
……
解析:
惟河出图
-解析:“惟”表示“只有”,“河出图”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文化典故。相传上古伏羲氏时,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在传统观念里,“河出图”被视为一种祥瑞之兆,预示着圣人将出,天下将迎来太平盛世。此句借这一典故,为诗歌营造出一种神圣、祥瑞的氛围,暗示着贤才出现如同“河出图”般,是顺应时代、推动社会展的重要契机。
唯岳降神
-解析:“唯”同样表“只有”,“岳降神”出自《诗经·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说的是高山降下神灵,诞生了甫侯和申伯这样的贤能之人。在这里,诗人用此典故,表达高山能降下神灵,寓意着杰出的人才诞生于世。与“惟河出图”相对应,进一步强调祥瑞与贤才诞生之间的关联,强化了每个时代都应有贤才出现的观点。
是代皆有
-解析:“是代”指每个时代,“皆有”表明都存在。此句承接前两句,意思是每个时代都应该像有“河出图”“岳降神”这样的祥瑞和贤才出现。这是诗人基于传统观念和对历史的认知,得出的普遍性结论,即贤才的出现是各个时代共有的现象,为下文阐述当下时代贤才的状况做铺垫。
何代无人
-解析:这是一个反问句,“何代”即哪个时代,“无人”指没有贤能之人。诗人通过反问,加强语气,强调每个时代必然都有贤能之人存在。这一观点与前句“是代皆有”相互呼应,再次突出贤才存在的普遍性,引读者对贤才在不同时代境遇的思考。
怀宝迷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