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北平牆高望門楣(三)(1 / 2)

小說:表同作用 作者:平老爺

【兒子就要滿百天了,繼續求票】

為什麼對兵源能夠自信?因為遼東將會戰敗。

為什麼需求助朝官上書?因為遼東將會戰敗。

為什麼要專程來到京師?還是因為遼東將會戰敗。

王星平的一切論斷基礎都是基於自己模糊中曾有的關於明清鼎革的那些戰役,顧子明提供的資料則將這些模糊的記憶以邏輯的鏈條進行了梳理,在即將到來的這場敗績中,自遼東經略以下將無人倖免,非此無以安撫朝野的震驚,無以平息皇帝的震怒。

同樣的話王星平相信到時候不缺御史會說,但現在來說則可以看作是一種先見之明。畢竟即便如徐光啟這樣的務實官員也只是略有些擔憂而已,各地督撫、臺臣爭言遼事還有很大的動機是看重這三徵以後最大的邊功,都想從中分上一杯羹。

但北上以來的種種際遇已經讓王星平不斷在大明的失敗上新增了更多千真萬確的註腳,看來這次的歷史不會改變了,或者說只會變得更壞。

而如今整個北京城中恐怕也只有他早已將主意打在了戰敗的官軍身上,所以如果再隔上幾個月來聽王星平當初對周翼明的那句‘倘不如意,可隨我去貴州區處。’便不是客套,而是誠懇的邀請和莫大的恩德了。

事後諸葛亮世間不缺,但換在事前呢?

這便是王星平打定的主意,反正以他在過去所立下的軍功要想在京師得到一個邊才的名聲還不至於被人說成是擾『亂』軍心,而先在士大夫中宣揚自己的觀點則是一條捷徑。反正朝中也不缺好為驚人言的人物,端看自己能不能說出些道理。

而至於這道理嘛,所謂理直則氣壯,當知道一件事情的結果之後,要給事情生前的種種行為找出合理的解釋也就非常容易了,根據結論找論據最是簡單不過。

援遼糧餉遲遲不能足備是問題,各路官軍在關內頓兵不前也是問題,官中下的兵甲不堪征戰就更是問題。

說到最後就連楊鎬剛剛給定下的賞格都成了問題,堂堂奴酋只給了萬兩銀子的懸賞,在以往看來不算少,但經王星平一說便的確是少了。畢竟在王星平的口中,東虜是臥榻之側,甚至是未來十數年大明的第一等心腹大患,若是換到數年之後讓大明的皇帝來選,不說萬兩,就是十萬兩白銀買努爾哈赤的人頭,那也是大賺特賺的買賣,一切的爭議只在於時間。

聽眾耐著『性』子聽王星平把觀點擺了出來,徐光啟不慌不忙的問,“那天成以為遼事如何可為?”

王星平早已想好,“還是步步為營,就如張撫軍在貴州做的,當務之急在於穩定邊防,其實時間並不在建奴一方的。”

很簡單,遼東的條件養不活建州數萬精兵,只要不讓建奴再次入邊,就可以觀其自敗。

“以天成看來犁庭掃『穴』倒是下策?”徐驥一直滿臉嚴肅的聽著,忍不住問了一句。

“只要能夠相持下去,我大明便是不戰屈人之兵,建州窮僻,糧草可經不起耗損。”王星平想了想,總結道“這就像是做生意,明明有細水長流包賺不賠的法子,朝中當軸諸公卻想賭上一把,贏了嘛無外乎一份邊功,可若是輸了,遼東局面就不可收拾了。”

同樣的話他對王尊德也說過一遍,未來見了祁承爜甚至孫承宗他都不會改口,這實在是個太過難得的機會,雖然從內心來說他並不希望看到漢人政權在遼東的失敗。

一時之間話題變得有些沉重,廳中幾人竟都被王星平的話語帶動起來,似乎已經深服其論,三四人中居然真有了一種遼東將敗的晦暗氣氛了。

徐光啟清了清嗓子,從方才談話中恢復過來,道“上書的事情我答應你,另外這工匠嘛我這裡倒也還有人選。”

王星平一聽有門,“還煩先生為我引薦。”

“此人名叫伍繼彩,本是福建一監生,萬曆三十一年其在呂宋行商見西人銃城精絕,殺我漢兒萬人,故與鄉人偷習其法,陰潛出境後輾轉到了京師,曾經在兵部放言能造西人銃城,不過不為所用,後面與我相遇便引為幕賓了。”

“此人去過呂宋?還會建西班牙人的炮壘?”王星平脫口而出,他倒是沒想到如今大明還有這等有心之人,看了西班牙人軍力強大,便有了師法夷人的心思,倒真是心思活絡。

照徐光啟所言,這位伍繼彩當年在呂宋見過西班牙人屠殺華商,故冒死與鄉人潛入其炮壘內繪了構造,又攜了一對當地能鑄大炮的華人父子偷渡出境以期火炮秘技為大明所用,卻不見容於官中被叱之為狂生,幸為徐光啟所遇這才留在他的身邊。

“的確是從呂宋回來,也是因為見了西夷殺我漢民,才會上書言造破虜炮。”徐光啟道,“他是個功名心強的,若你們真能談得攏,當是能跟你去貴州有一番作為,只是可惜原本隨他同來的李氏父子似乎已經回福建了。”

這回卻是那中年人道“老師,我可聽說黃司馬的侄孫新近要從福建老家募些鑄炮匠人,許那李氏父子便在其中。”

兵部尚書黃克纘便是福建人,對西洋炮術也是推崇的。

“有此等事?沒聽黃鐘梅提起過。”徐光啟聞言也是一凜。

“我也是昨日聽李範無意中提起,黃司馬那裡有個他的保定同鄉名叫陳有功的所說,當不會有假。”

中年男子平日也喜歡研究西洋鑄炮及兵器之學,這位李範師傅原便是遵化鐵廠的匠師,這兩年一直跟在中年身邊驅使,京中匠師於技藝上多有交流,聽到些同鄉說來的訊息倒也不算稀奇。

王星平此時看著中年,臉上閃過一絲狡黠的笑意,道“玄扈先生(注徐光啟)若是真能為我招些牢靠工匠那實在是求之不得,不過……若是火東先生能夠親臨詰戎堡賜教則是更好。”

中年一見對方竟認出了自己身份,驚訝之餘也滿是欣喜的看著王星平,大生此子可畏之感。

此中年正是萬曆四十年中舉,一直跟隨在徐光啟身邊的學生孫元化,他雖尚未受洗入教,但對於教義和西學都所涉頗深,單以鑄炮而論,也算得此時大明第一人了,故而王星平認出此人後便戲言招攬。他其實也是一說,料想如孫元化這等人不會跑去貴州,但事情也有萬一,說不定自己的話語能夠打動對方呢?

孫元化果然搖了搖頭,道“今科我也要參考,哪裡能跟你去貴州。”

“這麼說若是先生不中,自然還是能去的?”王星平聽出話中緩和,復問道。

孫元化捻鬚笑道,“若是遼東真能被你說中,我倒是想去貴陽城好生看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