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時到清明意紛紛(五)(1 / 3)

小說:表同作用 作者:平老爺

【節日大章奉上,繼續厚顏無恥的求票】

徐贊善便是徐光啟,萬曆三十二年進士,去年回京復職後,現任著詹事府左春坊左贊善。

自萬曆四十一年始,因與朝中大臣意見不合後便自行去職,後在京郊的房山、淶水兩縣開渠耕種,進行各種農業實驗,在晚明士人之中,是少有的實幹之才。

那老者聽了,先是一愣,然後便又笑了起來。

“我還說賢侄哪裡聽來的,忽想起那徐子先與你伯父乃是同年。”

王星平馬上打消老者的誤會,“先生卻是想岔了,此事並非從伯父處知曉,乃是閒來無事時,學生湊巧讀到了徐公所著的《甘薯疏》,其中種種,我以為皆是有理。”

“此外,徐公與泰西高僧熊三拔合譯的《泰西水法》一書,我也看過一些,徐公乃治世之才,實乃我大明士人之楷模。”

“其書中所教的農林、水利諸法若果能在貴州施行,當能造福西南,假以時日認真推廣,只要實現黔省糧食能夠自足,軍資自然無虞。”

聽完王星平對徐光啟一連聲的誇讚,老者笑道“看來賢侄倒是該入徐子先那什麼耶穌會。”

徐光啟是中國最早的一批耶穌會士,教名保羅,入教會其實也有師法泰西的因素在。也許開始並非誠心向教,但其客觀上仍然促成了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被後來的教徒們尊為天主教在中國的‘聖教三柱石’。

當時主持中國教務的是義大利傳教士瑪提歐?利奇,漢名利瑪竇。其人精通天文、數算、地理、曆法,以‘漢語著述’在大明傳播天主教教義,廣交官員和社會名流,時人謂其為泰西大儒,老者以此揶揄王星平,可話題旋即又引回到方才的練兵上。

“對了,方才賢侄你說練兵太慢,可是有了更好的法子?”

老者心中當也不敢肯定,只是一番交談下來,覺得面前少年並非空談書生,言必有據,而且話必有意,是以便又問了起來。

客人忽然將話岔了回來,但王星平並無錯愕,道“其實並非戚少保的法子不好,實是受制於器械,前面所言軍備,便是如此。”

“那你以為何者為上?”

只聽王星平兩個字緩緩出口。

“火……槍。”

“火槍?”

老者顯然並非不明白王星平所言之意,即便在戚繼光的兵書中,也有關於火槍和佛郎機炮的介紹,畢竟這位老爺出身應是兩浙。

這幾年海貿頻仍,每年從寧波府放洋前往南洋、呂宋的商船不少,泰西紅夷船堅炮利的事情也有所耳聞。何況即便是在嘉靖年間,倭寇中也有能使火銃與鐵炮的,如今又過了幾十年,無論海外還是大明,火器自是更加精進了。

不過王星平還是要為自己的說辭解釋分明。

“對,火槍,學生以為,古今兵器諸般,皆不如此物。”

“先生試想,尋常武藝,沒個三、五年的歷練,不得小成,軍戶們尋常便如農民一般下地耕田,哪得些閒來『操』練。”

“若以『射』箭論,要上陣殺敵的起碼也得是一石以上硬弓,不然連尋常皮甲都『射』不透。可若是要這樣,尋常士卒『射』上十箭也就乏了,再沒有準頭,若是『射』得快些,六、七箭也就不能再中。”

“可若改用火槍,則只需訓練佇列和準頭,有個兩、三個月,也能成軍。”

“且火槍以扳機『射』子『藥』,並不費力,縱使農夫也能殺壯士,平日『操』練,拿根木棍便可。”

“還有一樁便是便宜。”

老者想了想,如數家珍。

“鳥銃是以方『毛』鐵四十斤煉到八斤,鐵價以三兩計,鑽膛以三十日記,工價一兩五錢,其他雜項一兩,一支鳥銃五兩五錢是跑不了的。”

“而堪用的戰弓,平均算來一張成本不過一兩五錢。”

王星平不以為意,“但以威力而論,則弓不如槍,而且如今泰西火槍也多有改進,聽說新近已經有了用燧石取代火繩火的火銃,不畏風雨也可『射』。”

“當真?”

其實這不過是王星平的推測,貴州內6,隔著大海萬里之遙,這位出身沿海的進士老爺都尚不知道的情報他如何能夠知曉,但客人問起,他還是回答得斬釘截鐵。

“火器原理無外如是,況如今海貿的商人多有,我也是聽說來的。”

‘又是聽來的麼?’老者心想這位少年倒是有趣,光是道旁聽來的訊息便是如此的有模有樣,真不知道他哪裡來的好運氣。

“人可比武器精貴,弓的造價再低,若是拉不動,『射』不準,還是沒用,但火器雖貴,只要調教得宜,使用妥當,威力當比弓弩強上十倍。”

“況聽聞泰西的工匠漸次改進了工藝,如今這火槍的造價可是一年低過一年,聽說南洋諸國中,有的已然擁槍數千,那等蕞爾小國都能使用得起的,想必卻是沒有我大明工部的火耗多。”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