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詩酒席催向京都(二)

小說:表同作用 作者:平老爺

【求票】

走出位於車水坊的張家狀元第時,天還沒有放晴。

冬日午後的山陰縣中斜風細雨,打著傘在絲絲涼意中漫步於簞醪河邊倒也分外愜意,依稀中甚至能聽到西張宅子裡傳來的梨園曲子聲與雨水打在路邊樹木枝葉上的沙沙聲。

“胡東主覺得張宗子此人如何?”

“為人灑脫,只是……”

“我們私下說話你無需顧忌的,龔、張兩位先生和眾舉子都先去杭州了,小六和小藝也都不是外人。”

王星平說話間瞥了身後的王小六和丁藝一眼,自放洋之後,抵達寧波已是立冬,換成公曆已經到了11月,天氣漸漸轉冷。眼看著風信也都要變了,黃程趁著最後一點風信到了雙嶼(注後世六橫島附近)便即刻將船開往了日本,而其餘眾人則是從雙嶼分乘各『色』販貨小船到的寧波。

雙嶼此地也是王星平考察的地方,自然是幫著顧子明的,此地嘉靖年間為葡萄牙人所據,一時成為東亞有數的轉口走私港,最盛時號稱外夷數千,泊客萬餘,島上同樣建有教堂、醫院等設施,並不比如今的澳門稍差。而雙嶼此地也直到西夷被時任浙江巡撫的朱紈率軍驅逐才慢慢衰落,也才有後來葡萄牙人在澳門的一番施為。

但雙嶼雖然被廢,如今卻也還是一處私港,疍民與海商依然藉此販賣漁獲、商通外夷,而主要通商的便是日本,浙江出產的絲綢、茶葉、棉布乃至紙張都是東洋貿易中的上好貨『色』。

這樣的地方元老院自然不會放過,縱然如今手伸不到這麼長,但借王星平之行考察一番也並沒有什麼大礙。此大島西北、東南走向,其島東南的港口被上下兩莊環抱,正是一處天然的良港,如今數十年過去,當年朱紈為封鎖港口而在此地行的聚樁沉石早已不在,港口中依然一派生機勃勃的樣子,而圍繞此地隔海相望的霩衢、太嵩、錢倉三個千戶所似乎也只是尋常巡視,王星平甚而聽說那所城中的總爺也要在這些生意中有所分潤。

而從雙嶼而至寧波又只休息了一日,一行便朝著杭州而去,只是在路過紹興府時王星平聲言要去老師張汝霖家中拜問便留了下來。那龔克修與張志規則是因為頭次上京的緣故,難耐心頭的激動早早便跟著眾舉子去了杭州,錢塘縣是杭州附郭,王星平便順帶將那沈二狗也打了回去,省得耳邊清淨。

“就是乖張了些,不過倒的確是個妙人。”

一直跟在王星平身邊說話的男子一張面孔板起,像是面癱一般毫無表情,正是這次被顧子明派到船上一路跟隨的胡八榮。在船上時胡東主表現低調,甚至都沒有跟王星平有過太多的接觸,但等其他舉子一同先去了杭州,兩人也就走得近了。

胡八榮自然不知王星平的真實身份,但在外久了又在南洋跟著長們做事許多時間,察言觀『色』的本事見長,當初顧子明在九龍江連番打敗高棉人與安南人的進攻也有他在當地情報支援的功勞,尤其是阮主那次兵,他當時正以華商的身份帶著一艘商船在阮主控制的富安府買糧,聞聽訊息便星夜南下報信,不然以阮主當時的兵力兩百伏波軍要硬抗下來也不容易,正是提前得知了其兵勢才能主動出擊加以擊破。

因為這個緣故他更被元老院看重,顧子明北上便把這個貨真價實的大明南直隸土著給帶了回來,這次一方面是隨同王星平,也有讓他獨當一面的意思。元老們倒不擔心此人的忠誠,如今不僅他曾經的兩個僕人都在為元老院做事,他的大半身價也早就投入了元老院經營的生意,利益的捆綁加上元老的認同,此人對‘大宋’已是死心塌地。

如今已經到了江南,再過幾天去了杭州兩人便要分開,胡八榮不會跟著北上,而是有他自己的目的地——松江府。

松江府在南直隸,自元時便號稱衣被天下,是如今大明棉布的主要產地,其地更是盛產暑襪,因之也成了商貿繁盛之地。此處地理位置優越,更是長江與杭州灣之間的通衢之所,而顧子明讓他去的上海縣隔著華亭還有不少距離,相對也不太引人注目。未來工業化的傾銷,紡織與棉布是跑不開的一項,自然要早早佈局,而且此地海路通達,無論是來自兩京還是日本的訊息都能很快匯攏,前期就算只是作為情報據點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當然,選擇上海還有一個原因顧子明沒有給胡八榮交底,那就是此地的‘群眾基礎’甚好。

此地民間商業氣氛濃厚,故而升斗小民也敢與巨室大宦叫板,萬曆四十三年,閒居在家的翰林董其昌之子董祖和、董祖常因佃田之事強佔民女,後董氏又因監考與人生出齟齬。結果第二年春天便有被揭帖與說書人煽動起來的鄉民圍攻董府,董府和董家別業書樓全被付之一炬,時人謂之‘民抄董宦’。事後董其昌在蘇州、鎮江等地避難了半年多,據說是去年才堪堪回去的。此事的是否曲直先不去管,單說董其昌好歹還是太子師,若是換在貴州絕對是說話都要抖三抖的人物,畢竟就算王星平這個小小千戶也有足夠的官威,但在江南情況卻並非如此。

說來這經濟自由帶來的變化果然非一般窮鄉僻壤可比,不過這對元老院而言卻是好事,只有這樣的地方才更便於情報機構的工作,也更便於輿論的『操』作和組織的展。

大運河從杭州出去在石塘灣便會分作兩條,一條往東北過嘉興府經水道進入華亭縣境,這便是胡八榮要走的一條,而王星平則是徑直過吳江到蘇州,然後一路北上過山東、北直隸最終抵達京師。

胡八榮說話依然是拘拘束束的樣子,與他的表情一般無二,但他方才話中意味卻別有不同,張宗子是張汝霖的孫子,名岱,宗子是他的表字。其人自幼工於詩書,寫得一手好文章,更兼入世之學頗深,最喜的都是吃喝玩樂之學,其行事更是多有引領風氣之先的意思。

王星平離開貴陽時,張汝霖尚在主持貴州鄉試,自然不在山陰縣的家中。而張汝霖的長子也即是張岱的生父張耀芳如今在魯藩任官,長居山東。二叔張聯芳在京備考,故而家中除了張岱就只有幾個年齡相彷彿的叔叔,最後還是他來接待的王星平一行。

“不過也可惜了他們都沒有來,倒便宜了我們的肚子,就權當來打秋風了。”王星平說著笑了起來。

張家三代世宦,張岱的享用更是非同一般,自幼的錦衣玉食,據說還是受他大父——也即是張汝霖的薰陶,對於聲『色』飲食尤其講究,王星平今日去拜訪打著肅之先生的名號自然得到了好一番招待。中午吃蟹,配著本地有名的餘孝貞酒坊竹葉青,不過王星平還是頭次見過如此折騰的,為了這蟹好吃居然是分了幾次去蒸,以便每次上來都是新鮮做得,至於味道有何不同反正他是沒能吃得出來。席間所用果品也是紹興有名的‘樊江陳氏橘’,只是如今都入冬了,別處橘子早已下市,只有張家的橘子是用金城稻草和燥松『毛』鋪好收在黃砂大缸中,十日一換新,足可放上數月,這法子還是張岱早死的四叔張燁芳所用,等到了用過飯後他便推脫了張家家養戲班的消遣出來想要單獨走走,連僕役上來解膩的平水日鑄茶都沒喝上一口。

紹興城中,一條府河入植利門而出昌安門縱貫南北,將小小的府城一分為二,河東歸會稽縣轄下,而河西則是山陰縣的地界,張家狀元第就在河西。府河之上皆以石橋相連,但王星平並無興趣過河,而是與胡八榮一行先往城南兜了一圈然後折向西北出了迎恩門,徑直往柯橋市而去,他打聽得明白,這紹興周邊山陰、會稽兩縣總共有十九個市鎮,雖然平日都算熱鬧,但也有個時令劃分,類似大集比之尋常時節就要繁榮許多。

如西南面的漓渚市和東邊樊江市的嶽爺會都是在每年三月十八,更北面安昌市的元帥會則是在四月十一,曹娥市的娘娘會五月中也辦過了,只有西北邊柯橋市的城隍會是九月十二開始,如今正好到了尾聲。

從迎恩門出去行不數里便漸漸喧騰起來,此時天已放晴,沿途便有不少小販出來兜售各『色』手工。那張家戲班的戲雖然聽不見了,但這街面上的賣藝之人卻三五成群並不見少。時值農閒,本地藝人也分在各處雜耍賣唱尋些生計,什麼平湖調、目連戲、餘姚腔、弋陽腔,咿咿呀呀好不熱鬧,雖不及張家戲班的崑山腔聽著雅緻,但市井之中卻更有一番情趣。更有說書賣藝的也在其中,柯山寺周邊化緣的僧道更是時不時就能見到幾個。

胡八榮一路向王星平介紹此地風俗,他老家績溪也算鄰省,故而此地風俗一樣諳熟,王星平時而點頭時而與他低語幾句聲笑,而對這沿途河泊上建於成化年間用以調節水量的扁佗水閘尤有興趣。雖然柯橋是以釀酒聞名,但時逢大集,來自周邊的物產卻並不單一,從曹娥販精鹽來的商販,還有從楓橋、三界兩鎮販鹿鳴紙(注一種錫箔竹紙,紹興本地特產,多用做禮佛祭祀)的貨郎是不是就從身邊經過。

一行不覺之間已是行出了數里,正到了坊市密集之處,王星平環顧左右一番後便徑自朝著一家書坊而去,小六與丁藝趕緊跟了上去。

紹興本地書坊不少,藏書之人更是遍及官府民間,故而紙品印刷也俱是一流,之前街市上所見鹿鳴紙雖只是祭祀之用,但品質也可見一斑。

集市雖然熱鬧,但書坊卻相對清淨,見一次來了這四位客人,顯見得是有些身份的,掌櫃趕緊出來招呼。

“幾位客官是要看經書還是雜書?”

“尋幾本雜書看看。”王星平嘿嘿一笑。

喜歡標銅請大家收藏標銅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