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的又一個發現

小說:瘋狂人類進化史 作者:史鈞

這個令人驚豔的強悍理論,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顯得那麼卓爾不群,其獨特的觀點幾乎把生物學界分裂為對立的兩大門派,彼此互相攻擊了許久,大家都在猛烈指責對方無知,可他們明明都是科學家。直到最近,兩派才分出了高低,支持者漸漸佔據上風,就像多年的媳婦熬成了婆,很快就散發出了異樣的光芒。人類的膚色難題就在這光芒的照耀之下,得到了另一種看似圓滿的解答。

回到140多年前,達爾文有一段時間對雄性孔雀非常著迷,他反覆觀察它們的尾巴,那不是為了欣賞,相反,雄孔雀華麗而誇張的大尾巴讓他異常沮喪。根據自然選擇理論,動物身體的結構必然要有利於生存,這是《物種起源》的核心內容。但誰都可以看出,孔雀的大尾巴雖然漂亮,卻明顯不能為孔雀帶來任何生存上的好處,可是雄孔雀卻趾高氣揚地拖著大尾巴到處顯擺。達爾文想不通:花費如此巨大的代價拖著這麼一副無用的大尾巴,到底有什麼生物學意義呢?在獅子等捕食者看來,那隻不過是一盤裝扮得五彩繽紛的冷切肉而已。

這個奇怪的現象讓達爾文煩惱不已,如果找不出合理的解釋,自然選擇理論將被孔雀的尾巴擊敗。

很快,他發現了線索:雄孔雀的尾巴並不是特殊的生物現象,相反,自然界存在著大量不可思議的類似結構,比如男人的鬍子和女人光滑細膩的面板。這些結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體現了兩性之間的重要差別。

最後,偉大的達爾文對這些結構進行了總結,並給出了一個聰明的結論——性選擇!說白了就是,因為雌性喜歡,雄性就必須長出那些奇怪的結構,反之亦然。他不止打算用這一理論去解釋孔雀的尾巴,還計劃解釋所有自然選擇無法解釋的生物現象。達爾文相信,自然選擇只是解決了生存問題,只有性選擇才能解決繁殖問題,兩者缺一不可。

儒家所謂“食色,性也”,算是切中要害,那絕不是誤打誤撞得出的結論,而是對人類長期觀察的結果。只可惜他們缺乏必要的科學素養,沒有提出中國的進化理論。

但性選擇理論並不為其他學者所接受,他們不能忍受男人需要接受女人選擇的事實,當時大部分學者堅稱:這個世界只有自然選擇,根本沒有什麼性選擇。雖然達爾文一向對批評意見不放在心上,但這次反對力量如此強烈,導致性選擇的支持者處於絕對下風,他也有無能為力之感。這種局面直接造成性選擇理論被埋沒了100多年,直到自然選擇遇到了巨大的困難,比如很難解釋男人的鬍子和膚色等問題,而性選擇理論正好可以為此類難題提供完美的答案,這才重新受到了大家的關注。

那麼,性選擇理論對人類的膚色又有什麼高見呢?能解釋清楚索羅門群島黑白雜居的現象嗎?

為了便於理解,先讓我們再次回到女人的面板為什麼比男人更為白皙這個問題。前面曾經提到,女人的面板之所以更白,是出於吸收更多紫外線的需要,以便製造更多的維生素D,從而保障後代的鈣需求。事實上,這種說法與葉酸理論互相矛盾,因為更白的面板也容易損失更多的葉酸。從這個角度考慮,女人的面板應該比男人更黑才對。如果要尋求黑白之間的平衡點,至少應該和男人的膚色相差無幾。

<img alt=""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0J31W29.jpg" />

▲ 根據自然選擇理論,動物身體的結構必然要有利於生存,但誰都可以看出,孔雀的大尾巴雖然漂亮,卻明顯不能為它帶來任何生存上的好處&hellip;&hellip;達爾文想不通:這到底有什麼生物學意義呢?

性選擇理論根本沒有考慮陽光因素,而是認為女人的面板其實是幼態持續的表現,之所以保持這種幼態,就是由於男人喜歡&mdash;&mdash;光潔細膩白皙的面板,可以證明身體裡沒有寄生蟲,也沒有面板病,是年輕和健康的證明,和這樣的女人發生親密關係沒有被傳染的危險,擁有健康面板的女人營養也必定充足均衡,後代成活率肯定更高。

既然女人的面板可以向男人傳達如此豐富而重要的資訊,她們當然要用好這個廣告。這也順便解釋了女人為什麼沒有鬍子,沒有鬍子的臉龐可以向男人展示更多的面部面板,也就是做更多的廣告。

免費說個訣竅:如果某位女士在某位男士面前總是向後梳理自己的長髮,比如掛在耳後,以便展示更多的面部面板,那就等於在向那位男士告白了,展開有意或無意的勾引。要知道,耳垂附近的面板又白又嫩,可是極好的展示地帶。

現在,讓我們把目光從女人臉上移開,思路回到索羅門群島。根據性選擇理論,該如何解釋那裡的居民膚色有黑有白?

越是複雜的問題,性選擇理論解釋起來反而越是簡單,原因只有一條:有人喜歡。有錢難買人喜歡,這就是性選擇理論的強悍所在。但喜歡一個東西總要有點兒原因,說不出原因的喜歡就是耍無賴。某人喜愛某種膚色的原因,可能源於家人的影響。所有人見面最頻繁的,必然是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親人的膚色將影響性選擇的標準。在家庭膚色氛圍的長期薰陶下,黃種人會認為黃種人最好看;而黑種人則以為黑種人最漂亮;白種人當然認為白種人最迷人了。既然如此,突然出現的其他膚色就不容易被當地人接受,變異的膚色找不到配偶,變異的基因也就遺傳不下去。

這可能正是為什麼非洲黑人會殺死白化病人的原因。從宗教上而言,他們認為那種膚色是魔鬼的化身,處理的手法也極端恐怖&mdash;&mdash;直接吃掉。事實上,這屬於另一種理論觀點,叫作父母選擇,即父母在塑造膚色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當生下和自己膚色不一樣的孩子時,就會發生殺嬰悲劇。從進化論角度觀察,出現在非洲的白色突變體就算不被吃掉,也難以正常存活下去&mdash;&mdash;白色面板在黑色大環境下根本沒有進化的機會,存在審美和文化的雙重排斥,此外還會受到自然選擇的無情打壓。

長此以往,在一個區域內往往只有一種主流膚色,而主流膚色應該最具自然適應性,比如黑種人在非洲、白種人在歐洲、黃種人在亞洲。性選擇理論透過不同的推理途徑,得出了和最佳膚色理論相同的結果。

但性選擇理論還可以解釋更多。索羅門群島的居民來源複雜,而他們都只喜歡和自己膚色相近的人結婚,因此保持了不同群體之間的膚色差異,這才出現了黑白雜處的奇特局面。

用性選擇理論解釋人類膚色雖然很方便,卻不容易驗證。我們很難把一對白種人父母強行染成黑種人,然後看看他們生下的孩子到底是喜歡黑種人還是白種人。

好在我們可以用動物做實驗,而且真的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雪雁是一種漂亮的小鳥,有藍色的,有白色的。有意思的是,藍色雪雁只和藍色的同類交配,白色的當然只和白色的同類交配。於是,科學家不禁要想:這種交配傾向是天生的呢,還是受到父母的影響衍生出來的呢?

為了驗證這個問題,研究人員把剛孵化出來的白色小雪雁放進藍色雪雁的鳥巢裡餵養,反之亦然。結果很有趣:這些小傢伙在養父母的撫養下長大以後,無論自己的體色是藍是白,都只喜歡和與養父母體色一致的鳥交配。要是養父母一藍一白,小傢伙長大後就不會挑剔,它們藍白通吃。

為了進一步分析家庭影響,研究人員開始惡作劇,他們把一些鳥染成了紅色。結果正中預期,紅色雪雁養大的小傢伙也只喜歡紅鳥。也就是說,審美情趣是後來學會的,是家庭薰陶的結果,與基因無關。

如此看來,某些性選擇的標準確實是由品位決定的,而品位有時是沒有道理的,雖然說好品位取決於好基因,但藍色羽毛和白色羽毛可能同樣好,這時品位就可以隨意發揮。喜歡藍色也好,喜歡白色也好,甚至可以喜歡紅色,對生存都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

鳥類能這麼幹,人類為什麼不能呢?人類與鳥的品位大同小異,你可以稍有自己的偏愛,比如偏愛黑膚色或者黃膚色,那是個人自由。因為品位有時沒有道理,所以膚色分佈有時也沒有道理:人可以黑,也可以白,當然更可以黃。而膚色多樣性只是品位複雜性的一個佐證。我們無法指責不同的品位,我們只能接受事實,並承認膚色混雜本身就是硬道理。索羅門群島的黑白雜居現象是對性選擇理論的回應,是既成事實,不必過分驚奇。

然而,性選擇理論也有麻煩:如果品位可以影響膚色,非洲人的品位就不應該如此整齊劃一,那裡起碼也應該有黃種人,間或有幾個白種人。為什麼沒有呢?那隻能說明性選擇理論雖然驚豔,但還沒有達到萬能的程度,徹底排除陽光的影響明顯不合時宜,性選擇必須收斂自己的個性,並與自然選擇實現某種默契的配合,否則只能自取滅亡。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