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煉一丸桃花源(2 / 2)

小說:世有桃花 作者:安意如

一切,一切,又如何少得了他筆下的桃花源。

看見了他的閒適就更須領會他的悲愁。他的悲愁長伴南山,隱於南山月明,潛於菊香深處。必須要明白,桃花源是美好的。美好依然是逃避,避居理想中的世界,生生切斷與現實的距離。

我和一個朋友談起陶淵明。她語出驚人:“他筆下桃花都靜美,看來他性生活一般啊!”莫以為她是信口胡言。我驚怔之後細思,又重讀《桃花源記》,發現她說的不無道理。陶公筆下花是落英繽紛,人是和睦相處,整個世界是一團和氣。而性是一種征伐,長期處於這種精神狀態的人,確實不可能有強烈的性慾。

這當然是題外話了,我們接著說桃源。那漁人入得桃源來,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此情此景如斯熟絡,宛然是生命中有過的最隱秘的渴望。

就漁人在其間短住幾日所見,村人自給自足,樂善好施,不分彼此,與外面殺伐不斷苛稅連年的世界有天壤之別。

到了無何有之鄉,卻是回到了真正的慾望家園,和自己的理想打了個意外的照面。東方國度的讀書人以此為歸宿。桃花源國度是美好無欺的大同世界的樣板。生產力倒退,在這裡,人們只要生產出能夠滿足生活所需的產品就夠了,不需要剩餘產品,不需有剩餘價值。一種引而不發的觀點是:“一切的罪惡來源於社會財富不均,人們擁有除溫飽之外過多的貪慾就會引發動盪、混亂。”

這就是陶淵明基於當時的現實對現實的理解。實事求是地想,自給自足適合於小範圍,不適宜推而廣之成為全社會的經濟模式。

綜觀中國的歷史,沿襲幾千年的經濟模式,你該知道何以讀書人失意時更容易將此奉為圭臬,因為他們的腦子裡想不到,他們所受的教育更使他們想不到更合理先進的解決之道。

那漁人去而思返。兜兜轉轉方悟此處是尋覓已久的家園,外面的世界太混亂、太勞苦。他懷念如仙境般靜美的桃源。在那裡,他也會擁有自己的一方土地,一處宅院。他可以拿著自己捕來的魚,送給街坊四鄰,換來稻穀滿倉,有鮮魚下酒,仙桃佐食,真正可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他不用害怕繳不完的苛捐雜稅,也不會有勞役苦差。

所以,即便他離去時,老人苦苦叮囑,叫他不要將此地說出去,他依然忍不住說出去。幸好,沒有多少人相信,人們只當他發夢,身處苦難久遠的勞苦大眾,早已失去夢想,對步伐倉皇的生命不再想象。

南陽有一位高士,聽聞他的話,便請他帶自己去尋找。高士和他一樣嚮往此地,這樣美好的地方達到每個人對生活期許的標準。

他們當然找不到。高士不久病死了,臨死前他忍不住問漁人:“你是騙我的吧?”

漁人痛苦地搖頭,他也希望這一切是他騙人,可是偏偏不是,他明明到過那裡,還住了幾日。

那裡桃花還豔紅,落英繽紛,芳草萋萋,桃源人歡聲笑語縈繞耳畔,叫他怎生忘懷?

幽幽桃花隨風,當時就在召喚他還鄉:歸來吧,迷失在外的孩

子。如今桃花落滿了衣襟,暫借花香引你返轉路徑。

既來之,則安之,不要再走了。

一切的隱喻,他當時不能領會。如今,他只後悔自己當時沒有留下來,既然人間還有如此純美的地方,又回到這汙濁的塵世來受苦受難做什麼?

如今,桃花遮斷了歸途,天上人間。他的過錯不在對外人說出了桃花源的存在,而在於,沒有及時果斷地留下來。

有些際遇是一生一次,錯過不再返。到不了的地方都叫做遠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鄉。

桃花源中人自云為避秦之亂世來此,孰料,亂世之後又亂世。人能得享幾個太平春秋?

魏晉人好黃老之術煉丹服藥。世界對他們而言,像無所不在的鏡子,處處是幻象,欲進無路,欲出無門。

守著嫋嫋青煙,幻想著有一日服下仙丹馭龍登天,就此揮別這個令人失望的、危險重重的人世。熊熊爐火照不醒他們長醉的臉。一張張醉顏堆積了對現實的厭倦,對長生的渴望。

那晚,陶淵明也生了一爐火,熱了一罈酒,他飲醉了。於是,連他都不知道,自己無意間煉就了一丸桃花源。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