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小姐(2 / 2)

小說:懶人瑜伽 作者:傑夫·戴爾

在那一刻鐘之後。

如果還有其他事可做,如果不僅是盯著日落,那還湊合。我說得對。

“朝落日方向跑對你的眼睛有害。”等日落的時候我對圈圈說道。她說,“至少你不僅僅是盯著它,至少你在跑。我就是這麼看我的落日的。我也喜歡家鄉的落日,十一月份在艾克街和蘭貝斯市政廳的落日,那些我著急回家的路上匆忙一瞥的落日——其實那時候我一般已經到家了,正收看《家有芳鄰》(14)的尾巴,等待六點新聞。”

我們對等待日落的看法可能有些灰暗,但那就是我們每天晚上在吳哥城所做的事:到了第四天,我們看完了所有的日落與日出,我們看完了所有我們想要看的,只有吳哥窟東邊離得有點遠的比粒寺還沒有去。多數東西我們都看了兩遍,但我們只是偶然間路過比粒寺一次,我們坐在兩輛摩的後座上,車子載著我們從巴戎寺去塔普倫寺時迷了路(像倫敦的計程車從白金漢宮去大笨鐘時迷了路一樣可笑)。有一度我十分恐慌,甚至以為他們想要綁架我們——不,他們只不過是迷路了,以友好的柬埔寨方式。

最後一天我們回到了比粒寺,就在我們坐船去馬德望的頭一天。這三天以來,我們看了太多的寺廟,我很難說出這座廟與另一座廟有什麼顯著的不同,而且每座廟都比鄰而建,看上去一模一樣。我們被寺廟弄暈了。我們昏了頭。迴圈往復。吳哥城吞噬了我們,就像叢林把塔普倫寺吞沒了。這種體驗過於厚重——那些上百萬的我視而不見的雕像——讓這種體驗過於複雜。我們被一種龐大感壓得透不過氣來,而且這裡的氣溫通常達到攝氏一千度,天氣溼得像一口老潭。

我們剛要開始爬比粒寺的臺階,就看見一些孩子跑過來,希望我們買他們的可樂。一個寬臉女孩,她的眉毛上有一個問號形狀的疤痕,跑得比誰都快。碰巧我想買可樂。任何一個去過東南亞的遊客都會告訴你,你真想要一件小販正在極力兜售的東西時——這樣的時候是需要被珍惜的。百分之九十九的情況是你根本不想要的,要不就是毫無用處的東西,要不就是你已經被迫買了六件這樣毫無用處的東西。但是也有一些罕見的時候,就是他們賣的正是你想要買的。這對大家來說都是開心一刻。這次是她正在賣可樂,而我想要一瓶可樂。說得更確切些,我想要半瓶可樂,可樂在第四口之後總會變得噁心,無論前四口多麼令你享受。圈圈對可樂的看法是一樣的;有時候兩口可樂對她來說就夠了;所以,站在我們的角度上說,我是很樂意從第一個跑向我們的女孩那裡買一罐可樂的。

我正要拿起那罐可樂時,另一個小販過來了。他是一個十二歲左右的男孩,拄著雙柺,一條腿從膝蓋以下截肢了。這條就是他的壞腿吧,我們這樣想。然後我們就看見了他另外一條腿——那條好腿——其實是一條木腿;換句話說,那真是一條糟糕的腿;根本算不上是一條腿。我們在柬埔寨的時候,見過許多沒有腿的孩子,但這個男孩深深地打動了我們:彷彿柬埔寨那被毀壞的卻又無比堅韌的精神突然呈現在我們面前。他有可愛的笑容。在一個充滿可愛笑容的國度,在一個無論是如何悲慘的情況下都能保持笑容的國度,在一個笑容既意味著對歷史的拒絕又意味著對歷史的勝利的國度,這男孩的笑容是不可思議的。他有著淺褐色的面板、纖細的胳膊和深色頭髮。他穿著褪了色的藍色T恤,顯得很完美,T恤穿在男孩和姑娘身上總會是那種效果,也就是說不管圖案是什麼,穿在他們身上就很棒(耐克的標誌就是很好的例子)。

我改變了主意。我把女孩的可樂放回到塑膠桶裡閃光的冰塊中間,從男孩那兒買了一罐。我惠顧了他人,改變了忠誠,徹底背叛了這個女孩。我們喝可樂時,男孩跟著我們,後面還跟著那個女孩,她手裡拿著我放回到桶裡的那罐可樂。他在微笑,而她沒有。她對這種挖牆腳的行為憤憤不平。她一直要求我們從她那裡買可樂,可是我們已經坐了下來,心滿意足地分享了一罐可樂,我們可不想再買一罐。她開始用柬埔寨語咒罵我們。我們聽不懂她在說什麼,但不用聽懂也知道她是在罵我們。這是我們第一次有了類似於某種被稱之為“亞洲的殘酷性”的體驗,即便它只不過是對不買她可樂的小氣鬼的謾罵。突然間,她改變了策略,抽抽搭搭地哭了起來。她還擠出了幾滴眼淚。我們反而笑了,她又轉而謾罵我們。我們讓那男孩幫我們翻譯。

“她想讓你們買她的可樂。”他說。

“這是她的全話嗎?”

“是的,她希望你們買她的可樂。你們買了我的,沒有買她的,她非常生氣。”

“你們買我的可樂。”她用英語說。

我搖了搖頭。

那瓶有爭議的可樂立在陽光下,變得熱騰騰的,越發引不起食慾。

“你們從我這裡買可樂。”

我搖了搖頭。

“你們買我的可樂。”她大叫。

我搖了搖頭。可以說我們都捲入到了一場意志的較量之中,我的意志變得可怕的冷酷。我的靈魂如同注入了鋼鐵。我絕對不會讓步。

“你們從我這裡買一罐可樂。”

我搖了搖頭。

她又開始抽抽搭搭地哭了。我大笑,她又轉而謾罵我們。這時,那個男孩,那個我們買了他可樂的男孩,帶著一種百歲老人對命運的順從態度,給我們講起了他如何失去腿的故事。他到田裡去找睡著了的奶牛,踩到了地雷。這是很典型的故事;來柬埔寨之前我們無數次聽到大同小異的故事,但是都沒有這個故事強烈地震撼到我們。不過,這個事故究竟是什麼時候的事,還有些混亂。

“七年以前。”他說。

“你失去雙腿的時候是多大呢?”

“十歲。”

“那是多少年以前?”

“七年。”這說不通。我們算不出來他是十歲還是七歲時失去的腿。我們又問了一遍,還是得到同樣的數字。他十歲時失去了腿,七年以前。

“那你現在多大呢?”圈圈問道。他可能十歲,或者十二歲,最多十三歲。

“十七歲。”他說。他是一個可愛的男孩,看起來十二歲的樣子,但他十七歲了。他失去了雙腿,我們買了他的可樂,而沒有買那個不停地謾罵我們的女孩的可樂。她撿起那罐可樂,像是想要扔向我們,也許是想用它打我們。她重重地把它放在了地上。

“你們從我這裡買可樂!”她堅持說。此時她的飲料已經完全賣不出去了:它熱得滾燙,可能要爆炸。誰要是開啟它,熱可樂準會濺他一身,下一秒鐘螞蟻和昆蟲的大軍就會被甜甜的液體吸引而至。反正我們是對她鐵了心。我們本可以從她那裡買一罐可樂,解決這個困境,但我們就是不想從她那裡買一罐可樂。我們的決心是如此堅定,我們是如此不可動搖。我們被代表整個國家的苦難的那個男孩所打動,我們卻不打算減輕那個一會兒哭泣一會兒謾罵的女孩的痛苦。在我們的眼裡,如果說那個男孩是柬埔寨的化身,那麼在她的眼裡,我們就是西方世界所有反覆無常的力量與財富的化身。她想要我們買一罐可樂——不是椰子,不是某種土特產,而是得到美國許可的產品——而我們就是不肯從她那裡買一罐可樂。事情就是如此簡單。這種不公正簡直是無懈可擊。

她又轉而抽泣起來,但不管是抽泣還是謾罵,我們都無動於衷了。她的執著也是徒然的。我過去也曾體驗過這種奇怪的感覺,一種時間上的僵持或者說是扭曲。其實我多麼希望我從她那裡買了可樂,但一切都為時已晚,儘管我們還有時間去彌補。假如真有業和轉世之說,我肯定會投胎成那個我們沒有買她可樂的抽泣憤怒的女孩,而不會投胎為那個我們買了可樂的無腿男孩。也許我會投胎成那罐可樂:被重重地放在地上,滾燙的,沒人想要的,即將要爆炸的。最有可能的是,此種迴圈是完整的,而我——正如尼采所言——將重生為自己,重複同樣的場景,重複同樣的錯誤,重複那導致錯誤的一切經歷,永無止境地,永劫迴歸。

我們站起身走了。

我們走下寺廟的臺階時,聽見我們買了可樂的那個男孩在叫我們,與我們道別。

“謝謝你,先生。”他說道。“祝你好運,先生。祝你幸福,先生。”我回頭望去。他平衡了一下雙柺,一條殘肢在半空中晃盪,豔陽之下他的剪影,正在揮手與我們告別。

(1) 迪夫(Dave),大衛王(David)的暱稱,完美之人,也是被愛之人。

(2) 火人節(Burning Man),是一年一度在美國內華達州黑巖沙漠舉辦的活動,火人節這名字始於週六晚上焚燒巨大人形木肖像的儀式。這個活動被許多參與者描述為激進的自我表達以及徹底自力更生的實驗。

(3) 雷沙德·卡普欽斯基(Ryszard Kapuscinski,1932—2007),波蘭最著名的駐外記者,尤其擅長第三世界國家的新聞報道。

(4) 詹姆斯·芬頓(James Fenton,1949— ),英國當代詩人和著名戰地記者,他在東南亞做記者期間,經歷了近代印支半島最大的動盪,在柬埔寨、越南、泰國、韓國、菲律賓,發生了一幕又一幕的屠殺事件。

(5) 約翰·皮爾格(John Pilger,1939— ),成長於澳洲悉尼,目前定居英國倫敦。他是一位優秀的戰地記者、作家與製片家,兩度獲頒英國新聞界最高榮譽“年度記者”。皮爾格足跡遍及世界各地,最受肯定的新聞作品發自柬埔寨(收錄於《別對我撒謊》一書)與越南。

(6) 美國拉斯維加斯的一家豪華酒店。

(7) 紅色高棉殺人場(The Killing Fields of Choeung Ek),距離金邊市15公里,是紅色高棉建立的集中營。

(8) 紗籠,一種服裝,類似筒裙,由一塊長方形的布繫於腰間。紗籠盛行於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半島、東非等地區。

(9) 美杜莎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是法國畫家籍裡柯於1819年創作的油畫。畫家以金字塔形的構圖,把事件展開在筏上僅存者發現天邊船影時的剎那景象,刻畫了遇難者的飢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種情狀,畫面充滿了令人窒息的悲劇氣氛。

(10) 伊芙·阿諾德(Eve Arnold,1912—2012),是和卡帕同一個時代的女攝影師,因為給瑪麗蓮·夢露拍攝私影而在業界出名。

(11) 費爾南多·佩索阿(Fernando Pessoa,1888—1935),葡萄牙天才詩人。

(12) 弗蘭克·奧哈拉(Frank O'Hara,1926—1966),美國最著名的紐約派詩人,曾在哈佛大學和密執安大學攻讀英文,1951年定居紐約,其詩採用口語及開放的結構,即興、反理性,在幽默機智中又有荒誕感、夢幻感,突出地表現了詩人的個性,開創了反文雅反高貴的詩風,影響很大。1966年不幸死於車禍。

(13) 奧登(W.H.Auden,1907—1973),英國詩人,1922年始寫詩,1925年入牛津大學,漸獲詩人和哲人的聲譽,他是繼T.S.艾略特之後最重要的詩人之一。

(14) 20世紀80年代末澳大利亞熱播電視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