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乐文小说中文>不可不知的中国5000年历史悬案(出版书) > 第10节(第2页)

第10节(第2页)

&esp;&esp;中国自古即是一个爱好饮酒的国度,中国历史上能饮酒的人比比皆是,那么谁才是他们中酒量最大的人?他们中谁又是不折不扣的酒徒?

&esp;&esp;宋人赵崇绚在其作品《续鸡肋》里做了一个统计,并得出结论,中国历史上酒量最大的人是汉宣帝时期的丞相、大法官于定国,说他饮酒可至数石而不乱。其他高手还有汉朝的大儒郑康成可饮一斛,汉朝的卢植是一石的酒量。而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则是中国历史上不折不扣的最大酒徒。

&esp;&esp;我们所说的酒量纪录,显然是以一天里面喝而不醉为前提的。假如喝了醉,醉了喝,像李白自诩的“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那样,就无法计算,而且还将增加无数的纪录。比如东汉的文学家、音乐家、史学家蔡邕,据说也能喝一石,不过他常常喝醉。而于定国“食酒至数石不乱,冬月治请谳,饮酒益精明”。一石是多少?按照通常说法是100斤,不过各个朝代的量具大小是不一样的,根据科学家沈括的换算,汉朝的一石相当于宋朝的32斤。古人说的“数”是指3以上的数字,也就是说,这位饮酒冠军的酒量,大约等于100斤酒。后来,许多人的著作也都首推于定国为中国饮酒冠军。

&esp;&esp;另一位能与于定国比一下酒量的名人,是大名鼎鼎的孔夫子。“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这是一个在中国流传甚远的话题。孔子一生崇尚中庸,自己曾说过“不为酒困”,也就是并不沉迷喝酒,百觚折算下来也有上百斤,但不仅孔融相信,2000多年来许多文人对此深信不疑,东晋著名的炼丹道人葛洪说:“嗜酒无量,仲尼之能也。”但是考虑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酒,酒精度还没有现在的啤酒高,鲁国的酒更是淡得出名,所谓“鲁酒薄而邯郸围”。所以他的酒量是比不上于定国的。

&esp;&esp;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人,不仅酒量大,而且是不折不扣的酒徒,他就是刘伶。

&esp;&esp;众所周知,竹林七贤处在魏晋易代之际,各有各的遭遇,因对现实不满,隐于竹林。七贤会聚河内竹林,其主要目的就是清谈和饮酒。七人几乎都是嗜酒成瘾,纵酒放任。比如,阮籍听说步兵厨营人擅于酿酒,并且贮存美酒三百斛,就自荐当步兵校尉。任职后尸位素餐,唯酒是务。阮咸饮酒不用普通的杯子斟酌,而以大盆盛。有一次,一群猪仔把头伸入大盆,跟阮咸一起痛饮起来。

&esp;&esp;而刘伶则是将饮酒发挥到了一个顶峰。他不仅人矮小,而且容貌极其丑陋。但是他性情豪迈,胸襟开阔,不拘小节,平常不滥与人交往,沉默寡言,对人情世事一点都不关心,只有和阮籍、嵇康很投机,遇上了便有说有笑,《晋书》本传记载说,他经常乘鹿车,手里抱着一壶酒,命仆人提着锄头跟在车子的后面跑,并说道:“如果我醉死了,便就地把我埋葬了。”他嗜酒如命,放浪形骸由此可见。有一次,他喝醉了酒跟镇上的人吵架,对方生气地卷起袖子,挥拳就要打他,刘伶却很镇定从容地说:“我这像鸡肋般细瘦的身体,哪有地方可以安放老兄的拳头。”对方听了,笑了起来,终于把拳头放了下来。

&esp;&esp;刘伶更是以喝酒闻名。一次,他酒瘾大发,向妻子讨酒喝,他妻子把酒倒掉,砸碎酒具,哭着劝他道:“你酒喝得太多了,不是保养身体的办法,一定要把它戒掉。”刘伶说:“好!我不能自己戒酒,应当祈祷鬼神并发誓方行,你就赶快去准备祈祷用的酒肉吧。”他妻子信以为真,准备了酒肉,刘伶跪着向鬼神祈祷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次能饮十斗,再以五斗清醒,女人说出的话,切切不可便听。”说罢便大吃大喝起来,一会儿便醉倒了,害得妻子痛心大哭。因此,后人多把酣饮放纵的人比作刘伶。

&esp;&esp;刘伶还无视礼仪,任性胡为。他好赤裸身体,时常在家里脱光了衣服饮酒。假如有客人到他家讽刺他几句,他就傲然地说道:“天地是我的房屋,房屋是我的衣裤,你们为什么要钻进我的裤裆里来?”此后他更将这种境地,表现在他那篇著名的文章——《酒德颂》中。其大意是:“有所谓大人先生者,他将宇宙看做是自己的家,以为一万年不过是转瞬之间而已,他随着自己的意思到任何他想去的地方,行也好止也好,只有酒是他的乐趣,其他的乐趣他瞧都不瞧。贵公子、缙绅处士们,听到他的风评,没有一个人不怒目相向的,拿礼法来非难他。但先生手中却不停地拿起酒杯,拂去落在髯上的浊酒,陶然醉倒。他不觉寒暑,也没有利欲之情,将这个世上的杂然万物,完全看做是漂流在大河上的浮萍。”

&esp;&esp;当然,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蒸馏器是金代的,也就是说,在金代以前酒的度数是不高的,从那时候起,中国才有白酒,从此以后的诗篇中,就再也没有出现“千钟不醉”的豪情,说起来,堪称遗憾。

&esp;&esp;北朝时期众皇后为何爱出家?

&esp;&esp;北朝时期众皇后为何爱出家?

&esp;&esp;北朝指的是三国之后中国历史上一连串统治北中国的政权,主要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中除北齐外,都是由鲜卑族建立。北朝与南朝分立的局面,被合称为南北朝。在北朝的中后期,大概100多年之中,竟然有文明皇太后冯氏、宣武皇后高氏、孝明皇后胡氏、恭帝皇后、文皇后乙弗氏、宣武灵皇后胡氏等魏、齐、周等国的皇太后、皇后17人出家为尼,实在是世所罕见。这成为了我国佛教史和北朝发展史上的一个极为奇怪的现象。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这些高高在上、享受荣华富贵的帝后成为孤独寂寞、陪伴青灯古卷的尼姑呢?

&esp;&esp;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是因为统治者佞佛、媚佛而造成,如《晋书·何充传》载:“二郄谄于道,二何佞于佛”;《新唐书·侯希逸传》亦载:“好畋猎,佞佛,广兴祠庐,人苦之。”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我国,先始于洛阳。汉末曹魏时期,在河南地区得到了初步的传播,西晋十六朝时期得以迅速的传播和发展,在北魏时达到鼎盛。北魏共历17帝,171年,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北魏诸帝,除太武帝拓跋焘灭佛外,其余多奉佛。如道武帝是北魏的开国皇帝,鲜卑族本来对佛教不大了解,“与西域殊绝,莫能往来,故浮图之教,未之得闻,或闻而未信也”(《魏书·释老志》)。后来在征战过程中,接触到诸地的佛寺和僧侣,于是好黄老、览佛经。见沙门,都加敬礼,并利用佛教以收揽人心。继而任赵郡沙门法果为沙门统,令绾摄僧徒,并于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建立塔寺。而文成帝所面对的,是太武帝毁佛的残局,他在太武帝的废佛之后大力兴佛,下诏说:释迦如来功济大千,惠流尘境,等生死者叹其达观,览文义者贵其妙用,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排斥群邪,开演正觉(《魏书·释老志》)。文成帝下令,各州、郡、县都建造佛寺一所,凡是想出家的人,不论其年龄大小,一律听任出家。他想用佛教来化恶就善,于是,以往所毁的佛寺,又都恢复起来了,佛像经论,又得以流传,著名的云冈石窟,也在文成帝时开凿。

&esp;&esp;孝文帝于洛阳城南伊阙龙门山之断崖分刻六龛,其佛最高达130尺,全山造像142289尊。共有造像记及题刻3680品,元魏时代造像记有300品,题名为200品,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最为珍贵者。宣武景明元年诏营石窟,至正光四年六月,用工802366个。

&esp;&esp;北齐是代东魏而立的又一个北方政权,历6帝28年。北齐佛教的鼎盛期是文宣帝高洋时代,高洋本人也佞佛,他曾把国家财产分成三份,供养僧尼就占三分之一。受禅僧僧稠的影响,高洋还喜好坐禅,坐禅时整日不出。他又行素食,禁止捕杀鱼虾虫鸟。

&esp;&esp;北周是代西魏而立的政权,历5帝25年,北周对于佛教,经历了奉佛、毁佛、兴佛的过程。明帝宇文毓在位三年,大造佛像,曾为先皇帝造卢舍那织成像一躯和菩萨像二躯,他也下诏建寺,此诏存于《广弘明集》卷二十八中。继位的武帝宇文邕毁佛,到宣、静二帝,又重新兴佛。

&esp;&esp;从这样的大背景来分析,北朝17位皇后出家,皆因佞佛使然。

&esp;&esp;然而,另外一些人从北朝17位皇后出家的背景出发,仔细加以比较,得出了另一种结论,认为佞佛并不是皇后出家的真正原因,以为这些皇后出家为尼的真正原因包括:一是健康的缘故,寺庵的环境清静幽雅,有利于染病在身的皇后的康复;其次是有的皇后在争宠的角逐中,由于失宠而被逐出宫为尼;再次是因皇位更迭或王朝易代而沦为牺牲品的,对这些失败的皇后来说,入尼庵实在是一个很好的去处;第四类是幼主嗣位后两宫争权的失败者;最后则是入寺寻求政治避难的。也有的皇后是逃避深宫禁锢追求个性解放,寺庵可以躲开皇宫的森严制度,可以成为相对自由的乐园,甚至于可以变为淫乐之地。魏太武帝就是因为发现佛寺有兵器、有藏匿妇女淫乐之处而毁佛的。

&esp;&esp;另外有一些人则认为应该从当时寺院经济的特殊地位来探讨分析这么多皇后出宫为尼的根本原因。北朝中后期,由于统治阶级的扶持,寺院势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僧尼的人数骤增。北魏时,国都洛阳有寺1367所,江北整个地区有寺3万余所,出家僧尼达200余万人。与此同时,这些佛教寺院都拥有大量的土地、占有很多劳动力,他们不经营生产,通过出租或役使依附农民,经营商业,发放高利贷等。剥削广大的劳动人民,聚敛了大量的财富。逐渐形成了相当独立的寺院经济和特殊的僧侣地主阶层。范缜在《神灭论》中说:人倾尽家财去拜佛求僧,然而那些粮食却被无所事事的众僧吃掉了。大量钱财都流进了寺院,社会上到处都是坏人,但却没有人去制止,人们还都在称颂“阿弥陀佛”。

&esp;&esp;在这些佛寺中,有的还是由统治者出资修建的。这些皇帝修建的寺庵,大都富丽堂皇,以收容皇后为尼最多的瑶光寺为例,此寺还有大量的宫女供皇后妃役使。因此可以看出,这里名为寺院,实是皇后优游享乐的另一处别宫,被废黜的皇后只是失去了内主之尊,而在物质生活上与宫内差异不大。若从这个角度来看,北朝皇后为尼与被贬入冷宫相比,是一种优待,这无疑会刺激和吸引失败者的皇后入寺为尼。因此,这些人认为,在当时,寺院的特殊地位才是皇后出家为尼的根本原因。

&esp;&esp;史上首位让皇帝戴绿帽子的太监

&esp;&esp;史上首位让皇帝戴绿帽子的太监

&esp;&esp;北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孝文帝亲政后,改鲜卑姓为汉姓,改革服饰,迁都洛阳,制作礼乐,分明姓族,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对鲜卑族落后的社会习俗进行改革。但是,孝文帝在爱情生活上颇为坎坷,与事业的辉煌根本无法相比。

&esp;&esp;孝文帝的前两位妻子分别是林氏和高氏,林氏和高氏虽然都为孝文帝生了孩子,但是孝文帝并没有明媒正娶她们,而且孝文帝也并不宠爱她们。孝文帝后来迎娶了两位皇后,分别是废皇后冯清、幽皇后冯润。废皇后冯清,是太师冯熙的女儿。太和十七年,27岁的孝文帝,虽然此时他已经是7个男孩的父亲,然而从礼法上讲,他依然是未娶妻的单身汉。太尉元丕等上表说:“长秋未建,六宫无主,请正内位。”于是冯清被立为皇后,她履行一个皇后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每逢大典,她率领后宫中的夫人、嫔妃、世妇、御女如锦簇花团般出现在典礼现场;孝文帝出征,她留守平城,为远行的丈夫在佛前祈祷。然而,她却也无法得到孝文帝的爱。

&esp;&esp;孝文帝所有的妻子中,他最的是冯清的异母姐姐冯润。冯润14岁入宫,她风采照人,妩媚艳丽,深得皇帝宠爱。但是不久却得了慢性病,被冯太后送出宫外当了尼姑。冯润病好之后,忍受不了念佛读经的寂寞,曾经与人有私情。孝文帝自冯润出宫之后,一直忘却不了她的音容笑貌,怀念之情随着时光的流逝更加强烈。在得知冯润病愈的消息后,马上将她接回了宫中。

&esp;&esp;冯润回宫后,孝文帝对她宠爱如初。公元496年,孝文帝以皇后冯清不讲汉话为由,废为庶人,立冯润为皇后。失势的皇后冯清,避居瑶光寺为尼,青灯古佛,孤独终老。孝文帝虽然宠爱冯润,却更加重视统一大业,太和二十二年(498年),他发兵20万进攻南齐,并很顺利地攻下新野、南阳、樊城等地,之后,大军停在悬瓠一带休整。

&esp;&esp;皇上领兵在外,在后宫做主的新皇后冯润水性杨花的本性又显现出来。当时宫中有一位宦官叫高菩萨,仪表堂堂,是靠欺骗手段混进宫中的,仍是个没净身的真男子。冯氏不久便与他勾搭在一起。高菩萨很会笼络人,他手下有一批人甘心为他卖命,充当爪牙。冯氏也培植了一批私党,互相勾结,表里为奸。尽管宗室中有人知道了他们的丑事,但也无人敢管。

&esp;&esp;但是,冯氏的丑闻最终还是被孝文帝知道了。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年少寡居的彭城公主被冯润不学无术的弟弟冯夙看中,孝文帝也答应了这门亲事。谁知公主与死去的丈夫情深意笃,不愿马上嫁人,即使嫁人,也不愿意嫁给冯夙这样的平庸之辈。冯夙准备强娶之时,无奈的公主率几个婢仆秘密出宫,赶往皇帝军中,合盘端出了皇后与高菩萨的奸情。孝文帝又惊又怒,但对妹妹的话也不全信,认为可能她在惊怒之下,捕风捉影,说了气话。但是,孝文帝的亲信宦官刘腾的密报却将孝文帝对皇后的幻想击得粉碎,孝文帝因此事急怒攻心病倒在军中。

&esp;&esp;冯皇后得知自己的丑行暴露后,忧惧之中忙与母亲常氏商讨对策。俩人求托女巫,诅咒孝文帝速死,并希图像冯太后那样,另立少主临朝称制。同时为了侦探孝文帝的情况,冯润多次派心腹到军中探望孝文帝,孝文帝为免打草惊蛇,对宫中之事佯作不知,冯润不禁心中窃喜。

&esp;&esp;公元499年,孝文帝经周密安排,突然赶回洛阳,一入宫即捕拿高菩萨等人,并且从冯皇后身上搜出一把三寸长的小匕首。到了晚上,孝文帝坐在含温室,让冯皇后坐在离自己的坐榻有两丈多远的东边屋子里,然后命令高菩萨等人坦白交待与皇后淫乱之事,高菩萨无奈,只得一一招供。审讯完高菩萨之后,孝文帝把彭城王元勰、北海王元详两人召进自己的房中,指着冯皇后对他们说:“过去她是你们的嫂子,从今开始就是两旁路人了,所以只管进来勿须回避。”接着又说:“这个荡妇想要拿刀刺杀我,我因她是文明太后家的女儿,不能废掉她,只是把她虚置在宫中,她如果有廉耻之心的话,或许能自取一死。所以,你们不要以为我还对她有什么情分。”彭城王和北海王出去后,孝文帝问冯皇后最后还有什么话要说,冯皇后跪地磕头,涕泣不已。孝文帝念在多年的夫妻情分上,让冯皇后回到后宫幽居,嫔妃们见到她还照样对她施行皇后之礼,只是命令太子不再每天早晨去向她请安。

&esp;&esp;经此剧变,孝文帝一直郁郁寡欢,孝文帝因为冯润之事,加上身体本来虚弱,一病不起,临终时下旨:“冯皇后长久以来不守妇道,乖违后德,我死之后,可以赐她自尽,以皇后之礼仪加以安葬,庶可免去冯氏家门之丑。”北海王等人以孝文帝的诏令去给冯皇后送毒药,冯皇后一边跑一边大声呼喊,不肯饮药,说道:“皇上怎么会有这样的诏令,这是诸王之辈们要谋杀我呀!”北海王无奈,只好让人把她抓住,强迫她把毒药喝下去。淫乱后宫的冯皇后就这样一命呜呼!

&esp;&esp;花木兰代父从军是杜撰的故事吗?

&esp;&esp;花木兰代父从军是杜撰的故事吗?

&esp;&esp;在我国古代的南北朝时期北方流传着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木兰辞》,讲述了一位巾帼英雄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首民歌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传唱至今,使人们对“花木兰”这位巾帼英雄充满了敬仰。

&esp;&esp;传说中木兰从小跟着父亲读书写字,平日料理家务。她还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有一天,衙门里的差役送来了征兵的通知,按照当时的征兵制度,木兰的父亲也要从军。但木兰的父亲年岁已大,并且染病在身,根本就不能参军上战场杀敌。木兰没有哥哥,弟弟又太小,她不忍心让年老的父亲去受苦,于是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木兰父母虽不舍得女儿出征,但又无他法,只好同意她去了。

&esp;&esp;木兰随着队伍,到了北方边境后。她担心自己女扮男装的秘密被人发现,故此处处加倍小心。白天行军,木兰紧紧地跟上队伍,从不敢掉队。夜晚宿营,她从来不敢脱衣服。作战的时候,她凭着一身好武艺,总是冲杀在前。战争一直持续了12年,由于木兰作战勇猛,武艺、兵法样样精通,在军中屡立战功,脱颖而出的她渐渐从一名普通士兵跃居为一名将军。

&esp;&esp;战争结束了,大军终于凯旋而归。皇帝论功行赏,封木兰为尚书郎。但是,木兰却不愿做官,也不想要财物,她只希望得到一匹快马,好让她立刻回家。皇帝欣然答应,并派使者护送木兰回去。木兰的父母听说木兰回来,非常欢喜,立刻赶到城外去迎接。弟弟在家里也杀猪宰羊,以慰劳为国立功的姐姐。木兰回家后,脱下战袍,换上女装,梳好头发,出来向护送她回家的同伴们道谢。同伴们见木兰原是女儿身,都万分惊奇,没想到共同战斗12年的战友竟是一位漂亮的女子。

&esp;&esp;于是,木兰从军的故事就一传十、十传百,在民间流传开来。虽然木兰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在正史中却没有关于她的记载。我们见到的最早记载木兰从军故事的是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辞》。其中描写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究竟是文学杜撰,还是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呢?

&esp;&esp;对于在历史上有无木兰这个人的问题,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木兰”的名字最早见于民歌《木兰辞》,无正史记载,她只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文学形象,并非真有其人。而另外一些人却认为,没有被记载入正史的并不代表本人不存在,中国古代就连位高至宰辅者也未必尽入正史,特别是武将,即便参加过征战者也只不过写进了几位战绩功勋特别卓著与地位名望特别显贵的人,况且古代文学作品中描写真人真事的不计其数,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就来源于真人真事,而且木兰就是唐朝人。

&esp;&esp;这些人首先认为《木兰辞》中描写的故事发生在唐朝。第一,诗中有“可汗大点兵”句,查遍二十四史,天子而兼有可汗之称的,仅有唐太宗一人。其次,诗中有“从此替爷征”句。只有唐初实行的府兵制,才有子代父征的规定。虽然府兵制早在北魏就出现了,但都没有子代父征的规定。另外,诗中描写府兵制的诗句甚多,如“愿为市鞍马”、“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等等,都是只有唐初有了自备资粮兵器的规定才有可能产生这种行动。诗中还有“出门看火伴”等句,也只有唐初的折冲府才规定十人为火,据此可佐证木兰的故事应该发生在唐初。再次,诗中有“策勋十二转”句,只有唐代置司勋吏,掌管官吏勋级,凡达到十二转者称为上柱国,对立有战功的将士先授以荣衔,再封以相适应的官职。最后,诗中有“愿借明驮千里足”句,史书记载:“唐制,驿置明驮使,非边塞军机,不得擅发。”据此,木兰的故事亦应发生在唐代。chapter1();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