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國政兩權方生變(二)(1 / 2)

小說:表同作用 作者:平老爺

【求票】

“天成來嚐嚐這茶可合口?”

老者一身消夏的短袍,笑起來滿臉的褶子。

上好的天青『色』邛窯茶盞中盛著的湯『色』綠中透著一抹金『色』,端在老者手中,茶盞下的嫩芽在茶湯中載沉載浮,看上一眼暑氣便已消去了大半。

“又讓奉直破費了,這上好的貢茶倒是要好生品上一品。”

若說起蜀中的名茶,自然要數出自蒙頂山上的貢茶,名雖貢茶,但蒙頂山上五峰,每峰都出上好茶葉。川中給番部的茶引自然不會用上好的蒙頂山茶。自張居正行一條鞭法後,各地不再專以特產賦稅,雅州特產的茶葉除了供應宮廷和蜀王府的貢茶之外,也多有在市面上賣的。

王星平對這一世的飲食雖然不甚習慣,但於飲茶上卻還喝得慣。如今不比前世,王星平知道成都府的大戶中冬日也有民夫從西嶺採冰供應的,蜀王府更是建有自己的冰窖四季都可享用冰飲。但這重慶周邊哪會有什麼能夠取冰的大山,用硝石製冰的法子倒是也有,但也不是葉聯芳這樣致仕的官員能夠輕易消費的,更不是王星平能夠享受。於是夏日之中飲上一盞清茶解暑也就成了他漸漸習慣的一種消遣,何況葉家的茶比起別處從來不差。

“天成還是好見識,我那門生端陽節去邛州省親,正好帶回了一些今春的蒙頂甘『露』,不想你一口便嚐了出來。”

“學生也是僥倖,這些日子在姐姐家中好茶倒是吃了不少,口味也給養刁了起來。”

僕婢們上了些當季的果品便都退了出去,又吃了一陣茶,王星平索『性』也不再繞彎子。

“不知今日奉直相召可是有甚好事相告?”

許成名父子去了合州未回,今日若不是有事想必葉老爺也不會單獨召見。

“的確是要恭喜天成你了。”

說著葉老爺便從袖中抽出幾張紙頁遞了過來。

“可是鹽引的事情有眉目了?”

王星平面帶微笑的接過,看這紙頁多半就是最新的邸抄。

“當真什麼事都瞞不過天成你,的確是有個好訊息。”

開啟紙頁看了幾行,果然就看到了自己想要知道的內容。

這是一封來自南直隸的邸抄內容,從訊息來看已經是兩月之前了,算算日子,從兩淮過來的訊息如果不是走的急腳,正常從水路就是六十多程,這又不是加急的軍情,現在才看到都是快的了,說起來這訊息從到葉老爺手中也算片刻沒有耽誤便告訴了自己,比起自己姐夫家還要快上不少。

其實短短的內容不過寥寥數語,說的是朝廷準了戶部郎中袁世振去年提請的《鹽法十議》,同意在兩淮試行‘綱鹽法’了。

因為這些日子都在安心做鹽,王星平也著意對如今大明的鹽法作了更加詳細的瞭解,前番不過是對於開中的各種利弊有所知曉,經過這一路,先是在遵義城與隆盛號的掌櫃好生學來不少,再就是在合川進行了一番仔細調查,加之穿越前在歷史知識上被梅凱西所薰陶開啟的眼界,對於如今朝廷所行的鹽引之制倒是已經『摸』得門清。

而他當初尚在貴州時便敢於將僅有的身家投入鹽引之中則正是因為在以往邸抄中看到了一條萬曆四十四年袁世振關於改革鹽法的奏疏。雖然按照市面看法,這鹽法積弊日久並非朝夕可易,而且後來這事情也果然如石沉大海並無半點訊息,但王星平卻清楚記得曾經學習過的內容,至少在萬曆天啟年間,大明的鹽引制度改革在其心中的確是有個模糊的印象,而這些日子的補課倒是把這個印象給補全了起來。

雖然袁世振的奏議只是針對兩淮的鹽政,但其影響無疑是巨大的,而且對於如今鹽引在手的王星平來說確實算是一樁大大的利好。

原來原先的開中或是鹽課之制下,商人本有邊商與內商之分,邊商在邊地或運糧或課稅,換得的鹽引便來鹽場支鹽,但守支需要耗費時日,邊商需得週轉故而往往將鹽引直接減價賣與內商,圖的是趕緊變現好將銀子週轉。

而內商之中的本錢也有多寡之分,守支又要依序等候,故而便又生出了囤戶。囤戶往往仗著本錢雄厚從邊商處大量收引,待小戶內商守到了期需要到鹽監憑引支鹽時便將手中鹽引高價賣與他們,實則是再行了一道盤剝,若說起來現在王星平手中的鹽引數量也可算是個小小的囤戶了,只是相比那等豪商鉅富尚算不得什麼。

而袁世振提出更易鹽法,則主要還是因為兩淮鹽政的困局。

“也要奉直看顧才是。”說話間王星平客氣道。

葉聯芳笑道“原本以為天成你只是要做囤戶,卻不想將心思還著落在這鹽政上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