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乐文小说中文>1937年的日子 > 第25章 求贤若渴谋长远煤海深处起宏图(第1页)

第25章 求贤若渴谋长远煤海深处起宏图(第1页)

第二十五章:求贤若渴谋长远,煤海深处起宏图

云蒙山的冬雪刚化,山坳里的练兵场就泥泞不堪。李明远踩着没脚踝的泥水,看着战士们用新缴获的美式步枪练习射击,枪声响得脆生,却掩不住他眉头的褶皱——三炮弹打出去,只有一落在假炮楼附近,炮兵连长急得满头汗,抓着炮筒直跺脚。

“旅座,不是弟兄们不用功,是咱没正经学过。”连长红着脸解释,“这迫击炮的瞄准镜,上面全是洋文,咱连刻度都看不懂,全凭感觉打。”

李明远没说话,只是把目光投向远处的煤窑。那是老乡们世代开采的小煤窑,黑乎乎的煤块堆在窑口,像座小山。他忽然对身后的王铁柱说:“备份厚礼,再让孙茂才跑一趟重庆,找那位约翰副官。”

王铁柱愣了愣:“又去?上次刚换了那么多武器,再去会不会让人家觉得咱贪得无厌?”

“贪?”李明远笑了,指着煤窑,“咱有能换的东西。晋省的煤炭,挖出来能炼钢、能电,美国人在太平洋打仗,飞机坦克哪样离得开煤?还有咱的青霉素,现在周先生的作坊一天能产二十瓶,纯度比他们运过来的还高——这些都是硬通货,换点机器和人才,不丢人。”

三天后,孙茂才带着新熬的烫伤膏、二十瓶青霉素和一箱子亮晶晶的无烟煤,再次踏上了去重庆的路。临行前,李明远塞给他一张单子,上面列着密密麻麻的需求:“优先要机床,最好是能加工炮管的;其次是化工设备,用来提炼煤焦油;人才方面,啥都要——会造炮的、会开坦克的、懂航空的,哪怕是教数学物理的教员,咱都要。”

孙茂才把单子揣进怀里,拍着胸脯:“旅座放心,就是磨破嘴皮,也得让美国人点头。咱的青霉素能救他们士兵的命,煤炭能让他们的工厂转起来,他们没理由不答应。”

重庆的美军顾问团里,约翰正对着云蒙山送来的无烟煤愁。太平洋舰队的潜艇需要高质量的煤炭做燃料,本土运过来的煤杂质太多,而晋省的无烟煤纯度高达o,是再好不过的替代品。可他向史迪威将军申请调拨机床时,却被怼了回来:“给游击队送机床?你想让他们造坦克吗?”

就在这时,孙茂才找上门来,递上李明远的信。信里写得恳切:“贵军需煤炭以强舰队,吾辈需机器以造枪炮,实乃相辅相成。若蒙相助,晋省煤矿尽可为贵军所用,青霉素、烫伤膏亦优先供应。至于人才,非为今日之仗,实为明日之中国——战后重建,需工程师如鱼需水。”

约翰看着信,又看了看桌上的青霉素瓶,突然有了主意。他找到负责租借法案的军官,软磨硬泡了三天,终于拿到了批文:“可调拨十台精密机床、五套化工蒸馏设备,另选派五名技术军官,以‘观察员’名义赴云蒙山,为期半年。”

条件是:云蒙山需供应一万吨无烟煤,青霉素和烫伤膏优先满足美军需求。大鹰酱的要求确实苛刻,不过咱缺人才啊!这些都是前期探探路,合作好了可以长久合作。

消息传到云蒙山,整个根据地像过年一样热闹。李明远让人把最好的溶洞腾出来,刷上白灰,铺上木板,改造成“洋专家宿舍”,还让炊事员学做面包——听孙茂才说,美国人吃不惯小米。

半个月后,五辆卡车碾着山路开进云蒙山,车斗里装着盖着帆布的机床,驾驶室里坐着五个高鼻梁的美国人:机械工程师汉斯、化工专家汤姆、炮兵教官罗伯特、坦克技师乔治,还有个教物理的教员戴维。

汉斯一看到兵工厂的设备,就忍不住皱眉头。“这些机床太老旧了,”他敲着用铁轨改的车床,“精度误差过一毫米,造出来的炮管会炸膛。”

李明远赶紧递上烟:“所以才请您来啊。汉斯先生,您看怎么改,咱就怎么干,工匠们都听您的。”

汉斯也不推辞,当场画了张改造图:“把蒸汽机换成你们缴获的柴油机,转能提高三成;刀架上装个游标卡尺,误差能控制在半毫米以内。”他指着墙角的煤块,“用你们的无烟煤炼钢,杂质少,锻出来的炮管韧性更好。”

汤姆则对煤窑着了迷。他跟着老乡下到黑漆漆的窑里,手里的矿灯照出煤层的纹理,眼睛亮得像星星。“这里的煤含硫量低,是做煤化工的好原料!”他爬出窑时满脸黑灰,却兴奋地拉着李明远,“能提炼苯、甲苯,这些是造炸药的原料;还能做焦炭,炼钢离不了——比单纯挖煤卖值钱十倍!”

他当场设计了一套简易蒸馏装置:用煤窑里的废煤层做燃料,把煤块放进密封的铁桶里加热,蒸出的煤气通过冷凝管,就能得到煤焦油。“有了这东西,你们的炸药产量能翻一倍,还能造防水油布、染料——甚至能做阿司匹林!”

罗伯特的炮兵训练则充满了“火药味”。他嫌战士们用的迫击炮太老旧,让人把缴获的日军山炮拆了,重新校准炮管,再教他们用三角函数算弹道。“射击不是靠感觉,是靠公式!”他拿着粉笔在石板上写满公式,虽然战士们大多看不懂,却学得格外认真——有次实弹演练,三炮弹全落在靶心,罗伯特举着望远镜直喊:“完美!比西点军校的学员还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乔治是个话不多的胖子,整天蹲在那辆“土坦克”旁边敲敲打打。他把装甲车的动机拆了又装,装了又拆,最后在上面焊了块钢板,说:“这是防穿甲弹的,虽然薄,但能挡住步枪子弹。”他还画了张坦克设计图,上面标着“用煤矿的无缝钢管做炮管,用厚钢板做装甲”,看得李明远心痒:“这玩意儿咱真能造?”

“为什么不能?”乔治耸耸肩,“你们能用铁轨造步枪,就能用钢板造坦克——缺的只是设备和技术,而我就是来教你们的。”

最受欢迎的是戴维。他不教打枪,只在破庙里教数学、物理,战士们听得津津有味。“知道炮弹为什么能飞那么远吗?”他用树枝在地上画抛物线,“这是重力和初度的合力,算准了,炮弹就能像长眼睛一样落在敌人头上。”有个放羊出身的战士,以前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跟着戴维学了半个月,居然能算出迫击炮的弹道,让李明远又惊又喜。

人才和设备一到位,云蒙山的变化日新月异。

兵工厂里,汉斯改造的机床开始加工炮管,第一门新造的毫米山炮试射时,炮弹飞出三公里,精准地炸在靶山上,战士们欢呼着把汉斯抛起来。周先生摸着光滑的炮管,感慨道:“咱也有能打三公里的炮了!”

煤窑旁,汤姆设计的蒸馏装置冒出黑烟,第一批煤焦油流进陶罐时,黑亮亮的像墨汁。汤姆用手指蘸了点,在纸上画了个圈:“这是苯,能做硝化炸药,威力比黑火药强十倍。”没多久,根据地的手榴弹就换成了新炸药,炸得鬼子的碉堡碎石乱飞。

炮兵们在罗伯特的训练下,准头越来越高。有次日军来扫荡,三炮弹就打掉了他们的指挥车,剩下的鬼子没了头,被游击队追得满山跑。罗伯特举着酒杯(里面装的是老乡酿的柿子酒)说:“再过半年,你们能打败任何一支日军炮兵部队!”

乔治则带着工匠们,开始造真正的坦克。他们把煤矿的厚钢板用蒸汽加热,锻成弧形装甲,用无缝钢管做炮管,甚至还在上面装了台缴获的日军电台。虽然这“云蒙一号”坦克跑得比牛车快不了多少,却让战士们看到了希望——赵大山摸着冰冷的装甲说:“将来咱也能开着坦克,把太原城的鬼子赶出去!”

戴维的学堂里,学生越来越多。不仅有战士,还有老乡的孩子,他们背着柴火来上课,在石板上练习写公式,眼睛里闪着求知的光。李明远路过时,总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心里像被炭火烤着,暖烘烘的。

这天,汉斯拿着张设计图找到李明远:“李司令,我想造一台冲压机,能批量生产步枪零件,度比现在快五倍。但需要更多的钢材,还有……我想请总部派几个学机械的学生来,我教他们设计图纸。”

李明远立刻让人给总部报,请求调派学生。没过多久,五个穿着学生装的年轻人就来了,他们是延安抗大的学生,学过基础机械,一到兵工厂就跟着汉斯忙起来,图纸画得越来越像样。

汤姆则在筹划更大的煤化工基地。他想在煤窑附近修铁路,把煤炭直接运到蒸馏厂;还想造硫酸,用来生产更高级的炸药。“等打败了鬼子,”他对李明远说,“这里能建成中国最大的化工基地,不用再看外国人脸色。”

李明远知道,汤姆说的是对的。战争总有结束的一天,到时候国家要重建,工业、教育、科技哪样都离不了人才。现在种下的种子,将来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腊月里,美军的运输队又来了,这次送来的是五门反坦克炮和一批航空零件。约翰跟着车队一起来,看到云蒙山的变化,惊讶得合不拢嘴:“上帝!你们简直是在创造奇迹!汉斯他们说,这里的战士学东西比海绵吸水还快,他们都不想走了。”

李明远笑着请他参观新造的山炮:“留下也欢迎啊。等打完仗,咱办个工业学校,请他们当老师,教出更多中国的工程师。”

约翰当场拍板:“我回去就申请,再派十个专家来!机床、设备要多少给多少——只要你们的煤炭和青霉素不断供。”

送走约翰,李明远站在山头上,望着远处冒着黑烟的煤窑和兵工厂,心里格外踏实。雪花又开始飘了,落在他的军帽上,很快化成水珠。他知道,现在的云蒙山,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只能藏在山洞里打游击的小根据地了——这里有能造枪炮的兵工厂,有能提炼炸药的煤化工,更有一群渴望知识、渴望强大的战士和百姓。

缺人才?那就请进来教,自己培养;缺设备?那就用煤炭、青霉素去换,用双手去造;缺大炮、坦克、飞机?那就从无到有,一点点摸索,总有一天能造出来。

风从煤窑的方向吹来,带着淡淡的煤烟味,那味道在李明远闻来,比任何香料都好闻——那是工业的味道,是希望的味道,是一个民族从战争废墟中站起来的味道。

他转身往回走,脚步踩在雪地上,出咯吱的声响。身后,兵工厂的锤声、蒸馏厂的咕嘟声、学堂里的读书声,正交织成一曲属于云蒙山的交响乐,在寒风中奏响,越传越远。

喜欢年的日子请大家收藏:dududu年的日子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