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時到清明意紛紛(四)(1 / 2)

小說:表同作用 作者:平老爺

【祝各位書友端午節快樂,順便求票,另慶祝端午,今天晚些時候還會再更一章,望支援】

“就拿書中練兵之法來說,說凡兵逃走,同隊之人各捆打,分一半監固,分一半保拿,各監一年,通扣工食,另募。”

意思是‘凡有逃兵,一隊人都要受罰,各自分開關押一年,還要扣返兵餉,進行另募。’

“可自三徵之後,國用不敷,皇帝到處派遣礦監、稅監,以我西南幾省為甚,正餉都拿不齊,靠罰餉監固自然難以收復人心。”

當今的讀書人多半都以清流自居,總是看不起皇帝派下來監礦稅的太監們。自然,本來就是因為國庫空虛,尋著名頭找錢,是以外出的太監們仗著皇帝的威儀也多有在地方上作威福的,並不把親民官們放在眼中。故而私下裡說說太監和皇帝的不是,在讀書人中間實在是一件加分之事,只要不在大街上叫囂,也算不得什麼,那老者聽了果然只是微笑,並無不慍。

“貴州荒僻,貴陽府這裡還好,其餘各處軍鎮要隘,餉銀雖雲放,但本地收繳的稅賦,先要締結一處,再分批放。便又因為路途遙遠,偏遠些的衛所堡城往往要耽擱一年,多半還不能足餉,是以衛所巡卒多有逃亡,或另尋個生計,難免有個高高低低,便為『奸』人所誘,做些不法之事。”

明初﹐軍隊由“從徵﹑歸附﹑謫﹑垛集”四部構成。從徵軍即原跟隨朱元璋反元的人馬,後多為勳貴。歸附軍為降順元軍,謫則為因罪流配的所謂恩軍。而明末佔了全國近二百萬丁口的所謂“正軍”則泰半都是由垛集而來的軍戶。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兵部改置軍籍勘合﹐詳細開列軍戶從軍來歷﹑調補衛所年月﹑在營丁口之數﹐軍戶之制由此始。

自是軍籍便輕易改易不得,軍戶更不可經營工商,即便科舉,一戶也只得一人為生員,不似民戶並無員額限制,是以軍戶的社會地位極低。

且軍戶都是世代要出丁赴衛的﹐是為旗軍。每戶還要額外出丁負責佐助正軍﹐供給軍裝。雖然朝廷規定軍戶屯田可免雜役,可這一條卻被所有上官不約而同的當作沒有看見。

因是有諸多的壞處,故而歷年以來,軍戶逃亡的多有,就算北方邊防重鎮,實編軍額也就是在冊的五成而已,若實編能到在冊的七成,那就是一等一的勁旅了。

由於負擔沉重,往往一丁出征﹐一家以至一伍﹑一里都要受累。若一家僉兩三丁﹐分當兩三處軍役﹐則更屬重役。各級官吏,甚至一介普通生員都可以任意役使軍丁﹑剋扣月糧。

佰2堡那等反而屬於例外,一來當著大道,頗有進項,二則貴州此地土、漢矛盾頗深,相比而言,雖是軍戶,但已經應募為營兵,地方對土人也忌憚,故而對於本地漢人軍戶盤剝不敢太甚。

但偏遠一些的所城、裡堡,雖然未必剋扣,但往來路上耗費甚巨,又遷延時日,也是一樣難捱,有些地方的軍餉往往要拖延一年才能放,這還是御史不斷上書言說厲害才有的結果,而這些在當年東南御倭時確是沒有的。

“再有各隊漸次傳話行令,貴州地方,十里不同風,又有歸流的土人,只是稍通語言,若學這個也是學不來。”

貴州乃是移民之地,各地漢人自洪武、永樂年間漸次遷入居住,多是附郭結寨。

各地漢人與土人又頗多嫌隙,改土歸流的過程從憲宗時才開始大規模實施,到了隆慶之後,才在貴陽周邊等地頗具成效,漢語的普及也就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情,何況移民也多來自各地,還有流放編管的犯人,方言混雜,各不相通。

要防止士兵結夥,就要打『亂』重建,但以貴州本地民情,打『亂』重建的部隊,要想命令通達,則是不可想象。

“此外,教習弓箭之法於西南之地也不得宜,雲貴四川多瘴癧,梅雨連綿,若是多用弓箭,既不利倉儲,也使不長久。”

弓箭作為遠端兵器在此時比之火器更為靠譜,在行伍中也是必練的,民間教習的也多,只是貴州這裡的氣候並不適宜,也是一樁不爽利的。

…………

說了許多本地的情況,不覺已是半個時辰過去,老者耐心聆聽,王星平卻還是要總結一番。

“不過以根本而言,還在錢糧二字上。”

將心中見解說出,王星平頓覺一陣暢快。

老者卻是一陣感嘆,“難得你年紀輕輕,就能有如此見識。”

“先生謬讚了,學生這也是在路邊聽來的。”

“路邊聽來的?”

“之前學生一家遇害,幸得佰2堡官兵救助,後又跟隨官兵討伐紅苗和匪人,連著幾回都是宿在官道旁,夜裡閒來無事便和那所城的王千總閒聊,行軍打仗的種種事情都是聽他和其他相熟的軍將們說起,覺得在理我便都記了下來,今日先生問起,倒是拿出來賣弄了。”

“原來卻是這樣,賢侄你這也是不恥下問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