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锋:归建砺兵待攻城
一、雪夜传檄:十二路星火归位
腊月的雪下了三天三夜,把根据地的山川裹成一片白。李明远站在青石镇祠堂的窗前,看着雪花落进炭火盆里化出的轻烟,手里捏着十二片桐木令牌——每片令牌上都刻着一个村镇的名字,边缘已被摩挲得亮。
“是时候了。”他把令牌摆在供桌上,十二片木牌围成一圈,正好把县城的地图框在中央。周小满推门进来,带着一身寒气,手里捧着个油布包:“各队的回信都齐了,您看。”
油布包里是十二封密信,有的写在桑皮纸上,有的刻在竹片上,还有的用胭脂写在绢帕上——那是周桂兰妇女队的手笔。李明远一封封看过去:
-赵铁山在柳树屯:“队伍扩至百五十人,缴步枪七十支,土炮三门,可独立攻坚。”
-马老根在黑风口:“矿工支队编为两个排,煤窑控制在手,能造炸药三十斤月,有硫磺矿脉新现。”
-水生在河湾村:“水上分队有渔船二十艘,改炮艇三艘,熟悉护城河暗道,县志载‘东门水下有古涵洞’已查实。”
-周桂兰在杏花村:“识字班学员五十人,半数能识军图;制药坊备足止血药、麻药,可支前三百人。”
最让李明远振奋的是赵铁柱的信。铁厂已能月产土造步枪十五支,手榴弹百枚,甚至仿造出了“抬枪”——用两根铁管并排焊接,能一次射半斤铁砂,射程虽短,近战威力惊人。“此枪仿《武备志》所载‘二人抬’,试射可穿三叠棉被,破城墙垛口够用。”信末还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笑脸。
“传我命令。”李明远把令牌收拢,十二片木牌在掌心碰撞出清脆的响,“正月十五前,各队务必归建。赵铁山部走北路,沿水渠布岗;马老根部携炸药、煤炭走西路,护着铁厂设备;水生部乘船顺流而下,控制渡口;周桂兰带妇女队、制药坊在后,负责伤员救治。”
周小满在地图上标出归建路线,笔尖停在县城外围:“各队沿途要经过七个伪军据点,要不要派接应?”
“不用。”李明远指着赵铁山的信,“他说‘可独立攻坚’,那就让他们自己打过去——既是归建,也是实战演练。告诉各队,路上缴获的武器、粮食,全归自己,算是给弟兄们的‘过年礼’。”
窗外的雪还在下,但祠堂里的火盆烧得旺,映着供桌上的令牌,像十二颗蓄势待的星火。李明远知道,这些分散在各村镇的队伍,经过近一年的磨砺,早已不是当初那支拿着烧火棍都颤的小队——他们带着百姓的血汗、缴获的武器、实战的经验,回来时,必是能啃硬骨头的铁军。
二、归建路上的“练兵仗”
赵铁山的“破路计”
北路的赵铁山部要穿过伪军驻守的狼窝岭。这据点卡在两山之间,修着石墙,架着机枪,县志里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赵铁山没硬攻,而是让弟兄们在据点后方的山坡上挖沟——不是进攻的壕沟,是顺着山势挖的“导流沟”。
三天后,沟挖通了。夜里,他让人把水渠的闸门打开,山水顺着导流沟灌进据点——伪军的营房在低处,转眼就淹了半尺深。守据点的伪军队长正忙着搬行李,赵铁山的队伍从正面冲上来,土炮轰开石墙,弟兄们举着刺刀喊:“缴枪不杀,回家过年!”
伪军们本就不想卖命,纷纷扔了枪。赵铁山没难为他们,只把机枪、子弹扛走,临走时还留了两袋面粉:“给你们包饺子吃,以后别再帮鬼子干事。”
此战缴获重机枪一挺,步枪三十支,最意外的是搜出了伪军队长藏的一箱罐头——正好给弟兄们当“过年菜”。赵铁山在给李明远的信里写:“兵不在多,在会借势。水渠的水,比炮弹管用。”
马老根的“煤窑伏”
西路的马老根部带着铁厂设备和硫磺,走的是煤矿到青石镇的暗道。这暗道是矿工们挖的,能容两人并排走,直通伪军的“黑石据点”下方。马老根让人在暗道顶部挖了个窟窿,正好对着据点的弹药库。
夜里,他派五个矿工带着炸药从窟窿爬上去,把炸药包挂在弹药库的梁上,引线从窟窿顺下来。等伪军睡熟了,马老根点燃引线,自己带着队伍往回撤——没等走出半里地,身后就“轰隆”一声巨响,据点的弹药库炸上了天,石片混着煤炭像下雨似的落。
“老祖宗挖煤的法子,能藏人,也能藏炸药。”马老根拍着矿工出身的战士小柱子的肩,“这叫‘地火攻’,县志里记着,当年挖煤遇着塌方,就是这么炸通的路。”
此战没费一枪一弹,端了黑石据点,还捡了不少没炸坏的子弹、手榴弹。马老根让人把铁厂设备装上独轮车,上面盖着煤炭,浩浩荡荡往青石镇走——百姓们听说要打县城,推着车跟着走,队伍越拉越长,像条黑色的长龙。
水生的“冰面渡”
河湾村的水生部要过护城河的冰封段。伪军在冰面上凿了不少窟窿,又派了巡逻队守着,想让他们过不去。水生却让人把渔船翻过来,在船底绑上木板,变成“冰橇”,载着战士和武器在冰面上滑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巡逻队的探照灯照过来时,水生让人往冰面上撒了一把石灰——白茫茫一片,什么都看不见。等伪军骂骂咧咧地摸过来,冰橇已经滑到对岸,战士们举着鱼叉、步枪等着,喊着:“想过年就滚回去!”
最妙的是“声东击西”。水生让十个战士在下游敲冰,假装要从那里过,吸引伪军主力,自己带着大部队从上游的浅滩冰面冲过去。等伪军现上当,他们早已推着冰橇走了三里地,还顺手缴了伪军放在岸边的两挺机枪。
“水无常形,冰也无常势。”水生在冰橇上给战士们讲,“县志里说,乾隆年间有支商队,就是靠冰橇躲过了河匪,咱这是照着学的。”
三、归建后的“质变”
正月十五这天,十二路队伍终于在青石镇汇合。祠堂前的空地上,黑压压站满了人——从最初的百十来号,扩编到了近八百人,队列整齐,眼神里带着实战的锐利。
李明远站在土台上,看着眼前的队伍,突然觉得眼眶热。赵铁山的队伍扛着缴获的重机枪,枪管上还缠着红绸带;马老根的矿工支队穿着染成藏青色的工装,手里的步枪有土造的,也有缴获的三八大盖;水生的队伍背着鱼叉、握着步枪,军靴上还沾着冰碴;周桂兰的妇女队抬着药箱,姑娘们的辫子上系着红绳,精神得很。
“都亮家伙!”李明远一声令下,队伍里顿时响起“哗啦”声——土炮、抬枪、步枪、手榴弹、土炸弹,还有赵铁柱新造的“连土枪”(能装五子弹,虽然射程近,但射快),摆了满满一地,看得百姓们直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