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六章 請靈出殯

小說:滴血瞳 作者:丫丫不學語

我和崔明麗也看著手中這奇怪的衣服面面相覷,著實沒想到,在這湘西的黑苗寨子裡面,竟然會出現這麼奇葩的風俗。

我輕輕地拍了拍崔明伏的肩膀,還是然這傢伙少說兩句話,言多必失!這痋術的狠毒,相比那蠱術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一個不小心,我們三個肯定要交代在這裡,我也可以很清晰地感覺到,面前的這巫虺文,對於我們已然心有不滿了。

“老前輩,為什麼我們的喪服是大紅色的呢?”我有些鬧不明白地問著。

巫虺文笑了笑,我忽然覺得這傢伙臉上的每個毛孔裡面,幾乎都在往外冒著寒意,這冷颼颼的感覺幾乎侵襲了我體內的五臟和六腑,這個老毒物,一顰一笑都是這麼的可惡,幾乎讓人猝不及防。

“外來的客人,若是參加寨子裡面的葬禮的話,都是要穿這個顏色的衣服的。這個是我們祖祖輩輩所流傳下來的傳統,也請各位入鄉隨俗吧!”他點了點頭。

但是我卻搖了搖頭,“是這樣子的,我老是覺得我們穿著這大紅色的衣服去參加出殯,是有那麼點兒不合適,您看您能給我們一套白色的喪服可以嗎?就跟他們是一樣的!”我一邊說著,一邊伸手指著站在外面的那些人。

可誰知,巫虺文卻搖頭輕笑,但是這笑意裡面我可以明顯地察覺出,他對我們三個人的不屑,“小夥子,正所謂入鄉隨俗,你既然來到了我們這裡,你就要遵守我們的規矩,按照我們的要求,否則那就不叫入鄉,而叫回家了……”

他說完,也不等我回答,便轉身朝著外面走了過去,“小云,好好照顧三位客人!”他的話裡面帶著一種毫無商量的口氣,並且渾身還帶著一種“一去不復返”的姿勢,等他走出了房間,崔明伏便猛地把這件喪服給丟在了一邊。

“靠,這老王八犢子,他還真的以為自己是個‘土皇帝’啊,神馬東西,我們他媽的是去參加葬禮,不是婚禮的時候去當司儀,他搞清楚了嗎?”崔明伏憤憤然地罵著,作勢便要把地上的那件大紅色的喪服給撕裂了去。

還好我眼疾手快地一把攔住了他,“喂,你給我住手啊,你若是毀了這玩意兒,他很有可能說我們對桑林婆婆大不敬,然後禁止我們參加出殯,那咱們不就玩兒完了嗎?為了保證桑林婆婆的屍身完整,我們要去參加,並且還好查清楚這個寨子裡面究竟生了什麼事兒。”

崔明伏雖說心裡面不高興,但是卻仍舊還算是聽話地穿上了這件大紅色的喪服,崔明麗和我也都穿在了身上。小云來給我們端晚飯,“三位哥哥姐姐,請吃飯吧,我們估計要到晚上的時候,這邊才出殯!”

“什麼?晚上?”我有些不解,“這個也是你們苗寨裡面的規矩嗎?”

小云的手一抖,碗裡面的魚湯當即灑了一地,“這個……我不知道,您三位還是先吃飯吧,其他的事情一會兒再說,可以吧!”

我們三個互看了一眼,頓時覺得今天晚上的出殯,應該沒這麼簡單。

在竹屋裡面等待了許久,大約晚上十點多鐘地時候,我們三個才被小云通知說要出去了,出殯開始了。

“天,這到底是什麼破規矩……”崔明伏輕輕地嘀咕了一句。

出門一看,這苗寨裡面的人也紛紛都列隊站好,一些人也準備好了蘆笙準備吹奏,但是還是需要請靈出屋。

但是這出殯的陣仗,看起來還是和其他民族有所不同。

舊時出殯前,在中原各地都有“點主”的儀式。即請人用硃砂筆往牌位上原來寫的“ 王”字上加一點,使“ 王”字成為“主”字。俗稱“成主”,即成為神靈之意。

點主的人稱為“點主官”,要請當地德高望重的名流學者或地方長官擔任。這項儀式一般只限於正常死亡的中、老年人,幼喪及凶死者不舉行。

出殯這一天,親友、鄰里彙集喪家,祭送奠儀,以示哀悼。奠儀一般包括祭席、饅、挽幛、紙紮。至親送祭席。俗稱“祭”!

以餚饌為主,每一付都要插大小不等的紙花,其次則為饅,即一種用碗扣出上籠蒸熟的麵食。親朋好友大多送挽幛、輓聯,以後衍化為一塊布料。普通街坊則送四色紙禮,含蠟燭、香、錫箔、紙四樣,或僅紙一道。

五十年代以後,紙禮多為花圈代替。弔祭者公奠之後,死者的長子跪拜致禮,即身背棺木大頭,在眾人的協助下把棺木移出靈棚,俗稱“出靈”。

各地都有在出靈時於棺木後頭打碎死者生前用過的一個飯碗的習俗,五寨一帶稱之為“斬殃”,取的是斬殃殺祟,祛災除禍之意。

有些地方還要磕碎死者生前用過的藥罐,表示今後家中不再有人生病,再也用不著熬藥了。起靈前,死者的兒子們還要進行一種摁“食壓缽”的儀式。他們在一個瓷罐中挾入各種菜餚、食品,然後輪番摁捺 ,一直到滿為止 。

最上面放一個饅頭蓋住,用一雙筷子豎立穿孔,上面再盤一些染紅的粉絲。此罐食品連同“下氣饅”、“長明燈”等,在出殯時都將隨棺下葬。

棺木抬出靈堂,便放到預先綁好的架子上,有豆腐架、二龍槓、獨龍槓等數種形式。而在有的地方,還要在棺木前擺上供桌、供品,家人扛著引魂幡,在鼓樂聲中繞棺木左轉三圈 ,右轉三圈 ,以表示對死者的依戀難捨。每轉一圈,就要澆奠一次。繞棺完畢,升棺起靈,當地稱為“繞靈大起喪”。

而山西各地出殯盛行用棺罩,其狀如長形轎體,上有錫頂葫蘆頭金頂,四角男性死者用龍頭龍尾 ,女性用鳳頭鳳尾 ,周圍飾以紅、藍、黃布帷幔,上繪各種吉祥如意的圖案。這種器物均有店鋪專門出賃。

厚重的棺木,加上龐大的棺罩,人手少了就比較吃力。於是,抬者由8 人增至16人、24人,甚至32人,俗稱16槓、24槓、32槓。山西有些地方講究棺木出門後,要一路不歇氣,但到達路祭棚的位置除外,送到墳地。抬棺人手眾多,既便於做到這一點,前呼後擁,又顯得氣派。

棺木抬起之前 ,死者的長子雙膝跪倒 。手捧燒紙錢的瓦盆,痛哭失聲,然後把玩盆在地上摔破。定襄一帶稱之為“摔喪子盆”。民間認為,摔破喪盆,死者就可以把所有燒化的紙錢帶到陰間去用了。

摔過“喪子盆”,出殯便正式開始了。有的一些地方講究棺木出院門時,要大頭在前;出了門後,都要掉個頭,一直抬到墳地。原來人們認為死者躺在棺木中也象人站著一樣,出門頭向前,等於回瞻顧家園,表示了對人世的依戀;出門以後頭朝後,等於再不往後看,一往無前,直奔西天樂土。

出殯隊伍最前面有開路的,沿途插放“路旗”——用五色紙或白紙糊成的小三角旗,指引死者亡魂;拋撒引路紙錢,以示買通沿路鬼魂。

次為儀仗、各種紙紮、粗、細樂班、由外甥或孫子扛著的引魂幡、扛條凳的 ,然後即為牽纜持喪棍的孝子 ,孝子之後是棺木,棺木後跟著的是坐著車轎的女眷和步行的親友。

送殯隊伍至人多處或大路口,還要停靈路祭,鼓樂也要停下來演奏。古代一般由親友、鄰里設祭,後來大多為喪家自己設祭,其意不過是顯示喪事辦得排場、隆重罷了。

來到村外後,送葬的親朋止步,由死者的兒子“謝孝”。然後除去棺罩、停下儀仗,只有家人與至親攜紙紮及祭品隨棺前往墳地。時辰一到,即刻下葬。

棺木入墓後,晉中祁縣一帶,陰陽先生要擺下羅盤儀定方位,左挪右移,直到他認為可以為止。大體上方位為東南——西北向(乾——巽位),當地有“頭頂紫金山,足蹬雁門關”的說法。

中原等地則還要由陰陽先生安置鎮物,如桃弓、柳箭、桑枝、棉花、五穀等。死者的兒子入墓檢視,然後家人往墓內扔“富貴錢”、“富貴饃”。浮山一帶,墓內要放由陰陽先生畫符的新磚、新瓦,民間認為這是陰間的鎖和鑰匙。五寨等地在掩埋棺木時,要求“ 人停鍬不停”。

家人則要呼喊死者“ 躲土”。墳丘堆成後,死者兒孫所持的“ 哭杖”和“ 引魂幡”要插在墳頭,引魂幡也有放置於棺頂的,接著燒化所有紙紮,“童男童女”已經被把頭或腳扭向後,置於棺木一側,大家再祭奠一番,痛哭盡哀,然後悄然退出,讓死者永遠安息於此。

然而,在桑林婆婆的靈堂前,卻儼然不是漢族的模樣,可是面前的情形,卻委實把我給驚呆了。

“草,這他媽的是在幹嘛……”崔明伏扯了扯我的胳膊,他的聲音顫顫巍巍。

崔明麗卻乾脆把臉給轉到了一邊,“這太殘忍了。”

我深吸了口氣,但此時正對上巫虺文的眼睛,那一雙眼睛裡面,充滿了歹意。

喜歡滴血瞳請大家收藏滴血瞳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