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九邊忽聞喑風雷(三)(1 / 2)

小說:表同作用 作者:平老爺

三天時間過得飛快,轉眼已是到了新科進士傳臚唱名的時間,雖然對於參加殿試的考生而言,一個進士底子早已是板上釘釘,但真到了這個時候多少還是讓人有些期許,而對於殿試名次,街談巷議之中更成了一樁熱門話題,總算能將前線失利的陰霾掩蓋上幾分。

今日早上馬士英便與楊文驄等人早早隨禮部官員進了皇城,按照慣例由皇帝親自主持唱名的傳臚儀式就在舉行殿試的文華殿前進行,無論是身著朝服的文武班列,還是錦衣衛的鹵簿儀仗和外朝的大漢將軍俱在殿前玉階兩旁聽候。光是這份鄭重便不輸兩個多月前的正旦大朝會,這也足以表明朝廷對科舉的看重以及一個進士出身的份量,更難得還有常年在宮中‘靜攝不出’的皇帝親臨,自從遼東出事以來,朱翊鈞倒是勤勉了不少。

東長安街上的長安左門早早聚攏了不少商販市民,這長安左門與隔壁的長安右門相對並稱龍門、虎門,按照以往慣例,鴻臚寺丞依次唱名完畢後,便會由禮部官員帶著進士出長安左門張掛寫有新科進士名次的大榜,另還有一張小榜則是留檔宮中。

因為這榜文是用黃紙做底又有黃榜或是金榜的說法,選在長安左門放榜也是為應民間魚躍龍門的彩頭。不過比起會試而言這榜文便只是形式了,新科進士們在文華殿的丹陛前早已知道了自己的名次,張掛出來的黃榜不過是體現朝廷重視順便給京都士民一點茶餘飯後的談資,大有與民同樂之意,也是為即將走上仕途的帝國新官們一份應有的體面。

王星平雖然提前知道鴻臚寺負責唱名的便是李可灼,但也無法得知進士名次,更不會在這等事上花精力打聽,但既是身為貴州同鄉又是同門也還是要來龍門外看上一看,畢竟這屆春闈貴州就只有馬士英、楊文驄這兩個進士,但單算會試,其實今年貴州就只楊文驄一個人透過。

巳時剛過,遠遠便聽得長安左門內一陣吹吹打打聲傳來,圍觀士民頓時喧騰起來,王星平明白這是新科進士們就要集體亮相了。不過亮相之前,最先做的卻是要張掛黃榜。

這樣的苦力事自然有順天府來幹,二十來個皂隸和老軍忙活了好一陣才算將十多米長的榜文高高掛起,目力所及倒也沒有影響站得不算太遠的王星平看榜。

以他所想這黃榜自然是從後往前來看最好,畢竟會試時楊文驄的名次不過是三甲百名開外,而貴州出的這些進士之中也還從來沒有過二甲,實在是不應報有太大的奢望。即便馬士英殿試回來便將策論題目單獨說給了王星平聽,但他也依然不會覺得師兄的名次能夠高上多少,大抵也是二甲中間便頂天了。

果然,沒用多少功夫他就看到了楊文驄的名字,三甲第二百一十五位,在三甲中也是倒數,不過一個同進士出身的名額好歹算是有了。接下來他便開始尋找起馬士英的名字,三甲看完,二甲的也看過了大半,卻都沒有找到。

正疑『惑』間,就聽身邊小六先叫了起來,“少爺,那傘蓋下的莫不是馬官人?”

循著小六手指的方向,果然看到順天府公人打起的黃羅傘蓋下站著一位青袍儒生,陰影中雖然面目不甚分明,但身形儀態倒的確是馬士英的樣子。到了這時他才恍然一般將目光直接移向榜文抬頭,但見那黃榜最前面幾行大字,上寫著‘奉天承運皇帝,制曰萬曆四十七年三月十五日策試天下貢士馬士英等三百四十五名,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故茲告示。’

看到這裡後面的排名自然不用再看了,無論是順天府的黃羅傘蓋還是黃榜抬頭上的打頭名姓,都表明了自己的這位師兄的確是已經高中狀元,接下來新科的狀元公便要被一路金傘儀從簇擁歸第,這是殿試第一理應享有的榮寵,倒也免了報子們的聒噪。

進士們走馬遊街,春風得意,這幾天中大概是沒有機會與他這個師弟親近一番了。

按照慣例後一日馬士英等要到禮部赴恩榮宴,朱翊鈞早已定下了英國公張惟賢『主席』。賜宴之後眾人還要去鴻臚寺學習禮儀為再後一日的天子召見做好準備,天子照例會賜給狀元朝服冠帶,其餘進士也個個都有賞賜。這樣的龐雜禮儀還要持續多日,新科進士們才會稍微有些餘暇處理自己的事務。

王星平對此表示了充分的理解,笑著目送馬士英的儀仗遠去之後便與小六朝著另外一個方向去了。

…………

關於殿試名次的爭論並無太大波瀾,皇帝欽點的三甲中馬士英來自文氣從來不旺的貴州,著實讓士子們熱議了一番,但隨著呈文的公佈,閒話也漸漸少了起來,代之變成了對貴州督學教化的讚譽之聲。同樣高興的還有王星平的另外一位友人,陳子壯從會試的二甲一躍成為了探花,反倒是之前非議頗多的莊際昌因為最後上交的墨卷上將一個‘醪’字誤寫作‘膠’而降了等,倒也讓之前一干對會試閱卷結果不滿的落榜考生大呼解氣。

時間很快到了三月二十二,當狀元公和新科進士楊老爺終於得閒想要與師弟慶祝一番的時候卻現自己的這位師弟已經消失不見了好幾天了。

到了入夜時分,華燈初上,王星平坐在了張介賓的書房中,桌上擺好的是一桌豐盛酒菜。

倒不是他著急,實在是事情變化有些出乎意料。

就在殿試放榜的前一天,敕命貴州巡撫張鶴鳴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督陝西三邊軍務兼理糧餉的詔書就下來了,表面上看是在補楊應聘離開陝西的缺,實際一來卻是有些霸王硬上弓的意思,當軸諸公恐怕是真想讓張老相公來撿遼東這個燙手山芋了,就是不知道張鶴鳴自己願不願意,反正王星平是不願意的。

“景嶽(注張介賓號)先生這是想好了?”放回思緒,王星平單刀直入的問道。

“嗯,我答應隨你去貴州。”

王星平聞言想了一想,復又試探道“遼東如今正當用人之際,先生就沒想過重入幕府?我聽說廷議已有意啟用熊相公經略遼東,他倒是個能打仗的。”

張介賓苦笑搖頭,“說實話我也沒有想到遼東竟會糜爛到如此地步,但昔時我在口北多年又何嘗不知官軍戰力,就算是熊蠻子經略遼東也不過是自保而已,再一個不小心難免不會再有什麼閃失,這樣的軍功搏來還有什麼意思。”

對於張介賓的這個表態王星平頗為滿意,正好他也要給對方交底,“我在京中耽擱的時間也不短了,再過些日子等我編練的新軍稍有些樣子便會挑選些精銳回貴州,既然先生已經打定主意,這幾日正好準備一下行裝。”

“此去貴州路途遙遠,不知天成要帶多少人馬回去?”

“不瞞先生,徐相公在大沽口外給我找了塊荒地,如今加上新招來的鹽丁快有三百人了,我想吸納遼東敗軍的事情能成就還能再選出三百來人的敢戰之士,趁著尚未暑熱趕回貴州的話今年的軍屯還能多些勞力。”

原本顧子明打算的是讓王星平乘日本回來的海船回廣東再原路返回,但王星平卻早已打定主意,這一次正要檢驗檢驗這些新兵行軍的能力,若是意志不堅的正好淘汰。滿打滿算他接手練兵也最多再有月餘時間,很難說能夠練出什麼樣子來,也只好想出這個法子來。從北直隸走河南、湖廣、四川回到貴州,雖然路程比起海路還要短上不少,但所費時間卻要長許多,路上艱難也數倍於海上。

“這麼多客兵過境,沿途地方怕是不便吧。”

張介賓話中帶著一絲擔憂,雖然大明境內更大規模的軍隊調動同樣不少,但那都是兵部層級的謀劃。王星平不過區區一介副千戶,小小一個武官帶著這麼一幫丘八又如何能夠讓沿途州郡的文臣幫忙?

“此次沿途補給倒的確都是要靠我們自己,不過好在這銀子已經有了著落,一路往南倒也不太擔心糧草補給。”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