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龍之章第四十九章 鎮西新成壯五屯(一)

小說:表同作用 作者:平老爺

轉眼便是四月,已是草長鶯飛的時節,又是小半年的時光匆匆而過。

小半年的時間足夠讓元老院將領內治理得更為穩固,也足夠四國的銅山開始出產,就連臺灣的開拓團都已經站穩了腳跟。

臺灣南面的打狗港如今也有了一個更為順耳的名字——高雄。

高雄城的駐軍一直向北將堡寨修到了八掌溪北面的蚊港,在一處被漢人海商稱作布袋嘴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大鹽場,所產精鹽全部用於與當地土人部族貿易,有這硬通貨開道臺灣開拓團很快便與附近的麻豆、新港和目加溜灣三社拉近了關係。如此一來在臺灣西南方向上以北方三社和南面小淡水以東的五社(注從南到北為大澤磯社、阿猴林社、下淡水社、力力社、放索社)為界便形成了元老院控制下的一個小小經濟帶,伏波軍的隨軍醫療隊在那裡驅滅蚊蟲施醫贈『藥』很得人心,而在臺灣島最北端小琉球的雞籠山還有一處數十伏波軍規模駐守的中轉港口用於接應來自日本的銅礦,也已經建成了緊固堡壘。

三亞那邊聽說更是將勢力範圍延伸到了黎母山中,黎民部族也組建起了數個團練,雖然三亞的駐軍規模沒有明顯擴大,但黎人民兵倒是多了不少,與瓊州北面和大6上的商貿往來也更為密切。而在崖州州城西面的鶯歌海元老院則悄悄新開了一座鹽場。如今鶯歌海鹽場已經開始出鹽,其鹽除了供應崖州及北面的昌化、儋州外,還有大部都給行銷到了安南,伏波軍更乾脆在下龍灣口的鴻基開了煤礦,修築堡壘以為長久之計。因這鹽場投產又給崖州新增了一筆歲入外,潘知州更是歡喜。

如此一來,中國三大鹽場除了長蘆還在大明手中外,布袋和鶯歌海兩處便全都成了元老院的囊中之物,假以時日光是鹽貨一項便足以和大6掰扳手腕了。

在南洋,環澳洲的考察船隊則是在兩個月前已經返回馬辰,兩百伏波軍在澳洲北面的帝維群島擊敗了十餘倍的土著後在彼處站住了腳,隨即便在兩個大島組成的群島環抱中於澳洲北部最初登6之地建起了一座城鎮——達爾文港,這個名字因為有教化蠻荒的用意在元老院討論之後得以沿用,也算避免了混淆。

聽說現在元老院正竭力往那邊運送物資,幾乎是每週都有數艘蜃樓級運輸船往返,只等今年12月當地雨季一過便開始修建通往西面鐵礦的道路。至於東南面則會6續建立幾處與達文港相類的港鎮以供那裡的『露』天煤礦透過海船能夠源源不斷運往達文港。一年之後,來自大6的漢人移民便會看到那裡連綿不絕的煙囪和鐵廠,只會比佛山鎮多上數倍,蒸汽動力的運輸船會在雨季過後滿載著精煉的鐵錠和鋼材橫穿赤道的無風帶,為大宋的戰爭機器送去源源不斷的動力,同時南洋各大島的鐵路鋪設也將正式提上日程。

但這小半年的時光對於遠在西南的王星平而言卻不過是能夠讓新成的軍屯得以稍加消化罷了,畢竟他的勢力拓展必須在大明的框架下謹慎進行並不如元老院那般快意,論及效率還是與南洋差得太遠,好在他的班底也在不斷壯大,這其中既有老人的成長也有元老的幫襯。

粗煉的水銀已經往廣州送出了兩批貨物,不光解決了練兵的資金還運回了不少棉布。

呂宋‘重新’開府的這大半年時間得益於大量江浙和福建移民的湧入當地的棉紡織業展迅,大宋國營的岷裡棉紡廠招納了大量移民和幾個投順部族的土人女子,而棉花在短時間內則是依靠胡八榮從松江府進口。

如今還不太明顯,但相信到了明年此時江南便會感受到來自海上的貿易壓力,光是棉布和各種成衣成襪這一宗買賣甚至都會改變整個大明的商業格局,也因此今年的棉布主要還是用於銷往南洋以及開拓美洲市場。至於大明也只是透過廣東運來了一些,不過是為了滿足王星平對軍隊的裝備需求,畢竟這批棉布的價格已算得上是內部特供,比之松江布的成本便宜了一倍不止,這樣一來便又能節省不少。

這樣下去大明的東南勢豪與元老院的矛盾必然尖銳,雖然對元老院的武力王星平有絕對信心,但事情究竟會朝著何種方向展就不可盡知了。畢竟就算曆史白痴如他也大致清楚,江南的這幫豪強在自家和國家利益面前可從來是不會站在國家一邊,到那時甚至會因為元老院造成的這一變故而影響到北方的戰局,而王星平也知道這種矛盾隨著越來越多與大明產業重複的商品湧入沿海只會越加深重,但他卻不願看到因為這種戰略局面的改變而便宜了遼東的‘野人’。

不過每每想及這些變化,看著自己書房中的煤油燈和掛曆,他又覺得這一切來得還真是快。不過半年光景,就連邸抄上都出現了大量浙江和南直官員參劾海道稽核不力的奏疏,而在福建這種私渡移民的行為則更為猖獗,王星平曾看過一份新任福建巡撫商周祚——也即是那位祁彪佳的未來丈人——的提奏,今年年初福建最離譜的曾有一艘漳州貨船申報水手六百餘人,結果回程時船隻無甚大礙水手卻因‘海難’落水失蹤了近八成的。但轉念一想如此規模下的移民,臺灣和呂宋的漢人恐怕也是一日多似一日,可惜自己這貴州不能如元老院那般明目張膽的行這移民之事,6路上總也不大方便。

今年的春節應該是來到這個世界后王星平過得最為舒心的一次,沒有家中的愁雲慘淡也沒有在外奔波的勞累,幾乎是在期盼中闔家團圓的節日便已經匆匆而過,就連上元夜的燈火看起來都比往年更為漂亮了一般,要是每年都能如此就好了。

他正想著,便聽見了外面動靜——

“中了!中了!少爺又中了!”

小六的報喜聲很快便從街上傳進府中,這一回是府試頭名,王星平履行諾言沒有接受官中對他上一科成績的認可,而是選擇了從新參考,算是藉著備考的名義閉門謝客,好給自己留下更多的私人時間。

但有了上一科的鋪墊,加上他的名聲,連續在縣試和府試中被取中頭名也就成了應有之意,新貴縣和貴陽府的考生水平都談不上多高,更加上知縣與知府都有心收他這個門生,在考選上就更為照顧了,自然這回也不會有考官為了讓他歷練心『性』而故意給個較低的名詞,王家小子的心『性』還用歷練?

不過這對於王星平而言卻只是添頭,眼下他最迫切的事情是要再次趕往京師,有幾樁事讓他不得不如此做。

一是為了消化新佔的土地,新收回的軍屯並收買的水外六目之地已經修起了數座軍堡,每一部的土地上如今都有詰戎軍駐紮,王星平與張鶴鳴商議要以引葉遮勒部上建立的鎮西堡為中心新設一衛,上報朝廷的奏疏也已出,相信以張鶴鳴在黔省的威望這種事情內閣斷沒有不準的道理,也算是張老相公離任前的最後一份功勞。

但對於王星平而言,問題則是如何讓這鎮西衛成為自家夾袋中的東西,這就需要運作一番了。

若以功績論,最合適的人選無疑是王忠德,王忠德自在張鶴鳴手下辦差以來立功頗多,只是因為時間不合的關係,上一科的武舉錯過了,這一科卻是要等到明年才行,資歷上就差了一截,貿然授以一衛實職難免被人置喙。他有心上進王星平也想借這勢抬舉他做鎮西衛的第一任指揮使,而這都需要在京城運作提前為其鋪路,唯有他親自去一趟才有把握,廖四等老弟兄也還在盼著新衛中四個守禦千戶所多出來的數十個個世職。

二則貴州的事情都上了正軌,又有元老和宋應星、張介賓等人在此幫襯,他格外放心,但天津那裡的軍營卻是讓他頗為掛心。如今那裡就只有耶穌會的人在,徐驥雖然勤謹,但于軍事並無所長,而孫元化雖然對西方軍備多有涉獵,然而於整備軍心的能力上還是極為欠缺的,再加上這些人難免還會傳教,故而那邊他著實不大放心,同時也是想再借這次的機會招一些北方種子回來。

三則新任黔撫眼看就要到任,此人與張鶴鳴究竟政見如何眼下並不清楚,就怕兩位撫軍在交接中生出什麼齟齬讓他夾在中間難做,索『性』不如先跑遠一些,等局勢明朗之後再定取捨也好,而且他在北京離得朝堂近了訊息也多些,與貴州呼應自然更能機變,黔國公都能遣人入伺京師動靜,他王星平為何不能。

而最為重要的一點則是,聽說皇帝的身體益的不大好了。

李可灼在給他的私信中隱瞞不多,傅小飛那邊也能透過電臺加以印證,雖然在服用了‘丹『藥』’之後皇帝的痛風症狀有所緩解,但生活上的節制畢竟不易,加之病勢也非一日所積,看起來的確有些不可為了。

而眼下他唯一的糾結事,正是源於科舉。

按照以往規矩,他得先參加完本年院試的歲試取得生員資格——也即是成為秀才,到了明年初過了科試取得鄉試資格後再透過七月的秋闈才能上京,不然這參考與上京的行程便有矛盾不可調和。

然而時間卻等不得,故而剩下的路便只剩下一條——入國子監。

【參考文獻】

1、《大明會典》

2、《明神宗顯皇帝實錄》

3、《晚明史》樊樹志

4、《土司制與貴州土司》翁家烈

5、《明代貴州土司制度》吳永章

6、《大理地區土司制度初探》葉桐

7、《論貴州土司制度》潘波

8、《黔記》李宗昉

9、《明朝入黔鎮守威清衛家族考》

1o、《貴州明代民族區域商業格局研究》趙斌

11、《明代貴州的商業展》唐載陽

12、《黔草》郭子章

13、《明史?土司傳》

14、《中國行政區劃通史》

喜歡標銅請大家收藏標銅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