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的城墙根下多了一排新挖的地窖,外面伪装成菜窖,里面却藏着宝贝——一箱箱码得整整齐齐的步枪、手榴弹、炮弹,还有用油布包着的火箭筒,像群蛰伏的猛兽,等着出鞘的那天。
“清点好了?”李明远问仓库管理员老郑,他正拿着账本核对数量。
“清点好了李队长。”老郑指着账本念,“步枪三千支,手榴弹一万颗,狼牙炮弹五百,火箭筒三十具,还有青霉素一百瓶,都入库了。”
李明远走到火箭筒旁,揭开油布,乌黑的筒身闪着冷光。这是刚造好的“狼牙火箭筒”,筒身上刻着厂徽,是个狼牙山的图案。“试射结果咋样?”
“准得很!”老郑笑得合不拢嘴,“昨天赵团长带人来试,三百米外的靶标,三全中,钢板被打穿了个窟窿!”
仓库里不光有武器,还有各种零件和半成品。墙角堆着小山似的枪管,都是车床刚扯出来的;架子上摆着一排排手榴弹的木柄,是合作社的木匠们做的;最里面的地窖里,藏着几门拆散的山炮零件,等时机成熟就能组装起来。
“这些零件得好好保管。”李明远叮嘱老郑,“防潮、防蛀,尤其是炮管,得擦上油,不能生锈。”
“放心吧。”老郑拍着胸脯,“我在墙角撒了石灰,地上铺了木板,保证万无一失。”
军火库的守卫格外严密,三班倒的哨兵荷枪实弹,进出都要凭赵刚和李明远共同签字的条子。有一次,一个老乡想进去避雨,被哨兵拦住了,老乡不乐意:“都是自家人,还不让进?”
哨兵立正敬礼:“大爷,这是规矩,里面的东西关系到打仗,马虎不得。”
后来老乡们都知道了,那排“菜窖”是县城的“底气”,谁也不靠近,路过时还会帮着看看有没有可疑的人。
军火库的规模越来越大,不光存着自己造的武器,还接收周边根据地送来的物资。冀中送来的炸药,山东送来的钢材,都在这里集中,再根据需要分出去。李明远画了张“军火调配图”,哪个根据地缺步枪,哪个需要炮弹,一目了然。
“赵团长,冀鲁豫那边请求支援五十支狙击步枪。”李明远拿着电报找到赵刚,“他们要打鬼子的炮楼,急需精准武器。”
赵刚接过电报,看了一眼就签字:“给他们!再送两百颗手榴弹,让他们把炮楼炸平了!”
送武器的队伍出那天,天还没亮。二十辆马车,每辆都盖着厚厚的帆布,上面插着伪装的柴火,赶车的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兵,能在夜里辨认方向。老郑亲自押车,手里揣着李明远给的“秘密地图”,上面标着安全的路线和接头的暗号。
“路上小心。”李明远在城门口送行,“遇到鬼子就往山里钻,别硬拼。”
“放心吧李队长!”老郑一挥鞭子,“保证把东西送到!”
马车消失在晨雾里,车轮碾过水泥路面,出沉闷的声响。李明远站在城门口,望着远方,心里清楚,这些武器不只是钢铁,是希望,是让各个根据地能拧成一股绳的力量。等这些武器打响的时候,就是鬼子溃败的开始。
四、深夜的“炼钢炉”
县城东头的山坡上,多了座冒着黑烟的炉子,那是军工厂的“小炼钢炉”。用耐火砖砌成,高两丈,直径一丈,是李明远根据记忆画的图纸,能把废铁炼成优质钢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炼钢厂的负责人是王教授的学生小林,一个戴眼镜的斯文青年,以前是学冶金的,没想到在根据地派上了用场。他每天守在炉前,脸被熏得漆黑,眼镜片上总是沾着烟灰。
“李队长,今天的钢纯度达到八成了!”小林拿着化验单跑过来,声音里带着兴奋,“能做枪管了!”
李明远接过化验单,上面的数字让他松了口气。以前炼钢总控制不好温度,钢里杂质多,做不了精密零件,只能打农具。现在有了王教授指导,用焦炭做燃料,又在炉子里加了石灰去杂质,钢的质量终于达标了。
“再加把劲!”李明远拍着小林的肩膀,“争取纯度达到九成,就能做炮管了!”
炼钢炉旁堆满了废铁,有从鬼子那里缴获的,有百姓们捐的,甚至还有拆下来的旧铁轨。工人们把废铁砸碎,扔进炉子里,小林则守着温度计,时不时往里面加焦炭、石灰,额头上的汗像断了线的珠子。
最难的是“淬火”。钢坯烧红后,要迅放进冷水里,这样才能增加硬度。以前掌握不好火候,钢坯经常开裂。现在李明远让人做了个“温控池”,用木炭加热水温,能精确控制到摄氏度,淬火成功率提高了七成。
“看!这钢多亮!”一个工人举着淬过火的钢条,在月光下泛着冷光,用锤子敲上去,“当”的一声,脆生生的,没有一点杂音。
第一批用自产钢材做的枪管送进车间时,铁蛋摸着冰凉的钢身,眼圈红了:“咱终于不用靠缴获了,咱自己能炼钢了!”
老王更是激动,抱着枪管转了三圈,非要用它做第一支“全自制步枪”。车床转动时,他特意让所有人都停下来,听那切削钢材的声音,像在听一胜利的歌。
步枪做好那天,李明远和赵刚一起给它剪彩。枪身上刻着“第一号”,还有一行小字:“中国制造”。赵刚举起枪,对着天空扣动扳机,“砰”的一声脆响,惊得树上的鸟都飞了起来。
“好枪!”赵刚赞叹,“比鬼子的枪不差!”
炼钢炉的火越烧越旺,每天能出两吨优质钢材。军工厂的设备也跟着升级,新做的铣床、镗床,都是用自产钢材做的,精度更高,度更快。李明远站在炉前,看着通红的钢水从炉口流出来,像条金色的河,心里充满了力量。
他知道,这炉子里烧的不只是铁,是民族的骨气。从只能修枪到能造炮,从只能用缴获的钢材到能自产优质钢,这座县城走过的路,就是整个民族从弱到强的路。
深夜,炼钢炉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天。李明远站在山坡上,望着县城里星星点点的灯光——军工厂的机床还在转,学堂的窗户还亮着,军火库的哨兵还在巡逻。这座在战火中重生的城,像一头醒过来的雄狮,正积蓄着力量,等待着冲锋的号角。
喜欢年的日子请大家收藏:dududu年的日子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