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東暉滾滾暗流急(三)

小說:表同作用 作者:平老爺

【求紅票】

清晨的雞鳴喚醒了沉睡的村莊,尚不到六點,朝陽透過霧氣照『射』過來,將日影拉得老長。悶熱的天氣無法久睡,人們早已66續續地走出了村中的草廬,活動一番筋骨之後便紛紛朝著村外而去。去周邊的田地中做活,一天之中只也有這個時間更為涼爽,再晚一些日頭烈了就要回去休息了,茅屋雖小,但還足以抵禦一定這個時節的高溫。

這幾日馬潤起得更早,因為他總是會從夢中驚醒,想起來不過十六歲的年紀,經歷卻是比尋常人不知多了多少。

他還記得七歲時,在大明的家鄉給人放牛,彼時他老子是村中的匠戶,那年給縣中出役,從衙門朽壞的正堂大梁上摔了下來,好歹保住了『性』命,但卻癱在了床上,如此捱了不長的時日,官府撫卹的銀子尚來不及兌現便只能用作燒埋了。

又大了些時,馬潤也學著家中傳下的手藝給人做些木工和農具,但也只得餬口而已,家中還要靠母親為大戶漿洗衣物來貼補,原有的幾分田地更是因為了還債變賣盡了。

選擇從大明來南洋討生活,其實嚴格說來也不是馬潤本人所能決定。家鄉窮僻,窮鄉僻壤之中的孤兒寡母更是難以頂門立戶,家鄉所在的福建又不是靠著作田能夠養活全家的地方。

幾年前的一場大風,更是連家中僅剩的破敗木寮也沒能留住。若是不答應跟著母舅一家下南洋,也不會有更好的生計。經過臺灣補充淡水時遭遇過島上土著的襲擊,隨著南下的船隊到了呂宋,馬尼拉對外來華人的戒懼顯然還是對這些移民有著不小的影響。一番權衡之後,幾家人還是在當地合計尋了一個船家,來到了更南面的婆羅洲,只是聽說古晉這邊漢人還算過得,便糊里糊塗的輾轉了好幾千裡的海路來到了如今這風下之國。

不過也算如願,現在這裡至少吃喝不愁,天氣也比家鄉暖和不少,不必擔心有凍餓之虞,更不會有風災,至少來到婆羅洲三年,像樣的颱風還真是一次都沒遇過。如今好歹尚有了十幾畝初墾了兩年不到的薄田,雖然以大明的標準,這些沒有精心耕作上幾年的爛地不過是些下田,出產也不算多,卻好歹總比沒有的強。況本地的田土都還是一年三熟,占城稻雖然產出不高,怎麼也夠吃了。

林子裡還有各『色』果子,馬潤這作農的本事便是到了南洋這幾年慢慢在同鄉中學來的。原本在北面占城那裡聽說也還有些福建鄉里,那邊的土地也更是肥沃,只是較之這婆羅洲而言也算是個是非之地,大越南方的軍隊與周邊幾國來來回回,說起來並不安穩,是以也曾再有同鄉邀約,但馬潤卻是哪裡也不願再去了。

原本在老家時馬潤曾與鄰村的一戶人家定過娃娃親,自他老子癱在了床上,親自然也是給退了。本來已經絕了成家的心思,若是還在老家,以他家的條件能夠在有些積蓄後娶上一門沒有殘疾的寡『婦』都算好了,此時的大明,因為家貧不能娶妻生子最後連個香火都沒能留下的窮苦人家本也沒什麼稀奇。

但現在好歹還算能過,人就總要有些更高的追求,下南洋的漢人總的來說還是男多女少,要在就近的幾處漢民的聚居之處找個漢家的女子,少不得要備下一份不菲的彩禮。馬潤倒是看上了一戶廣府人家的小女兒,他家是廣府過來的一戶移民,在此地生根快有十四五年了,只是對方家長開出了一百枚本洋的價碼,少年也就退縮了。

養活全家吃飽喝足如今倒也不難,但馬潤畢竟只是作農,並不能見得多少現錢,農閒時候的手工不過只能貼補,本地的移民都是能不求人就不求人,除了種田之外只有古晉城中更好僱工,但又要照看田地,這事也就只能作罷。

反而是馬潤的寡『婦』老孃先在此地找到了相好,那人倒也是個老實漢子,平日裡幫著他娘『操』持,漸漸這個家中也有了些模樣。

當然,要找個女子傳宗接代在本地也不算難,土人的女子只要漢人想要,絕對是隨著人挑的,南洋的土著將妻女薦給華商侍寢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事情,可是上了大明文人的筆記的,可見其風俗流傳之廣,雖然各地的漢人土人多有矛盾,但並未影響通婚,更遑論同居的那些。而馬潤如今家中的那個便宜老子,也正是因為沒有沾染土族女子的緣故才能擔得起一個老實的評價。

只是馬潤覺得自己年紀尚小,倒也不急著婚配,等在這邊掙下些產業,總歸還是想要回到大明,光宗耀祖的心思始終縈繞在其心間。來到婆羅洲幾年,心智與身體一同成長之時,少年也漸漸覺了南洋這黃金海道上比比皆是的機會。

此地和大明最大的不同便是沒有規矩,即便也有國主、奴隸之分,但絕不像在大明時那樣涇渭分明。在大明時,老爺就是老爺,那等讀書識字計程車人就是能夠高高在上,且有官府的背書。縱然也有說書人所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豪氣,但在經歷過大6上那如晦如暗的社會階級無形切割後所能感到的無力卻是此地沒有的。

在外,面對大大小小的番部蠻族,聚集在村落中的漢人不得不抱團自保,無論你來自兩廣、還是福建,甚至是富庶的江南,都只有團結一心才能在此地紮下根來。

比起那些因為先祖的開拓而得以在古晉的市鎮港口中做著一擲千金的二代、三代的華商們,分佈在古晉城外的一片片漢人聚落則完全沒有勾心鬥角的資本和需求,何況比起靠近古晉外牆外的幾處,漳泉鄉已算得偏遠。

過了這個月,小子便正式滿了十六歲,今日也如以往一般,早早的起了床去自家田地轉了一圈,其實也沒甚好看,那點薄產也不怕有人惦記。看過了田間,馬潤照例是要在到附近林中去看看昨日設下的陷阱。無論是河中的魚蝦還是林中的鳥獸,都比家鄉不知多了多少,只是簡簡單單的下個夾子,隔三差五就能見點葷腥。這樣的舒心日子原本應該一直過下去,平日偶爾也有尋釁的土人,但都是些猴子一般的蠻部,漳泉鄉的百餘戶漢民各自出人倒也打跑了幾次,以後便再不敢來了。本地常與漢人交往的熟番倒是好相處的很,逢集時常來與鄉民互通有無,馬潤身上的布衣便是從附近一個部族中用他自家打造的農具換來的。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流逝,如果漳泉鄉南面的林子中沒有了豺狼虎豹和獵頭的生番,那倒真是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了。

只是,最近這些日子,這世外桃源的想法倒是越來越有幾分模樣了。

不過就是半月功夫,漳泉鄉外通往古晉的路口上便壘起了一座碉樓,與在老家見過的樣式差不太多,只是更小一些。

而對於年輕的馬潤而言,變化來自於更加規律的生活,就如幼年曾經在大明感受過的那樣,秩序正在被新來的征服者建立起來,只是這樣的秩序對於如馬潤這樣的漢人移民而言似乎有著更多美好的憧憬。

每隔三日,鄉中的保鑑——也即是以往被土人稱作甲必丹的長者便會在新近入村的駐在幹部和本地守衛的大宋士兵的注目下例行『操』練,6軍上週送來的半個指揮共計二百五十餘人算是全都找到了著落。最近的一次『操』演也才剛剛過去兩天,而明天的這個時間同樣也是一樣。

如漳泉鄉這樣的聚落聽說轉運司的長們圍著古晉城還要再設四處,而且都已經著手在做,西面的倫篤、石隆門,更南面的西連,還有東邊三東河源上扼守著古晉東側門戶的實文然渡口。也就只有本地漢民自己稱作漳泉的這個村子規模最小,馬潤覺得長們看重此地也無非是因為漢民比別處更多的緣故。

變化打破了本地人平靜的生活,往年的這個時節裡,村中的漢民要麼在忙著準備收穫一年中最早一季的稻米,或是與古晉城中的商人們交易著剛剛曬乾的胡椒,倒也悠閒自在。就如現在在沒有『操』練的日子,馬潤巡視著村外自家田地中趕在雨季來臨前才在泥窪中『插』下秧苗如今卻已長勢喜人的水稻一樣。

但隨著集村並屯的命令,越來越多的周邊部族情願或是不情願的被遷移到了漳泉鄉的周圍,過去此地的格局也就緊湊了起來,原住的漢民與土民的衝突也漸漸增多,若不是派駐在此地的長官人彈壓得力,恐怕早已釀起了衝突。

村中更大的變化還在長們帶來的衛生習慣,圍繞在碉堡周圍新起的一片房舍是被稱為役所的公廳,一處這樣的公廳連帶防禦的碉堡駐守了數十人的大宋軍士,旁邊的『操』場也是平日漳泉鄉民兵們『操』演的地方,隨著土族的遷移,『操』演的人員也逐漸增多了起來。就在役所的旁邊,由長們規劃付給工錢,馬潤等百十名本地的壯丁修建起的本鄉第一座公共廁所已經問世快十天了,平日『操』演的間歇,這些年輕壯丁也都被長趕著全在廁所中處理便溺,再不能在『操』場外的林子裡隨便解決了。

熟悉的鐘聲自役所的方向傳來,尚在寨子裡閒逛的,無論漢民土民,都被這聲音吸引了過來,那是原本應該晚上一日響起的『操』練訊號,這些日子早已聽得習慣,人人都條件反『射』般的加快了腳步朝著役所而去。

本地的薄長穿著挺括的對襟小褂,背手立在役所門前的旗臺之下,高高的旗杆之上獵獵飄『蕩』著紅『色』打底的北極星旗。站在長一旁身後的本鄉保鑑見人到得齊整了,整了整嗓子朗聲道

“奉西婆羅洲轉運司令,徵召漳泉鄉民兵出陣,即刻開赴三。”

喜歡標銅請大家收藏標銅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