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乐文小说中文>不可不知的中国5000年历史悬案(出版书) > 第16节(第2页)

第16节(第2页)

&esp;&esp;1234年正月十日,蒙古军攻破蔡州西城、宋军破蔡州南门,金哀宗见大势已去,传位于末帝完颜承麟后自缢身亡,残余金军或战死,或自杀殉国,无一投降,完颜承麟也被乱军所杀。金朝自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国以来,历经119年的历史,至此终于灭亡。宋将孟珙在绍定六年期间成功地全歼了数十万金军,而蒙古军在同一年中没有一场战役有这样的辉煌战绩。因此结论是,歼灭金军主力的实际是宋末名将孟珙所率领的宋军。

&esp;&esp;成吉思汗的骑兵为何能横行欧亚?

&esp;&esp;成吉思汗的骑兵为何能横行欧亚?

&esp;&esp;成吉思汗是古代蒙古民族的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战略家。他征战终生,统一了蒙古高原上的诸部落后,进而征服了半个世界,创立了横跨欧亚两大洲的蒙古大帝国。1995年12月,美国《华盛顿邮报》依据“人类文明史上第二个1000年(1000~1999年)中,何人缩小了地球、拉近了世界”的标准而将其评选为“千年风云第一人”。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是如何做到在40多年的西征战争中屡战屡胜的呢?

&esp;&esp;蒙古骑兵能横行欧亚,首要因素是蒙古骑兵拥有良好的军事素质和坐骑。蒙古人是擅长狩猎的游牧民族,终其一生在驰骋草原中度过。蒙古民族民风彪悍,团结,吃苦耐劳,他们从3岁开始就被绑在马背上,学习骑马和使用武器,尤其是弯弓。每一个体格健全的男子,在60岁以前都会被要求参加狩猎与战争。而蒙古部落联军,就是由部落全体成年男子所组成。蒙古马虽然身材矮小,跑速慢,而且越障碍的能力也远远不及欧洲的高头大马。但是,蒙古马却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强的马,对环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无论是在亚洲的高寒荒漠,还是在欧洲的辽阔平原,蒙古马都可以随时找到食物。蒙古马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它们可以长距离不停顿地奔跑,无论严寒酷暑都可以在野外生存。同时,蒙古马可以随时胜任骑乘和拉车载重的任务,这样使得蒙古军队能持续作战。

&esp;&esp;其次,成吉思汗将蒙古军队的骑射蛮力与最高超的军事科技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在遇到蒙古军队之后,依靠城墙和水系固守,曾是其他民族抵抗的唯一方式。然而成吉思汗采纳了契丹籍重臣耶律楚材攻下城池不杀匠人的建议后,收容了大量汉、回等族的制艺能手并给予生活优待,随军制作营便能造出有效的攻城器械。成吉思汗深知实用技术的重要性,他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炮兵部队。这支新兵种抛射(不是用炮管发射)爆炸物,能轰开许多城垒,为铁骑打开突破口。蒙军还以重金收买海盗船商,不仅灭了退到海上的南宋小朝廷,还渡海直打到爪哇(如今的印尼)。在这种军队的攻击下,金朝亡国的哀宗曾叹道:“蒙古之所以常取胜者,恃北方之马力,就中国之技巧耳。”

&esp;&esp;蒙古军队还有异常严密的组织,而且调动起来灵活迅速。蒙古的军队是根据十进位的体系,即由十人、百人、千人、万人的部队所组织而成。各个部队的人数非常接近,可能是方便应付人员伤亡和损耗。万人部队是最大的作战单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作持续的战斗。这万名战士由大汗的一个亲戚或亲信指挥。两万人可组成一军。另外,大汗亲选一万名“体格矫健,技能好”的人,组成精锐的“护卫军”,在平时分为四班守卫,战时随大汗出征。而被征服的人民会被拆散分派到其他的部队之中,令其无法组织动员,以避免反叛。蒙古人在极其严厉的军法约束之下作战并共享战利品。在战争中遗弃战友会被判处死刑。这种严格的纪律,加上英明的领导和有效组织,让蒙古人的武力,从骑兵群提升为一支真正的军队。

&esp;&esp;在实战中,蒙古军队还继承和发展了先人的成功经验,创造了“大迂回”战术及“闪电”战术。蒙古军的“大迂回”战术源于蒙古族的围猎。他们把围猎中的技艺,娴熟地运用到战争中,它不以击溃敌人就算达到战争目的,而是用左右包抄的方式,将敌人包围,从不给对方留下一条逃生的出路。蒙古军队在战争中,还经常使用“闪电”战术。与蒙古军队相比,对手通常移动速度缓慢和谨慎,但蒙古人善于寻找机会去分散敌军的力量,然后集中自己的力量,以快速的袭击把敌人各个击破。他们会试图环绕或包围敌军,来制造局部优势。蒙古的轻骑兵并不能对抗重骑兵的攻击,所以他们会假装败逃来吸引敌军骑兵的穷追猛打,藉此消耗他们的体力,以降低其攻击实力;这时,原本走避的蒙古轻骑会突然折回反身成为攻击者。蒙古军队精于设下埋伏和突袭。蒙古军的将领也最擅长于应用侦察兵,并且在身处劣势的情况下,协调武力的调动以夹击敌军。

&esp;&esp;后勤保障是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成吉思汗对此非常重视,由于部队出征时只能携带有限的羊马,为充分食用这些牲畜,成吉思汗规定了专门的屠杀方法,使这些牲畜易于更长久的保存。据史料记载,成吉思汗差不多每到一处,就在五十、百里以内各设一驿站,以便于互通信息。在作战时军队之间相互联络信号方面,蒙古军队也都采取了妥善的办法和制定了必要的制度。例如除制定徒步和乘马联络外,用吹号、色旗互相联络等。

&esp;&esp;此外,蒙古军队还有一种最有力的武器,就是计划周详、时时刻刻对敌人施行的心理战术。如果蒙古军队想攻取的城市不愿意投降,那么,他们最终一定逃不掉屠城的下场。当时最大而兴盛的撒马尔罕和内沙布尔两城,就由于这个原因先后被夷为平地,居民无一幸免。这个消息传开后,别的城市就不敢抵抗。但是有的即使投降也不一定能避过厄运。基辅城中的俄罗斯王公投降前虽得到宽大保证,但最后还是给扔在饮酒祝捷的桌下活活压死。阿富汗西北边境赫拉特城的居民在听到赦免消息后走出城外,却被全部杀死,整座城也被夷为平地。

&esp;&esp;曾有史学家赞叹:“整个世界上,有什么军队能跟蒙古军相匹敌呢?战争时期,他们像受过训练的野兽,去追逐猎物。但在太平无事的时候,他们又像是绵羊,生产乳汁、羊毛和其他许多有用之物……”蒙古军队在横行欧亚的过程中,使众多城池得到灭顶之灾,造成了巨大的经济破坏,但同时却打开了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此间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项─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传到了欧洲。成吉思汗个人辉煌的成就,也引得古今无数英雄竞折腰,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不愧为“一代天骄”。

&esp;&esp;成吉思汗的陵寝为何在“马背”上?

&esp;&esp;成吉思汗的陵寝为何在“马背”上?

&esp;&esp;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蒙古帝国的创始人,他不仅创建了有史以来疆域最大的中华版图,也给后世留下无数的猜想与谜团。《环球时报》上称其财富位列世界史上前十位,一位蒙古学专家预言:成吉思汗的陵墓里可能埋藏着大量奇珍异宝,里面的工艺品甚至比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还要壮观。这并非夸大其词,因为成吉思汗的陵墓里可能埋藏着他东征西讨,从20多个王国得来的无价珍宝,这也是吸引考古界人士多年来前赴后继、苦苦寻觅的原因。

&esp;&esp;但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殒落六盘山后,葬身何地一直是个谜,也是史学界久为争议的一个问题。难道,真如传说中的一样,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陵寝位于“马背”之上,到处移动,难觅其踪?

&esp;&esp;现存的成吉思汗陵园在伊金霍洛旗,只是一个衣冠冢,号称“八白室”。八白室顾名思义是由八间白色的建筑构成的,建筑雄伟,具有浓厚的蒙古民族风格。“八白室”原来是八座白色的毡帐,后来的蒙古人为了祭祀成吉思汗而为他建立了一座马背上的陵园。毡帐里供奉着成吉思汗的遗像,象征着墓地。这样的陵园既便于迁移,也便于祭祀,很符合游牧民族到处迁徙的特点。“八白室”迁移多处,最后迁到鄂尔多斯草原的伊金霍洛旗,里面有他的衣服、家谱,据说还有成吉思汗逝世前的最后一口气的灵魂也在灵塔里。但成吉思汗死后的遗骨究竟葬于何处,到现在为止还不能完全确定,这也成为了一个千古之谜。

&esp;&esp;成吉思汗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关于他去世的经过,以蒙古文书《蒙古秘史》(也称《元朝秘史》)的记载为最早。据记载,在出征西夏前一年,成吉思汗在一次打猎时,从马背上摔下受伤,并发起高烧。当时进攻西夏的计划已定,成吉思汗本来要和平解决,但西夏将领阿沙出言不逊使成吉思汗大怒,于是抱病出征。虽然灭亡了西夏,但成吉思汗因为病重最终也死在军营里。

&esp;&esp;成吉思汗死在西夏灵州的军中,可是陵墓为什么安放在鄂尔多斯草原上呢?有一种说法认为是为了满足他生前的愿望。700多年前,成吉思汗率军西征路过鄂尔多斯草原,看见这里水草丰美,鸟鸣鹿奔,不禁心旷神怡,连马鞭不小心掉落都没发觉,他的部下把鞭捡起想要交给成吉思汗,然而成吉思汗却说:“这里是强大王朝存在的地方,树木花草茂盛的地方,把马鞭就放在这儿吧!不管走到什么地方,就按照马鞭放的方向,死后就把我葬在这里。”不幸的是成吉思汗却在即将攻克西夏都城的紧要关头去世,为了不动摇军心,骗取西夏早日投降,他留下“秘不发丧”的遗嘱,由少数亲信将灵柩秘密运到传说中被成吉思汗所赞美过的地方安葬。为了不使外界知道他的死讯,亲信们在途中“遇人尽杀之”。到了地点后把灵柩深埋,并将墓穴填平,把草仍然覆盖在上面,恢复原来的样子,还让群马在墓地上任意践踏,等第二年青草长起,与茫茫大草原再看不出什么区别时才将军队全部撤走。他们为了使亲族想在祭奠他时找到埋葬地,就牵来一只驼羔,当着母骆驼的面将驼羔杀死并将血洒在墓地。骆驼有辨识自己血亲的天性,每逢祭祀时,人们把那只母骆驼牵来,它徘徊哀鸣的地方就是陵墓的所在地。

&esp;&esp;成吉思汗的陵寝在“马背”上的原因有一种说法是,这主要是古代蒙古族特殊的葬制造成的。《黑鞑事略》一书中记载蒙古人“以马践蹂,使如平地”的习俗,讲到的就是蒙族实行土葬,但在地面上不留坟冢、碑记一类的标志物。元末人叶子奇的《草木子》一书也同样描写了蒙古贵族实行秘密潜埋的葬制习俗。他们死后一律被送到漠北墓区深埋,埋毕用万马踏平,待草长茂盛之后再解禁。

&esp;&esp;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成吉思汗选择秘密埋葬的方式可能还有保密的目的。成吉思汗的一生是在马背上度过的,他生前率领蒙古铁骑横扫亚欧大陆,威震四海。但也使不少民族遭到了灭顶之灾,不少人对他可说是十分仇恨。成吉思汗清楚地知道除了政治上或民族仇视的因素,还有不少人会为了盗取王者墓中的宝藏而使他的墓葬遭到野蛮毁坏。成吉思汗不愿意自己身后也遭此厄运,因为在蒙古人看来,人的遗体一旦被挖掘,他的灵魂就难以超生。所以他选择了秘密埋葬的方式,不希望自己的陵墓被找到并被挖掘。因此,由于墓地上无任何标志,从而也就无法辨认灵柩真正的所在地了。数百年来,一直不断有人寻找成吉思汗的陵寝,但都没有成功。有人认为成吉思汗墓地在今蒙古国境内,也有学者坚持成吉思汗的陵寝在中国内蒙古,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成吉思汗葬在一处深水湖底或一条大河的河底。不久前中国新疆博物馆的考古学者还宣称他们最近在新疆北部阿勒泰山脉所在的青和县三道海附近,发现了一座人工改造的大山,很可能是成吉思汗的葬身陵墓。

&esp;&esp;但这些都缺少足够令人信服的证据。成吉思汗的陵墓在何处,已成为难以揭开的千古之谜。

&esp;&esp;或许以后,人们会有幸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一览其奥妙,这都未为可知,但是,肯定的是,到时那一定会引起巨大的轰动,比秦陵兵马俑的发现不遑多让。

&esp;&esp;忽必烈远征日本为何会马失前蹄?

&esp;&esp;忽必烈远征日本为何会马失前蹄?

&esp;&esp;成吉思汗在中世纪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军事帝国,其孙元世祖忽必烈承继大统后,继承并延续了祖先征战的传统,四处征伐拓展疆土,几乎无往而不胜,但是在对日本的两次渡海作战中却遭到了惨痛的失败,从而不得不打消了兼并这个弹丸小国的想法。我们先看一下忽必烈两次远征日本的过程。

&esp;&esp;至元三年(1266年),忽必烈遣兵部侍郎郎赫德、礼部侍郎殷弘出使日本。忽必烈在国书中,对这次遣使的目的讲的极其清楚,要日本效法高丽,举国来朝以通和好,如不相通好,将至“用兵”,令日本“王其图之”。被日本以书辞无理,不能接受,予以退回。此后几经出使,均被日本拒绝。

&esp;&esp;从至元十年(1273年)起,忽必烈开始着手部署征日战争。第二年,忽必烈第一次远征日本,他命忻都和洪茶丘,以900艘战船、15万名士兵开始了第一次远征日本。战争开始时对元军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十月,占领对马、壹歧两岛,继而进入肥前松蒲郡,日军不得不退守大宰府。可惜的是元军对日本本土地形不熟,夜晚只能在船上宿营,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这一天晚上,博多湾出现了罕见的台风暴雨。日本群岛四面环海,除东北部沿海外,均被来自热带太平洋的暖流所环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黑潮,气候形成较温和潮湿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在每年八、九、十月间,日本西部和南部常遭台风袭击,博多湾恰好正位于台风的袭击区内。由于不熟悉地形,元军停泊在博多湾口的舰队一片混乱,不是互相碰撞而翻,就是被大浪打沉。午夜后,台风渐停,但暴雨又降,加上漆黑一片,落海的兵卒根本无法相救。忻都怕日军乘机来袭,下令冒雨撤军回国。此役,元军死亡兵卒达135万人。日本史书则称此役为“文永之役”。

&esp;&esp;日本朝野对突如其来的台风赶走元军十分惊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拜神活动,称为“神风”。此后“神风”一词陪伴了日本人670多年,直到1945年。

&esp;&esp;自从蒙古军崛起于斡难河源以来,诸多战事鲜尝败迹,想不到战无不胜的蒙古大军竟然败在小小的日本手里,忽必烈当下非常恼火,发誓一定要拿下日本,以解心头之恨。此后,忽必烈加快了对南宋的战争,一边再次派遣礼部侍郎桂世忠、兵部侍郎何文著等给日本写信,要求日本投降,否则将诉诸武力,然而日本受到上次战事的鼓舞,根本不听蒙古人的话,反而处斩了大元派来的使者,并加宽了日本与元朝之间的海防线,这让忽必烈倍受耻辱。1279年,元终于消灭了南宋,统一了中国大陆。忽必烈立即下令准备第二次攻打日本。

&esp;&esp;忽必烈第二次进攻日本是在1281年,忽必烈以日本斩杀元朝使臣为借口,集结了南宋新投降的军队10万人兵分两路远征日本。一路是派大将阿塔海、范文虎、李庭等统率南宋降军10万,从浙江定海起航渡海,另一路由忻都和洪茶丘率领蒙古、高丽和北方汉军4万人组成,从高丽渡海。日本军队在箱崎、今津、志贺等地海岸构筑防御工事,对元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元军始终未能深入到日本本土。两个月后,历史又重演了,一场巨大台风又让希望撤退到海上的元军元气丧尽。这次东征又以元军大败而告终,北路军损失三分之一,南路军损失一半。

&esp;&esp;这样,忽必烈的两次东征日本都以失败而告终,战败的结果让他恼羞成怒,于1283年再次命令南方商人和东北女真人为他建造船只、高丽人为他提供粮食,准备再次征讨日本,但由于连年战争,国库亏空,财政吃紧,忽必烈不得不在1286年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

&esp;&esp;台风是忽必烈远征日本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众所周知的。那么,除了台风之外,忽必烈远征日本失利还有什么原因呢?

&esp;&esp;一是蒙古战船不适于航海作战。第一次征伐的战舰是高丽建造的,当时造船工业发达的中国江南及沿海地区尚未被忽必烈完全征服,部分地区仍在南宋军队的控制之下。所以,忽必烈不得不将造船的任务交给技术较为落后的高丽人。一方面,高丽对于造船很反感,认为元朝出兵日本肯定会要求高丽参战,这必将给高丽人带来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让造船技术落后的高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忽必烈强压的任务实属难事。高丽人在半年时间建造900艘跨海战舰,质量可想而知了。第二次东征虽然有江南军队参加,当时江南的造船技术虽然能够适应跨海作战,但是10万人乘坐的战舰不但数量多,而且还要能够进行作战,南宋又是新降之国,民族仇恨尚未淡化,何谈为元出力?质量劣等的战舰一旦遇上台风,其结果也就不言自明了。

&esp;&esp;二是元军统帅指挥失误和军队的厌战情绪。海战与陆战有着根本的不同,军队统帅洪茶丘、忻都等人本不习海战,继续采用陆战的方法,他们占领对马、壹歧、鹰岛等岛屿后,没有及时在上面安营扎寨,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反而在占领后又在夜间回到战船上,而且为防止战船在海上颠簸,竟然将大多数舰船连在一起,犯了兵家之大忌,所以当台风来袭时,他们张皇失措、无处可逃,被刮入大海者不计其数。加上当时忽必烈连年发动战争,造成经济凋敝,尸横遍野,老百姓生活疾苦,而且元朝实行种族歧视政策,契丹、女真、汉族等地位低下,饱受欺辱,因此民间反战情绪很高。元朝军队中,又组织混杂,既有蒙古人,又有被征服的契丹人、汉人,战斗中根本不可能团结一致,而且在发动对日本的战争中,忽必烈强令高丽国制造战船,提供粮食,引起了高丽人民的强烈不满,所造战船质量低下。远征军中蒙古、汉、高丽等各族将领统帅很难协调一致,各路军士也无心恋战,战斗力自然大打折扣,并最终导致了两次远征的失败。

&esp;&esp;马可·波罗到底有没有来过中国?

&esp;&esp;马可·波罗到底有没有来过中国?

&esp;&esp;马可·波罗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是意大利威尼斯人,生于1254年,自称1275~1291年在中国居留,游历了中国的许多地方,1295年马可·波罗回到家乡威尼斯。1298年9月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之间的一场中世纪少有的大海战,战败被俘囚禁。他于狱中口述东方见闻,由同狱作家鲁思梯谦笔录成书,叫《东方见闻录》即《马可·波罗游记》。

&esp;&esp;《马可·波罗游记》和我国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以及日本僧人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是世界著名的东方三大旅行记。在人类旅游史上享有盛誉。但当时人们大多不相信马可·波罗的话,马可·波罗弥留之际,朋友还要求他收回其胡言乱语,他坚决地说:“我所说的还不到我所见到的一半!”14世纪以后,他的游记才得到认真对待,成为西方人认识中国的主要典籍,到20世纪末,各种文字的译本超过了120种。

&esp;&esp;正是《马可·波罗游记》这样一部介绍中国文明的奇书,使意大利热那亚人哥伦布深受影响,导致了他开辟由欧洲到美洲航路的壮举。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讲述了自己史诗般的中国之旅以及他返回意大利的经过,他的书是欧洲的经典文学作品。他已经成为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文化圣人,他的名字妇孺皆知。可是却不断有学者怀疑马可·波罗是否真的到过中国,这是为什么呢?

&esp;&esp;1965年,德国学者福赫伯在一篇报告中说,马可把思玛因向忽必烈进献抛石机的功劳记在了自己的头上,而据史料记载,此时他却还在去中国的途中。另外,中国史籍上没有任何马可在扬州当过官的记录,一个外国人在文化经济发达的南方商业中心当官而没有留下任何记载,这是不可能的。1982年4月14日,克雷格·克鲁拉思在英国《泰晤士报》上发表《马可·波罗到达中国没有?》一文。提出几点怀疑:一、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根本找不到一条可供考证马可·波罗的材料;二、书中的很多统计材料都是值得怀疑的,就连蒙古皇帝的家谱也说得含混不清;三、中国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东西——茶和汉字,书中只字不提,还有对欧洲人来说很先进的印刷术也没有提到;四、书中的许多中国地名用的都是波斯叫法。因此,马可·波罗可能只到过一些中亚国家,他可能和一些到过中国的波斯商人交谈过,或是在波斯看到了关于中国的文字介绍,加上道听途说才拼凑成了《马可·波罗游记》。

&esp;&esp;认为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专家针对以上疑问,分别给予了回答。第一,中国的史籍浩若烟海,在没有把该查到的典籍都查到以前,作出否定的或肯定的结论都有困难。而且700年来扬州地区编撰了大量的地方志,至今只有6本被发现。如果仅仅依靠现有的几本就得出马可·波罗没有来过中国的结论是不严谨的。所以一些史学家虽然早就发现了问题,仍只是抱存疑的态度。chapter1();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