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捕獵馬拉松

小說:瘋狂人類進化史 作者:史鈞

很多人不喜歡觀看馬拉松比賽,漫長的賽程使所有運動員都汗流浹背、精疲力竭,衝刺時根本難以享受勝利的喜悅。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哪種動物會像人類這樣“傻乎乎”地舉行如此這般的比賽。

如果用心觀察,還會有更加令人驚奇的發現:自然界不但沒有這樣的比賽,甚至沒有哪種動物能經得起如此不間斷的長途奔跑,即便是最擅長長跑的賽馬,都有可能跑死在這種高強度賽事的賽場上,死亡的原因不是拿不到冠軍而心灰意冷,而是長途奔跑產生的過度熱量散發不掉,大腦受熱崩潰,內臟功能陷於紊亂,導致應激死亡。

馬已經算是動物界的長跑高手了,中國人喜歡用“馬上”表示快速,是因為騎馬確實很快,古人常常騎著馬而不是騎著豬去戰鬥。相比之下,其他動物的長跑能力簡直不值一提。農村孩子都有過追雞的經歷,那還是有翅膀的動物,但只要熊孩子撒開雙腿一陣猛追,無論多麼驕傲的公雞,都很快氣喘吁吁倒地不起,只有引頸待刀的份兒。以快跑著稱的獵豹,衝刺距離一般不超過100米;獅子更是連100米都懶得跑,每次衝刺後都會大口喘氣,劇烈收縮腹部以儘快散發霎時衝動產生的巨大熱量;而以耐力著稱的狼則另當別論。狼跑步的方式很獨特,主要以小碎步追擊獵物,這種方式消耗能量極低,產生的熱量也不多。事實上,狼正是利用了其他動物不能長距離奔跑的缺點。如果大家都能跑,所有狼都會被活活餓死在草原上,沒有誰會在乎它不急不慢的追殺,而且,真正的長距離追殺都發生在北方寒冷的草原,積聚的熱量將迅速消散在凜冽的北風中。

玩不起長時間長距離的奔跑,是野生動物的一大通病。這一通病的根源不是沒有持續能源,很多動物因奔跑而死亡的時候,身上仍然存留著大量脂肪,被追殺的豬端上桌時仍然很肥。在儲存與散失熱量方面,所有動物都面臨兩難選擇:脂肪一方面是重要的熱量來源,另一方面,燃燒脂肪時產生的多餘熱量又必須及時散發掉,如何正確處理熱量產生和散發之間的平衡,將是生死攸關的事情,任何極端的做法都會面臨死亡的威脅。而漂亮的皮毛和厚厚的脂肪是阻止熱量散失的重要屏障,最典型的例子是北極熊,它們在雪地上永遠在慢騰騰地行走,因為它們的皮下脂肪太厚,毛髮保溫效能太好,稍稍加大運動量就會“中暑”,甚至直接倒斃在冰天雪地之中——你能想象北極熊會被熱死嗎?那都是皮下脂肪和皮毛惹的禍。

然而,沒有脂肪也不行。羚羊的運動能力曾被認為是個奇蹟,它們強大的心臟和肺部可以為機體提供充足的氧氣,有能力展開長距離的快速奔跑,它們之所以不會在奔跑中熱昏過去,是因為身上幾乎不儲存脂肪,因而沒有任何額外負擔,也沒有阻止熱量散發的隔熱層。可一旦食物短缺,它們就很容易被餓死。其他動物根本不敢發展這種強大的奔跑能力,那等於把自己一直懸掛在死亡的邊緣。

凡是迫不得已需要長距離奔跑的動物,首先要處理好散熱問題,隨便瞎跑是要送命的。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散熱方法,狗主要靠伸出舌頭大口喘氣;貓的舌頭不長,所以多在晚間涼爽時活動,或者與主人一起待在溫度適宜的空調房間裡。更重要的是,這些動物必須學會控制運動的激烈程度,除非遇到生命危險,一般不會狂奔不已。為了追逐水草而長距離遷徙的角馬也經常休息,一是為了吃草補充能量,二是為了更好地散熱。

沒有哪種動物能擺脫熱量的束縛。人類,當然也同樣如此。

生物學家正在重新評估人體的能力,我們的長跑能力在自然界中獨佔鰲頭——人類的腿很長,雙腿邁開的步伐很大,跨度遠遠超過其他靈長類動物。又寬又硬的膝關節和強壯的肌腱,讓其他猿類都望塵莫及,這些“裝置”沒別的用處,就是為了跑步。此外,人類還有一個異常肥大的屁股,那不只是為了坐著舒服——黑猩猩也經常坐著,但屁股卻並不肥大。又肥又大的屁股看似累贅,其實是重要的輔助工具,它厚重而結實的肌肉可以反覆拉動大腿前進,同時還是有效的重心平衡工具——防止身體前傾,不至於在奔跑途中一頭栽倒在獵物的屁股下。

古人早就對自己的長跑能力有模糊的認識。據說神行太保江州戴宗雙腿綁上四個甲馬,作起法來日行八百里,為救宋江披星戴月,一日夜跨山過河奔上梁山,時速超過了馬拉松世界最好成績。這個故事雖然有小說家吹牛的成分,但至少說明有些人確實很能跑。非洲的長跑冠軍也一再向我們證明,人類的長途奔跑能力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蹟。

可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如此特殊的長跑能力呢?

可以理解,在生存競爭異常激烈的稀樹大草原上,沒有哪種動物會主動把自己送到人類的嘴邊。遠古時期的人們還不懂種植農作物,也不會馴養家畜,為了養活自己,他們別無選擇,在採集野果之外,所能做的只有一件事情——長途追殺。

<img alt=""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0J30X30.jpg" />

▲ 對於食草動物而言,早期人類的長途追殺非常可怕,他們不偷襲、不隱蔽,也不設陷阱,只有一招&mdash;&mdash;就是死追。他們會盯著一頭鹿連續追趕一天一夜,直到把它追得口吐白沫、倒地不起。

對於食草動物而言,早期人類的長途追殺非常可怕,他們不偷襲、不隱蔽,也不設陷阱&mdash;&mdash;當時還不具備這種智慧,更不會使用什麼像樣的武器,刀槍棍棒都是後來的發明。他們只有一招&mdash;&mdash;持續追趕,一招致命。現在非洲古老的桑人仍在採用這種原始的捕獵技術,美洲印第安人和澳洲土著也深諳其道。方法並不複雜,就是死追。他們會盯著一頭鹿連續追趕一天一夜,有時可能會帶上點乾糧,一旦盯上就窮追不捨,中途不換人、不喝水、不休息,直到把獵物追得口吐白沫倒地不起為止。獵物在持續不斷的追擊之下,沒時間吃草,無法喝水,得不到片刻休息,情緒一直處於驚恐之中,而越是驚恐則消耗能量越大。除了成為一頓美餐,已別無選擇,它們至死也沒明白,自己為什麼跑不過兩條腿的人類,四條腿不是應該比兩條腿跑得快一倍嗎?

人類透過追趕獲取獵物,這種觀點已經得到證實&mdash;&mdash;早期人類的關節化石磨損情況暗示,他們確實在奔跑。更有說服力的是,在人類化石遺骸附近,同時發現了很多其他動物的化石,這表明人類已開始集中屠宰獵物。此後,人類的腦容量迅速增大,很可能得益於肉食營養的增加。這些肉食主要來自於狩獵,也有可能來自食肉動物吃剩的殘羹冷炙,但是搶奪剩飯的競爭者實在太多,人類在這方面根本不具備優勢。他們首先必須趕走獅子,然後還要對付成群的鬣狗,此外還有天上盤旋的禿鷲,這些傢伙要麼以暴力取勝,要麼以數量欺人,或者乾脆死纏爛打,又偷又搶,不依不饒,沒有一個等閒之輩。與其和它們爭一點碎骨殘屑,還不如自己追殺獵物更加安全有效。

現在該回到正題了:人類的長跑能力和面板裸露又有什麼關係?難道只為裸奔時心情舒暢、跑得更快嗎?

裸奔雖然不一定能讓心情變得更好,卻能讓奔跑的時間更長。長跑過程必然產生過多熱量,非洲的陽光又那麼強勁毒辣,早期人類面臨著身體過熱甚至致死的危險,他們必須裝備精良的散熱設施,那就是脫去了毛髮的裸露面板。

人類脫毛是為了在追捕獵物時有效散熱,這就是&ldquo;散熱理論&rdquo;,因為散熱的目的是為了狩獵,又稱&ldquo;狩獵假說&rdquo;。

這一理論絕非空穴來風,現代人類的面板可以提供充足的證據,從面板結構可以看出,我們確實與眾不同:哺乳動物大多具有三種出汗途徑,即大汗腺、小汗腺和皮脂腺。大汗腺和皮脂腺都與毛囊相通,出汗時含油量大,會把毛髮塗抹得油光鋥亮,出汗太多時,油脂太重,甚至會把毛髮粘在一起,為此,人類不得不發明洗髮水來解決這一煩惱。我們說某人富得流油時,有時並不是誇張,而是一種真實的生物現象,皮下脂肪過多的人確實可能冒出更多的油脂,而油脂的散熱效果當然不好。

散熱效果最好的是小汗腺,這些細細的管道密集分佈在面板之下,直接開口向外,主要分泌鹽與水分,同時帶走大量熱能。人類小汗腺的數量遠比其他哺乳動物多,極端情況下,一個人一天分泌的汗液可以足足裝滿二十多個礦泉水瓶。也就是說,人類的流汗能力是動物界中最強的,換言之,散熱能力也相應最強。我們從來沒有看到一條狗拿著毛巾擦汗,因為它們的面板從不出汗。可以這樣認為,其他動物面板的主要任務是保暖,而人類面板的主要任務是散熱。這是兩種相反的功能,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人類在強化散熱的同時必然降低了保溫能力,因此需要一層厚厚的皮下脂肪,必要的時候還會披上一件其他動物的毛皮。

或許有人會反問:既然人類可以脫去毛髮提高散熱能力,在同樣環境下狩獵的其他動物,比如獅子、獵豹,它們為什麼不脫去毛髮?

獅子不脫去毛髮,是因為不需要長途追殺,所以不需要太強的散熱能力。之所以不需要長途追殺,源自它們的短途追殺效率極高,已經足以謀生,其他時間大可待著不動。很多食肉動物都非常懶惰,有時簡直到了&ldquo;令人髮指&rdquo;的地步。雄獅可以趴在樹蔭下,半天時間內連頭都不轉動一下,只是耳朵偶爾抖動表明它還活著,實在餓到不行需要捕獵時,也要等到太陽落山以後,那時光線暗淡易於伏擊,氣溫也降了下來,略作行動也不至於中暑,並且真正投入戰鬥的往往是體型較小的雌獅&mdash;&mdash;它們除了行動敏捷,散熱能力也強於雄獅。

那些迫不得已需要在陽光下活動的食草動物,比如羚羊,除了脂肪少,還有一套獨特的裝置來為大腦降溫,就是長長的頸動脈叢,那些密集的血管緊挨著鼻腔,如同汽車散熱器,可以有效帶走大腦產生的熱量,從而迅速冷卻大腦。它們就算不裸露面板,日子也能過得去。而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都缺乏這種有效的散熱裝備。

有人可能會繼續追問:既然獅子、獵豹可以在清晨或者黃昏天氣涼爽的時候捕獵,為什麼人類非要在白天頂著大太陽開工呢?如果錯過太陽最熱的時候出動,不就沒有必要脫毛了嗎?畢竟那件毛衣非常實用,否則到了晚上氣溫降低,裸體的人類就不得不面對寒冷的威脅。

事實上,現在還無法判斷人類當時到底是不是在大白天活動,從化石中無法得出作息時間表,但可以推測相關的可能性。在如今的非洲大地上,只有兩種動物頂著熱辣的太陽在大白天捕獵,一種是非洲野犬,另一種就是人。

為什麼人類不像獅子那樣選擇在早晚天涼的時候出動捕獵呢?難道白天伏在樹蔭下休息不好嗎?把這個問題換成簡短的句子表達就是:為什麼人類不搞短程追殺?答案很簡單,有些事情人類不去做,不是不願意,而是不能夠。

短程追殺這種粗暴劇烈的體力活動不是人類的強項。在非洲大草原上,早已雲集著眾多短程追殺高手&mdash;&mdash;獅子、獵豹、鬣狗、狒狒等,個個身懷絕技,都是這一領域的頂級專家。它們尖銳的牙齒有著令人生畏的撕咬能力,鋒利的前爪可以緊緊鉤住獵物的身體,起落之間,生死已判。特別是獅子,成敗只憑一擊之功,一擊失手,則當即罷休,根本無意遠追&mdash;&mdash;它深知跑不過那些行動輕靈的食草動物。

無疑,和這些&ldquo;殺手&rdquo;爭奪獵物並非明智的選擇,所以人類放棄了短途獵殺,主動錯開了傍晚的捕獵高峰,而只在大白天動手,實行有效的長途追殺。換一個角度看也有道理,既然是長途追殺,就必須在大白天進行,傍晚時光短暫,有可能追著追著天就黑了,根本沒有足夠多的時間追到獵物。萬一追出去太遠,恐怕連回家的路都摸不著,那時他們可沒有手電筒。

狩獵假說是如此簡潔優美,不像水猿理論那樣&mdash;&mdash;又要下水又要上岸,瞎折騰一氣還沒什麼邏輯。科學界有個不成文的觀點,越是簡潔的理論,就越有可能正確。愛因斯坦在欣賞自己的質能方程時,曾經不無驕傲地讚歎說:這個方程肯定是正確的,因為它是如此簡潔優雅。

簡潔並不是狩獵假說的唯一優勢,它除了能自圓其說,還可以與人類的直立行走、腦容量的增大及膚色變化等現象互相印證,因而得到主流學術界的廣泛認可。

按理說,關於人類體毛脫落的爭論到此也應該結束了,但意外的批評卻從最不起眼的角落響了起來。激烈的反擊來自水猿理論的支持者,他們一直被別人反駁,這次終於等到了反駁別人的機會,他們非常清醒地指出:散熱理論的研究物件只是男人&mdash;&mdash;女人不必長途奔跑打獵,為什麼也脫去了非常有用的滿身毛髮呢?但現實情況是,在世界各地,所有女人的汗毛數量都遠遠少於男人。

散熱理論的支持者當然考慮過這個問題,他們打擊過水猿理論,卻不願被水猿理論支持者打擊,他們回應說:首先,女人不一定就不打獵;其次,就算女人真的不出去打獵,成功脫毛的男人也會把脫毛基因隨機傳給下一代,脫毛並不是伴性遺傳,後代無論男女都有脫毛的可能。長此以往,脫毛就會成為流行事件,因為在長途追殺獵物方面佔有絕對優勢,很快淘汰了沒有脫毛的個體。當大多數男人開始脫毛時,性選擇就會形成巨大的壓力&mdash;&mdash;對女性的選擇壓力,沒有脫毛的女性就會被淘汰。

至於女人為什麼比男人脫毛脫得更徹底,我們將在後面的章節再進行詳細討論,那是另一個複雜的問題,並且可能確實和上床有一定的關係。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