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老周一声令下,战士们拉响了地雷。“轰隆”几声,卡车周围腾起黑烟,日军哭爹喊娘。等他们好不容易爬出来,想修铁轨时,又踩响了藏在草丛里的土地雷,死伤一片。
可日军毕竟人多。他们架起机枪扫射,掩护工兵抢修铁轨。老周知道不能恋战,他让人把带来的“硫磺粉”撒在铁轨上——这是王教授特意配的,遇水就会腐蚀铁轨,就算修好了,跑不了几趟也会锈穿。
“撤!”老周带着战士们钻进树林,沿着预先挖好的交通壕转移。日军看着修好的铁轨,骂骂咧咧地继续前进,却没现铁轨上的硫磺粉正在悄悄腐蚀钢铁。
傍晚时分,装甲车刚开到铜矿附近,就出了问题——铁轨突然断裂,装甲车翻倒在路边,车轮还在空转。原来硫磺粉遇上午后的露水,已经把铁轨锈出了裂痕,根本经不住装甲车的重量。
“痛快!”躲在山上的铁蛋看得清楚,他手里还提着刚造好的“轨距破坏器”——这是个带尖刺的铁夹子,能卡在铁轨中间,让车轮脱轨。“早知道硫磺粉这么管用,咱多带点!”
老周却皱着眉:“这只是暂时的,鬼子肯定会派更多人来。”他让人把铁道队分成三个小组,轮流出击:一组负责拆铁轨,二组负责埋地雷,三组负责用信号枪给县城报信。“咱就跟他们打游击,让他们寸步难行!”
接下来的几天,铁道线上成了战场。日军白天修铁轨,晚上就被铁道队拆;刚铺好的枕木,转眼就被换成朽木;好不容易架起的电话线,第二天就被剪得七零八落。有次日军想趁夜偷袭,刚摸到铁轨旁,就踩响了老周他们埋的“连环雷”——一个雷炸响,旁边的雷跟着炸,把日军炸得晕头转向。
“这群土八路,怎么跟泥鳅一样滑!”日军小队长气得哇哇叫,却一点办法都没有。他们的装甲车成了摆设,只能靠步兵步行推进,每天走不了十里地,还得提心吊胆防地雷。
李明远听说后,让人给铁道队送了批新家伙——铁蛋造的“飞雷筒”,能把炸药包扔到一百多米外,专炸日军的集结地。老周用这玩意儿在山谷里打了个伏击,一下子报销了日军半个小队,吓得剩下的人再也不敢往前挪了。
四、县城上空的“预警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日军的地面进攻受阻,又把主意打到了天上。这天清晨,防空警报突然拉响,比往常更急促。哨兵报告,这次来了六架轰炸机,还有三架战斗机护航,来势汹汹。
“各高射炮阵地注意,自由射击!”李明远站在指挥部里,对着对讲机大喊。城墙上的高射机枪率先开火,曳光弹在天空织成火网。两门“高射狼牙炮”也不甘示弱,炮弹在敌机周围炸开,黑烟像朵墨菊。
可日军的战斗机太灵活了,它们低空掠过,用机枪扫射高射炮阵地,一挺高射机枪的射手被打中,鲜血溅在炮身上。旁边的弹药手立刻顶上去,继续扣动扳机,嘴里还喊着:“狗日的,让你尝尝厉害!”
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一架战斗机突然俯冲下来,直扑军工厂的烟囱。李明远心里一紧,那烟囱是军工厂的标志,炸塌了会影响士气。就在这时,杏花带着几个女工扛着“土火箭”跑了出来——这是她们跟着王教授做的,用竹筒装炸药,能飞三百多米,虽然精度不高,却能干扰敌机。
“放!”杏花一声令下,十几支土火箭呼啸着升空,在战斗机周围炸开。飞行员吓了一跳,急忙拉升,错过了最佳轰炸时机。等他再想俯冲时,高射炮的炮弹已经到了,“轰隆”一声,战斗机冒着黑烟坠向山谷。
“打中了!”城墙上爆出欢呼。可剩下的敌机还在投弹,虽然大部分被防空火力拦截,但还是有两颗炸弹落在了纺织厂附近,炸毁了两间仓库。
“得建个更远的预警网。”李明远看着浓烟,心里清楚,光靠县城的高射武器不够,得提前知道敌机从哪来,什么时候来。他让人在周边的山顶上建了“了望哨”,每个哨位都配有望远镜和信号枪,现敌机就打信号:白天放狼烟,晚上打信号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用不同颜色区分。
最远的了望哨设在黑风口的山顶上,那里能看到五十里外的动静。哨兵是个叫柱子的年轻人,以前是猎人,视力好得能看清远处的鸟。他每天趴在石头上,用望远镜盯着天空,饿了就啃干粮,渴了就喝山泉水,一动不动能待一整天。
三天后,柱子现了异常——西北方向的云层里有黑点在移动,像是敌机。他立刻点燃狼烟,三股黑烟直冲云霄。县城里看到信号,马上拉响防空警报,各单位有条不紊地疏散,高射炮也提前瞄准了方向。
果然,半小时后,四架轰炸机出现在县城上空。可等待它们的是更密集的火力网——高射炮早就校准了弹道,第一波齐射就打下了一架,剩下的吓得掉头就跑,连炸弹都没敢投。
“柱子这小子,立大功了!”赵刚拍着大腿笑,让人给了望哨送了台新望远镜,还有件厚厚的棉袄——山顶上风大,冷得很。
李明远却觉得还不够。他让学堂的学生们做“声学预警器”——用几个空煤油桶,底部钻个洞,用管子连起来,能听到远处飞机的引擎声,比人耳灵敏得多。学生们把这玩意儿装在了望哨,柱子说:“现在不光能看见,还能听见,敌机想偷偷摸摸来,门儿都没有!”
预警网越来越密。各村的民兵也加入进来,在自家屋顶上放个大铃铛,听到了望哨的信号就敲响,一村传一村,不到十分钟,整个联防区都能知道消息。有次敌机想绕到山后偷袭,刚飞过山头,就被山下的民兵现了,铃铛声一路传到县城,等敌机到了上空,迎接它们的还是严阵以待的高射火力。
松井一郎在牢房里听到外面的炮声,脸色灰败。他终于明白,这座县城不是靠钢筋水泥守住的,是靠那些趴在山顶的哨兵、扛着土火箭的女工、埋地雷的铁道队员,还有每个敲响铃铛的老乡——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织成了一张坚不可摧的防护网,让任何破坏都无从下手。
夕阳西下,战斗的硝烟渐渐散去。军工厂的烟囱重新冒出黑烟,铁道队的战士们在修复被炸毁的铁轨,学堂的学生们在整理被震落的书本。李明远站在城墙上,望着远处的群山,那里的了望哨还在闪烁着信号——三短一长,是“敌机已返航”。
他知道,战斗还没结束,鬼子的反扑会越来越疯狂。但他心里踏实,因为他看到了无数双坚定的眼睛,无数双勤劳的手,正在把这座县城筑成真正的钢铁堡垒。就像那座被炸毁又重建的纺织厂,虽然带着伤痕,却依然在转动,织出对抗侵略的坚韧防线。
喜欢年的日子请大家收藏:dududu年的日子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