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乐文小说中文>不可不知的中国5000年历史悬案(出版书) > 第16节(第1页)

第16节(第1页)

&esp;&esp;李清照给人以文弱纤细的形象纯粹是她的名字和后期凄凄惨惨词作的影响。首先说名字,每一位读者读到“清照”二字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冷冷清清的月光照在大地上的感觉。“名字清照”让人感到冷清文弱。至于李清照的“瘦”主要来自她的词作,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等。这里是她的词因“瘦”字使用得恰到好处,瘦字传神地把人的心情同景物的凋零恰如其分地结合起来,而不是说她人的体形“瘦”。可惜千百年来文学家、画家把词中之“瘦”混同于人体形之“瘦”,从而给人们勾勒出一个瘦弱李清照的形像。有人从李清照的词作和人生经历以及其性格推出真实的李清照不但不瘦而是体形魁梧高大,额头宽阔,性格外向,甚至有点粗鲁的女强人形象。而且,话说回来,即使是文弱纤细也不一定见得就是漂亮。

&esp;&esp;从李清照的词也可以分析出她的性格特征。在其前期少女和初嫁时作品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传神地勾勒出了清照醉酒后的形态,这不是普通的醉而是大醉,醉得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了。试想一位少女时代就常常喝得酩酊大醉的女性,有可能是那种害羞的人吗?更令人后怕的是她所乘的船“还误入藕花深处”。从这样形象传神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在1000年前封建礼教相当森严的宋朝,李清照这种泼辣、大胆且豪爽的女性还是很少见的;而且从其“争渡、争渡”那股劲看来,李清照的力气应该不小,而她的身材应该相当高大。

&esp;&esp;李清照一生嗜酒,少女时代如此,出嫁后与赵明诚生活优裕时如此,晚景飘零时亦如此,终生不改此衷。通览一下清照的词,只要提到酒,写到醉酒形态的处处皆是。这里只选几首著名的去赏析一下并分析清照的为人:先说说第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应该说此时的李清照生活得很好,不是待字闺中就是新婚不久。“浓睡不消残酒”,说明过去的米酒能使人醉得挺深沉的,另外也说明李清照喝得很多,一个女人能喝到睡一夜酒还没清醒,可真是豪饮啊!看来李清照并不是有人所说的“无知少女”,而实在是女中豪杰,体格强健之人。《菩萨蛮》这一首词写的是在借酒浇愁,“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此时正是金兵入侵、宋室南渡之后,为了减轻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痛苦,李清照便以酒来麻醉自己。这种把酒临风、举盏消愁的情景,让人们看到一个“侠女”的身影,而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夏日绝句》,则被史学家、文学家共同认为具有侠女风范。

&esp;&esp;因此,从李清照的作品中是不能找到证据证明她容貌美丽,相反,恰恰证明她强健侠骨的一面,这与美女的标准是大相径庭的。

&esp;&esp;再从李清照的婚姻说,有人问既然李清照不漂亮,赵明诚为什么和她感情那么好?其实赵明诚不是看重李清照的美色,而是看重她的才气。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一生相互爱慕、琴瑟相和,主要是志趣相投。当时赵明诚常去外地考察金石名品,李清照颇感孤单寂寞,便写了一首相思词,名叫《醉花阴·重阳》,李清照借飒飒秋风、片片黄花把对夫君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先为情所感,后更为词的艺术力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写词五十首,将李清照的这首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这五十首词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自叹不如,这个故事表现出,他们夫妻的如胶似漆得益于他们共同的爱好和浓厚的兴趣。

&esp;&esp;另外,据李清照所著《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及南宋人所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资料记载,李清照在其夫赵明诚死后,曾再嫁张汝舟,秋八月离。张早就觊觎她的珍贵收藏。当婚后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直至拳脚相加。张的野蛮行径,使李清照难以容忍。后发现张还有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李清照便报官告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所以从她第二次失败的婚姻可以看出,李清照在相貌上并无优势可言,而且恰恰从结束这段婚姻的方式上来看她是一个泼辣豪爽有侠气的女子,在落后的封建社会,就敢于挑战,与世俗抗争。

&esp;&esp;所以有人认为后人把李清照画成纤腰细臂、明眸皓齿、娇滴滴、软绵绵、凄凄惨惨切切的传统形象,是不准确的。李清照应该是才华横溢、高大粗放、坚强有力的山东才女!她不是樱桃小口,肤如凝脂的美女;应该是鼻直口方,宽额阔脸,目光炯炯的一代侠女!总之她长相一般,但很大气,很豪爽!这就是历史上真正的李清照!

&esp;&esp;陆游与唐琬因表兄妹关系导致离异?

&esp;&esp;陆游与唐琬因表兄妹关系导致离异?

&esp;&esp;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十七日夜晚,南宋时期最著名的爱国诗人、抗金英雄—陆游,出生于山阴(今绍兴)。他在金兵大肆南侵的战火中诞生,一生都笼罩在金军侵略中原的马蹄声中。这位一身浩然正气、奋斗不息的陆游,一生遭受了巨大的波折,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爱情生活也很不幸。

&esp;&esp;宋高宗绍兴十四年,20岁的陆游和表妹唐琬结为伴侣。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敬如宾。然而陆游的母亲唐夫人却不喜欢唐琬,对她横加指责,最后硬逼着陆游休了唐琬。后来唐琬嫁给了赵士程,而陆游则娶了王氏为妻,自此二人不再相见。十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一人漫游山阴城沈家花园。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琬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尽管这时他已与唐琬分离多年,但是内心里对唐琬的感情并没有完全摆脱。陆游心生感慨,提笔在墙上写下了《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表达他内心的苦闷和伤感。而唐琬也和词一首:“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这首词诉说自己对陆游的无限思念,哭诉自己幽思成疾的境况,词意更加凄惨。唐琬这次相见后由于悲伤过度,回去后不久便在抑郁中辞世。

&esp;&esp;世人对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故事多扼腕长叹,而且无论在诗词歌赋,还是在后代戏曲中,二人都是表兄妹关系,如南宋周密《齐东野语》记载:“陆务观初娶唐氏,闳之女也,与其母夫人为姑侄。”陈鹄《耆旧续闻》中也说到唐琬是陆游的表妹,二人结婚后“琴瑟甚和,然不当母意,因出之。夫妻之情,实不忍离。后适南班士名某,家有园馆之胜。务观(陆游字)一日至园中,去妇闻之,遣遗黄封酒、果馔,通殷勤。公感其情,为赋此词。其妇见而和之,有‘世情薄,人情恶’之句,惜不得全阕。未几,怏怏而卒”。这段记载不仅说明二人是表兄妹关系,而且对他们结婚后的生活状况进行了描述,对他们分离的原因作了交待,对陆游写《钗头凤》的过程作了详细的说明。据此,陆游的母亲与唐琬实为姑母与侄女的关系,也就是说陆游与唐琬是表兄妹。

&esp;&esp;同处南宋的刘克庄在《后村诗话续集》中也沿用了陈鹄、周密的说法,认为陆游和唐琬是表兄妹的关系。后来清代所编《历代诗余》、《宋人轶事汇编》等书中,也与《齐东野语》、《耆旧续闻》等记载相一致。

&esp;&esp;然而,也有一些学者对传统说法提出疑义,他们查考了《宝庆续会稽志》,发现唐琬的父亲唐闳是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鸿胪少卿唐翊之子,而陆母则是江陵(今属湖北)人唐介的孙女。两地相距遥远,两家虽同姓,却并无宗族血亲关系。既然唐琬的父亲唐闳与陆母不是兄妹,那么陆游与唐琬也不可能是表兄妹了。但这种考证所依据的材料有限,而且方志的记载未必可靠。

&esp;&esp;实际上,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察陆游与唐琬的关系。那就是陆母为什么反对这段婚姻。对此,人们比较认同的说法有两个。一个是如《齐东野语》所记载的,陆母见陆游娶了唐琬之后日益沉浸于卿卿我我之中,而忽略了读书进仕,陆母怕漂亮聪明的唐琬耽误了陆游的前程,最后就逼着陆游把她给休了。再就是说因为唐琬婚后无子,引起陆母不满,所以将她休了。据说,陆游的母亲尚未出嫁的时候,在娘家与嫂子,也就是唐琬的母亲关系不和。由此,自然也不喜欢嫂子生的女儿。但是当时的风俗经常是亲上加亲,因而唐琬还是过了门。唐琬在家庭中的行为可能属于比较开明的一类,时常令婆婆感到不敬。陆游的母亲虽然经常抱怨和训斥她,但也还是能够容忍的。但有件事情是她无法容忍的:唐琬婚后数年未育。她不愿意让儿子因为这个女人而绝了后。当时,生育是家族的大事。陆游母亲以这个理由提出要休唐琬,无论陆、唐两家的谁,都觉得提不出很多有力的理由来反对。最后,两人终究被迫离婚。陆游晚年曾作《夏夜舟中闻水鸟声甚哀若曰姑恶感而作诗》,其中写道:“所冀妾生男,庶几姑弄孙。此志竟蹉跎,薄命来谗言。”委婉地表达了唐琬结婚后一直没有生育,从而导致姑婆的不满,最后竟然将她赶出了陆家的事情。

&esp;&esp;那么唐琬为什么一直没能生育呢?很可能是因为陆游与唐琬存在表兄妹关系,属于近亲结婚,这样不能生育也就非常正常了。离婚后陆游先娶妇,新娘姓王,过门后很快生了孩子。唐家愤愤不平,觉得不把女儿嫁出去,面子会失尽。于是将女儿嫁与当时也很有点名气的一个文人赵士程。

&esp;&esp;此外,为了确定陆游与唐琬的关系,还有学者详细考证了唐琬的家族情况。他们排列出了唐琬的家族谱序,从而认定唐琬与陆游的母亲唐夫人之间确有宗族关系,这样,陆游与唐琬也就存在亲戚关系了。可怜陆游唐琬这对富有才华的表兄妹,志趣相投结为恩爱夫妻,在当时本应是一件亲上加亲的好事,却因为婚后无子而被陆母棒打鸳鸯,陆游和唐琬也成了历史上有缘无分爱情的典型。

&esp;&esp;揭秘历史上妓女出身的女将军

&esp;&esp;揭秘历史上妓女出身的女将军

&esp;&esp;妓女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她们靠卖身为生,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很难有妓女会得到后人的尊重,但也有极为罕见的特例,妓女照样可以凭借自己“不让须眉”的才能,调动枪杆,应对刀兵。她就是妓女出身的爱国女将军——两宋之交的梁红玉。

&esp;&esp;梁红玉的家世不详。她的事迹在正史上主要记录在她丈夫韩世忠的传记中。由于韩世忠在宋史中被称为南宋“武功第一”,所以在正史上为尊者讳,对梁红玉也只称其为“梁氏”而不提她的名字。梁红玉的出身众说纷纭,有些书上说她是安徽池州人,祖上做过大官。另一些书则说她是江苏淮安人,淮安现在还有纪念她的祠堂。南宋人罗大经所著《鹤林玉露》一书曾记载:“韩蕲王之夫人,京口娼也。”韩蕲王即韩世忠。后来元人脱脱等编修的《宋史》在记述梁红玉事迹的时候,对她的籍贯出身只字不提。清乾隆年间的《山阳县志》记载:“梁流落为京口娼家女。”由以上资料我们可得知:梁红玉在嫁给韩世忠之前,确实做过妓女。

&esp;&esp;中国古代历来有官娼和私娼。官娼就是官家开办的妓院。也就是由国家管理,专门为政府官员和军人服务的官办“三陪”女郎。关于梁红玉的风尘出身,最流行的说法是:梁红玉生于北宋末年,因为姊妹较多,家境贫困。时淮安境内水田纵横,盛产蒲草,梁红玉少年时便和家人一起,编织蒲包卖钱度日。不久,金兵大举南侵,楚州兵荒马乱,梁红玉便和家人及大批难民流徙京口,并沦落为娼家之女,做了“营妓”,也就是说军中艺人,以舞剑弹唱为生。做“营妓”的梁红玉,是否为“娼”,是否卖身,现在已无从考证了。

&esp;&esp;梁红玉与韩世忠相遇的过程颇有戏剧性。韩世忠是陕西延安人,18岁入伍。《宋史》记载韩世忠“风骨伟岸,目瞬如电。早年鸷勇绝人,能骑生马驹。家贫无产业,嗜酒尚气,不可绳检……年十八,以敢勇应募乡州,隶赤籍,挽强驰射,勇冠三军。”

&esp;&esp;童贯平定方腊后,班师回朝,行到京口,召营妓侑酒,梁红玉与诸妓入侍,就在席上认识了韩世忠。韩世忠在众多将领大吹大擂的欢呼畅饮中,独自显得闷闷不乐,原来虽然他亲手擒获了方腊,但这件功劳却让上司辛兴宗抢去了。(“辛兴宗领兵截峒口,掠其俘为己功,故赏不及世忠。别帅杨惟忠还阙,直其事,转承节郎。”《宋史·韩世忠传》)相貌堂堂,英勇伟岸的韩世忠引起了梁红玉的注意;梁红玉那飒爽英姿,不落俗媚的神气也得到了韩世忠的欣赏,两人各通殷勤,互生怜借,于是英雄美人成眷属。

&esp;&esp;当时的韩世忠和梁红玉,一个是不得志的低级军官,另一个是历尽风尘的营妓。在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下,身为“军汉”的韩世忠的社会地位其实并不比作为妓女的梁红玉高多少,军汉配营妓也就顺理成章了。从此梁红玉便随韩世忠南征北战,抗击金兵。

&esp;&esp;1129年,当时的禁卫军司令(扈从统制)苗傅和另一大臣刘正彦发动兵变,逼高宗退位,禅位给他年方三岁的儿子,让孟太后垂帘听政,改年号为“明受元年”。韩世忠率军平叛,苗刘二人将在杭州的梁红玉及其儿子韩亮作为人质扣押,并请梁红玉去秀州劝说韩世忠,梁红玉假意应允,但是见到丈夫韩世忠后,梁红玉不顾儿子安危,以国事为重,劝说丈夫继续进军。韩世忠平叛成功后,因勤王救驾有功,高宗亲书“忠勇”二字赐韩并擢升为检校少保、武胜昭庆军节度使,称梁红玉“智略之优,无愧前史,给内中俸以示报正”。给功臣之妻俸禄,这在前史从未有过,梁红玉为第一人。这也是历史上,梁红玉第一次崭露头角。

&esp;&esp;梁红玉还有着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这一才能主要体现在击鼓战金山一役中。

&esp;&esp;1129年十月,金军在完颜宗弼(即俗称的金兀术)率领下长驱直入,攻入江浙。但遭到各地汉人的反抗。无奈之下,金军在大肆掳掠之后北返。此时,担任浙西制置使的韩世忠听说金军北撤,便率水军8000人急赴镇江截击宗弼的10万金军。由于敌众我寡,梁红玉认为敌军声势浩大,只宜智取,不可力敌。两人经过周密部署,随即埋伏人马。韩世忠亲率战船,诱敌深入,梁红玉则身先士卒,登上十几丈高的楼橹,冒着流矢,在金山之巅的妙高台“亲执桴鼓”指挥作战。这一战打得金军溃不成军,但韩世忠没听梁红玉乘胜进击,逼敌就范的意见,麻痹大意,使得金军没有被全歼,而是突围而去。

&esp;&esp;战后,梁红玉不但不居功请赏,反而因金兵突破江防,上疏弹劾丈夫韩世忠“失机纵敌”,请朝廷“加罪”。这一义举,使举国上下,人人感佩,传为美谈。朝廷为此再加封她为“杨国夫人”。

&esp;&esp;绍兴五年(1136年),韩世忠被任命为武宁安化军节度使,驻扎楚州(今江苏淮安)。梁红玉随韩世忠率领将士以淮水为界,旧城之外又筑新城,以抗击金兵。由于韩世忠、梁红玉与士卒同劳役,共甘苦,士卒都乐于效命。经过苦心经营,楚州恢复了生机,又成为一方重镇。梁红玉韩世忠驻守楚州十多年,“兵仅三万,而金人不敢犯”。

&esp;&esp;秦桧当权后,力主议和。终于和金国签订了绍兴和议。和议既成,高宗立刻着手削夺大将的兵权。韩世忠首当其冲,他的官越做越大,直到最后被封为咸安郡王,但是兵权却越来越小。为了逃避迫害,韩世忠干脆闭门谢客,整天饮酒作乐。梁红玉则将全部精力都放在教育儿子身上。她的儿子韩彦直也是一代名臣。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韩世忠逝世。两年之后,梁红玉也去世了,终年51岁。死后与韩世忠合葬在苏州灵岩山。

&esp;&esp;歼灭金军主力的竟然是宋朝军队?

&esp;&esp;歼灭金军主力的竟然是宋朝军队?

&esp;&esp;13世纪初,北方草原上出现了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政权。1211年二月,成吉思汗自龙驹河率军南下,越过阴山,袭击金朝边地,揭开了长达23年的蒙金战争的序幕。金朝在蒙古军的迅猛打击下,被迫放弃中都(今北京),退守汴京。金军在与强悍的蒙古军交锋中几乎每仗皆败,蒙古军队陆续占领了山东、山西、河北等地区(一些地方为依附蒙古的汉族军阀所控制)。金国仅余陕西、河南两地,在黄河以北只剩下河中等少数据点。

&esp;&esp;1230年,窝阔台将蒙古军队兵分三路大举攻金,双方在三峰山(河南禹州西北)展开会战。蒙古军队采取了疲劳金兵的战术:当金兵进攻时,蒙军不战自退;金兵刚扎营寨,蒙军就来偷袭。金兵昼夜不得休息,甚至三天吃不上饭,结果被蒙军包围在三峰山。当时恰逢天降大雪,气候非常寒冷,蒙军在四面烤火煮肉,轮番休息。金兵却披甲僵立雪中,饥寒交迫。蒙军知道金兵急于突围,就故意让出一条路。当金兵争相逃跑之时,蒙军伏兵四起,大败金兵。

&esp;&esp;大多数学者认为,三峰山一战,金兵主力被歼灭殆尽,至此,金朝已经是摇摇欲坠,离覆灭不远了。但是,近来却有专家认为金军主力在三峰山一战并未被歼灭,而是后来被宋朝军队歼灭的,这些人以何为依据?金军主力到底是灭于宋军还是蒙古军队呢?

&esp;&esp;这些专家认为,据《金史·武仙传》记载,三峰山之战金军失败后,“余众迸走”,而败逃的金将武仙,在逃跑时以三峰山战场为圆心绕了大半个圈,“收溃军得十万人,屯留山及威远寨。立官府,聚粮食,修器杖,兵势稍振。”当时,参加三峰山之战的金军共有15万人,武仙在三峰山之战后“收溃军得十万人”,这个数目占了三峰山之战中金军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而剩下那三分之一的5万金军,也并没有全部被蒙古军歼灭,当中有很多金兵成功逃脱,据《金史·古里甲石伦传》记载:“九年正月,北兵(蒙古军队)从河清径渡,分兵至洛……洛中初无军,得三峰山溃卒三四千人,与忠孝军百余守御。”也就是说金军有三四千溃卒跑到了洛阳,估计还有一些躲藏在民间。因此,三峰山之战蒙古军最多只歼灭了金军三四万人左右,其余的全逃跑了。

&esp;&esp;可见,那些认为三峰山之战后,金的主力已经不复存在的观点是错误的,蒙古军并没有能够在三峰山之战中全歼金军,只是打了个击溃战。金军主要将领有完颜哈达、完颜陈和尚、杨沃衍等也从三峰山成功逃脱,但是他们却没有像武仙那样收拢溃兵,而是逃到了钧州,缺兵少将的他们在随后的蒙古军攻陷钧州之战中阵亡。

&esp;&esp;这时的蒙古军队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暂时还不能迅速消灭金朝,于是他们一方面与金国议和,另一方面则要求宋朝出兵合击金兵。应该说这时候金军的主力还是存在的,而且仍然能够击败蒙古军。据《金史·蒲察官奴传》记载:“(金忠孝军)军中阴备火枪战具,(蒲察官奴)率忠孝军四百五十人,自南门登舟,由东而北,夜杀外堤逻卒,遂至王家寺……持火枪突入,北军(指蒙古军)不能支,即大溃,溺水死者凡三千五百余人,尽焚其栅而还。”武仙率领的十万金军虽然在其后与蒙古军作战中受到了一些挫折,但实力并没有受损,直到“……金天兴二年正月,仙阅兵,选锋尚十万”。

&esp;&esp;为了挽回金朝的颓势,据《金史·完颜仲德传》记载:金将完颜仲德等人在与蒙古人议和失败且北窜无望的情况下,构思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决策,即是企图集中力量占领宋朝四川,以待时机卷土重来。武仙以及“乘乱聚众二十万为边患”的金将武天锡、金邓州守将移剌瑗都是这一政策的拥护者,据记载“武仙时与武天锡及邓守移剌瑗相犄角,为金尽力,欲迎守绪入蜀,犯光化,锋剽甚”。金朝凭着这庞大的数十万大军,似乎复兴有望。

&esp;&esp;然而,他们的这一计划,却在宋朝名将孟珙的打击下灰飞烟灭,绍定六年(1233年)十二月,金哀宗逃至蔡州,金将武仙、武天锡、移剌瑗等聚兵邓州,进攻光化。而此时,南宋已正式决定出兵助蒙古灭金。1234年五月,孟珙奉命进讨,据《宋史·孟珙传》记载,武天锡在与孟珙作战时全军覆没,“珙逼其垒,一鼓拔之,壮士张子良斩天锡首以献。是役获首五千级,俘其将士四百余人,户十二万二十有奇。”另一金将移剌瑗因为作战失败,不得不向孟珙投降,“瑗遣其部曲马天章奉书请降,得县五,镇二十二,官吏一百九十三,马军千五百,步军万四千,户三万五千三百,口十二万五千五百五十三。珙入城,瑗伏阶下请死,珙为之易衣冠,以宾礼见”。而武仙则“易服而遁”。孟珙则“降其众七万人,获甲兵无算”。至此,三峰山之战中从蒙军阵前逃脱的十万金军溃卒加上武天锡和移剌瑗的军队在与宋军作战时损失殆尽,金军主力已经荡然无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