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史上那隻沒毛的水猿

小說:瘋狂人類進化史 作者:史鈞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正在對其他歐洲國家展開無休無止的狂轟濫炸之時,一位德國病理學家卻在認真思考人體進化的問題。可能希特勒對進化論比較感興趣,上有好焉,下必附焉,這位病理學家貿然提出了“水猿理論”,但他的專業實在與人體進化相差太遠,而且那時戰火連天,很多學者都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哪有興趣考慮人類的面板問題,所以這個理論當時並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時間到了1960年,英國海洋生物學家哈迪(Alister Hardy)再次對人類體毛脫落問題進行考察,並重新翻出水猿理論。哈迪是頗有成就的正統學者,曾被英王封為爵士,他提出的理論應該值得了解一下。

水猿理論的要點是:很久以前,大約在800萬年前到400萬年前,非洲東北部由於海平面升高,大片土地被淹沒,劇烈的環境變化產生了強大的進化壓力,那裡的古猿為了生存,在相對短暫的時期內適應了海中生活。當然,這批水猿並沒有永遠生活在水裡,否則它們將會進化成別的水生動物。約在400萬年前,海平面下降,被淹沒的土地重新顯露,水猿得以回到陸地生活,並逐漸演化為真正的人類。正是這段水中生活的經歷,導致水猿體毛脫落,並用一層厚厚的皮下脂肪儲存熱量。

這一理論乍聽起來非常有道理,它似乎很好地解釋了人類流線型的身體和直立行走的姿態,在水中練習直立行走肯定容易得多。黑猩猩只要進到深水中就“無法自拔”,根本浮不起來;人類卻可以浮起來,只要不瞎折騰,一般淹不死,這應該是適應水中生活的重要表現。至於身體無毛,則是為了減少在水中活動的阻力,從而降低游泳時的能量消耗。由於頭部需要時常露出水面換氣,所以保住了頭髮。

水猿理論還解釋了人類奇特的汗毛走向。我們背上的汗毛與其他猿類完全不同,都是一順水斜斜地指向脊柱,正好像游泳時水流經過背部的路線。人類的皮下脂肪也很獨特,在所有靈長類動物中,只有人類才有較厚的皮下脂肪,猩猩和猴子都沒有,摸起來乾巴巴的,一點兒也不柔軟。而鯨魚、海豹等海洋哺乳動物都有皮下脂肪,主要是出於在水下保持體溫的需要,因此有理由相信人類也是出於相同目的進化出了皮下脂肪。

要是慢慢收集,還可以找到很多符合水猿理論的人體特徵,相關專著連篇累牘,讓人想不相信都難。

哈迪提出這一理論時頗為認真,但仍然被主流科學界視為胡說八道。在很多學者眼裡,這個理論更像充滿離奇想象的探險小說。水猿理論真正走進大眾視野廣為人知,得益於另一位英國女人,奇怪的是她並不是科學家,而是一位作家。她喜歡讀書,1967年讀到了英國著名動物學家莫里斯(Desmond Morris)的名著《裸猿》,書中回顧體毛研究史時提到了水猿理論。女作家大受啟發,立即決定深入瞭解這個問題。她的科學水平姑且不論,但她的如花文筆卻讓水猿理論廣為人知。

這位作家名叫摩爾根(Elaine Morgan),她本是一位女權主義者,對當時很多人類學家貶低女人的進化地位非常不滿,為此她決定改造水猿理論,以此證明女人與男人在起源上完全平等,甚至是男人為了適應女人而改變了自己。在此基礎上,她把這一理論不斷放大,不只用於解釋體毛問題,還涉及人體進化的諸多領域,比如生殖器官的形成、性交體位的變化等。但只要是對人體性狀略作了解的人,就會明白這樣的道理,試圖用單一理論解釋人體的複雜性狀是狂妄的想法,只需小小的睪丸就可以把她堵得啞口無言,更不要說女性豐滿的乳房了,這兩個附件明顯突出於身體之外,游泳時肯定會額外增加水流阻力,是不適應水下生活的直接證據。沒有任何一隻海豚拖著巨大的睪丸在海面玩衝浪遊戲,否則翻湧的海浪會很快將它們的睪丸拍成海鮮肉丸。

但摩爾根不考慮這麼多,她依然勤奮不懈,為了發展水猿理論而鑽研人類學十餘年,然後出版專著總結自己的觀點,並利用作家的宣傳能力到處演講,對水猿理論進行了不遺餘力的推介。很多讀者因此而知道了這個錯誤的理論。但在科學麵前,宣傳並不能起到顛倒黑白的作用。

摩爾根的努力並沒有錯,錯在她不是真正的動物學家,不是動物學家的意思是,她缺乏系統而紮實的動物學知識,導致很多說法看似趣味橫生、頭頭是道且極有邏輯,但在動物學家眼裡卻到處都是漏洞,以至於錯誤百出、慘不忍睹。除了她本人,強力推廣水猿理論的支持者都不是動物學家,意味著這一理論受到了主流學術界的普遍抵制,隨便給出的反駁意見就足以讓水猿理論捉襟見肘。不妨先看看摩爾根及其支持者給出的系列證據,再看看專家的反駁,或許我們才會知道,原來提出一個理論並加以維護並不容易,就像想把破舊的三輪改造成敞篷豪華跑車那樣難如登天。

摩爾根認為人類脫去體毛是支援水猿理論的重要證據,是典型的適應水下生活的結果,並且引用鯨魚和海豚為旁證,這些海洋哺乳動物都脫去了體毛並有皮下脂肪。然而這個例證根本站不住腳,無毛性狀儘管可以減少水流阻力,卻大大加速了體表熱量散失,水比空氣更容易導熱,因而水生動物熱量散失速度遠比陸生動物更快,所以魚類基本都是冷血動物,它們不需要保持體溫。但人類不行,如果長期生活在海水中,必然面臨體溫迅速喪失的困境,這也是所有海洋哺乳動物都要面對的困境。

與摩爾根的設想相反,很多海洋哺乳動物都有一層濃密的體毛,比如海獺。海獺非常重視體毛的作用,出水後會積極整理毛髮,下水前還會用力向毛髮裡吹氣,藉以提高保暖效能,否則在水中照樣會因冷凍而麻痺。真正無毛的鯨魚、海豚等反倒是特例,它們都有各自應對低溫的策略。比如鯨魚體型巨大,和大象一樣,凡是體型較大的動物都不容易散熱,再加上一層厚厚的皮下脂肪,基本不必擔心體溫流失。海豚的體型雖然不大,但在海中特別活躍,我們能看到它在一直反覆衝浪前進,不斷的活動意味著不斷的熱量供給,為此它們的大腦左右半球只能輪流休息,它們正是藉此保持體溫。

明白了這個道理,就知道古猿在水中生活根本沒有優勢。根據化石標準,古猿的體重一般不過三四十千克,與海獺差不多,這種體型在海水中維持體溫幾乎不可能,很快就會被凍個透心涼,那一層皮下脂肪並不足以保命。此外,人類的身體雖然呈現流線型,但與鯨魚之類的動物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人家已經接近於紡錘形,在水中的阻力被降到最低;而人類的四肢依然突出,加上睪丸、乳房等拖拖拉拉的外掛配件,在水中完全不是海豚的對手。

另一個現象是,凡是徹底失去體毛的海洋哺乳動物,都長年生活在水中,比如鯨魚,很少有人看到它們在海灘上曬太陽;而有毛的海洋哺乳動物則不然,它們都過著兩棲生活,在水中吃飽喝足之後需要上岸休息和繁殖,比如海獺。水猿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不能飲用海水,為了尋找淡水,它們不得不時常爬上岸來,那意味著人類像海獺一樣,完全沒有脫掉體毛的道理。

但摩爾根不死心,她開始從現有的猿類那裡尋找證據,比如很多人都喜歡玩水,而黑猩猩卻很少在水裡玩耍,不得已要經過一片水域時,也是小心翼翼、步步驚心,時時擔心水下的危險。而人類則很享受在水中的情形。有些醫院提倡孕婦在水中生產,嬰兒見水就會遊動起來。摩爾根認為,這都是人類曾經在水下生活的重要證據。然而生活常識告訴我們,如果不經過特殊訓練,隨便下水非常危險,每年夏天都會發生大量溺斃事故,我們在水中並非真的如魚得水,喝醉酒以後順長江漂流幾十公里純粹是奇蹟。至於孕婦可以在水中分娩,只是因為胎兒在子宮裡就處於羊水環境中,他們對游泳並不陌生,剛出生的嬰兒不怕嗆水是由於肺部還沒有開啟,他們在子宮中並不需要呼吸。並且已有觀察表明,只要條件許可,黑猩猩也喜歡在安靜的水塘中嬉戲,儘管它們到了深水區就會沉底,但只要沒有鱷魚,就不會影響它們遊戲的激情。對水的喜愛與恐懼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現象,而不是生物現象,無論人類還是猴子,基本如此。

水猿理論還認為,在水中站立更省力氣,所以導致人類直立行走,併為離開大海進入叢林,成為狩獵猿打下了基礎。但現實很殘酷,現有的水生生物都不方便在陸地上行走,海象、海豹之類的龐然大物,上岸以後就成了沉重的肉坨,每移動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在水中練習直立然後上岸行走,雖然可以想象,但全無事實依據,特別是沒有化石參考。

還有很多被批倒的證據,比如水猿理論還認為,鼻孔向下也是適應水下生活的性狀,那樣就不會被灌進海水。這個是當然,要是鼻孔像漏斗一樣底兒朝天,確實容易灌水,但那主要是為了防止灌雨水而不是灌海水,世界上沒有哪種動物的鼻孔是朝上長的,不能因此證明那全是為了防止灌進海水。人類真要適應水下生活,鼻孔就應該像海豚那樣可以自行關閉,事實上沒有哪個人能自如地關閉自己的鼻孔,我們一刻也離不開空氣。

另外一個爭論來自呼吸。水猿理論認為,人類有自主控制呼吸的能力,即有意識地深吸氣和憋氣,似乎是為了滿足潛水的需要,與此相對應的是,其他靈長類動物都沒有控制呼吸的能力——或者它們有這個能力,但沒有被注意到。

然而,動物學家毫不客氣地指出,人類對呼吸的控制只是出於奔跑的需要,長途追擊獵物時必須控制呼吸,否則就會出現供氧不足,這一能力完全與潛水無關,只不過偶爾用於潛水而已。就像你的手指可以用來挖鼻孔,有時也可以用來摳腳丫一樣。

那為什麼其他靈長類動物沒有呼吸控制能力呢?原因也很簡單,它們很少長距離奔跑,在密集的叢林中並不需要長途奔跑能力,否則將很快撞死在樹幹上。黑猩猩整天都在慢吞吞地吃樹葉,就算要對猴子發起攻擊,速度也不會太快,而且時間不長,大多在短時間內結束戰鬥,根本沒有必要控制呼吸,正常的通氣就足以保證氧氣供應。

另外還有一個強力的反證,鳥類也有控制呼吸的能力,它們在空中長途飛行時,對氧氣的需求變化很大,因而控制呼吸顯得非常重要,但並不能據此就認為鳥類也有水下生活的經歷,儘管有的鳥兒確實會下水,就像有的人確實會游泳一樣。

水猿理論還相信,人類手指之間有著類似蹼的遺蹟,那也是對水下生活適應的表現。可是遺傳學家對此不屑一顧,他們認為那只是一種遺傳缺陷,猩猩的手爪上也有這種現象。

還有一個事實被水猿理論視為鐵證,就是人體需要碘以及某些必需脂肪酸,而這些養分在陸地上很難獲得,但在魚類和貝類體內卻很豐富,似乎證明人類曾長期食用這些食物。可惜這次是地理學家告訴他們錯了,含有人體必需脂肪酸的大多是深海魚類,生活區域與早期人類棲息地相距極遠,完全不存在長期食用的問題。深海魚類也不是普通人能捕捉得到的,人類沒法下潛到那種深度。

說到現在,水猿理論基本上一無是處,因為那根本就是錯誤的理論,雖然還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證據,但已沒有一一列舉的必要。所有證據都受到了針鋒相對的反駁,但所有這些都沒能讓這一奇怪的理論徹底消失。還記得那個露西嗎?她後來成了水猿理論的救命稻草。根據挖掘結果來看,露西似乎是被淹死的,她的骨骸躺在蟹螯中間,與鱷魚和龜卵混雜在一起,沒有被猛獸咬傷的痕跡。這似乎符合水猿理論的預測。

不過,仍然沒有多少學者把這一證據當回事兒,不同地層的化石有可能被沖積在一起,某種巧合並不能解釋為必然現象。水猿理論要想進一步得到認可,就必須尋找更有力的證據,而不能總是模稜兩可,或者一捅就破,以至於千瘡百孔、四處漏風,一切都是猜測與想象,最終只能以美人魚的傳說聊以自慰。更不要說它根本無法解釋人體的其他性狀,比如為何保留一小撮陰毛,那於水下生活有什麼意義呢?

水猿理論也不是沒有優點,它雖然不符合科學邏輯,卻很容易理解,也符合人們的日常觀察,所以現在仍有很多人對這個理論感興趣。最近,一位法國醫學家拓展了這一理論,他嚴肅地提出,人類不但有過一段水下生活時期,而且祖先就是海豚!可惜的是,他提出的都是早就被推翻的依據,只是他不知道而已,他甚至把人類喜歡吃魚也當作證據之一,豈不知人類本就是雜食動物,何止是魚,任何動物落入我們的法眼,只要味道不錯,一律在劫難逃。

可仍然有人關心水猿如何抓魚。美國康涅狄格州有一位超級捕手,就設想水猿應該是張著大嘴在水面等魚,一旦有哪條笨魚撞上嘴來,就毫不客氣地一口咬死。他為了科學,以身作則,經常泡在水中咬魚,他從不釣魚,他認為咬魚比釣魚容易得多。

似乎到此為止,所有關於人類體毛脫落的簡單或複雜的理論都不太靠譜。難道我們的面板會成為生物學研究的重大謎團嗎?當然不是。事實上,科學家已經有了一套邏輯極為清晰的漂亮解釋,只是與廣為人知的水猿理論相比,這一理論很少有人知曉罷了。雖然也有反對的聲音,但這一理論仍然成為當前最為主流的體毛理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