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道教名山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凌家一行人在黃山上的第五天,留在松穀草堂休整。

凌家年輕的子弟很喜歡松穀草堂的道長們,在道長的後面跟出跟入,追著道長問問題,道長都是樂呵呵地回答。

我在明代看到的松穀草堂,到了現代變成松谷寺。

松穀草堂是道觀,當初的建立人張尹甫在宋代寶佑年間在此結廬避世修行,但在明代宣德年間,改觀為寺。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五嶽指泰山、恆山、嵩山、華山和衡山;三山指黃山、廬山和雁蕩山。

黃山本是道教名山,而非佛教名山。

黃山成名晚於五嶽,但早在隋唐時期,黃山上已有道教活動;唐朝的古籍中,更有記載道家在黃山煉丹的傳說;但是明末以後,黃山範圍內,已無道教活動的蹤跡。

黃山地處安徽南部,主峰蓮花峰為安徽境內最高山峰,與天都峰和光明頂的海拔皆在18oo米以上,七十二峰皆難以攀登,黃山最初被稱為“天子都”。

在沒有索道的古代,人跡罕至,雲霧繚繞,顯得神秘莫測,黃山成為道教人士問道煉丹的最佳選擇,一直以來就有軒轅黃帝在黃山修身煉丹並昇天成仙的傳說,道教舊籍中也記載了非常多的黃帝在黃山跟容成子和浮丘公煉丹並得道飛昇的故事。

秦漢時期,黃山因遠觀山石多呈青黑色,所以又稱為“黟山”,這與黃山腳下的黟縣得名可謂一脈相承。

大唐立國後,為顯李氏名正言順為天下之主,尊以李耳為名的老子為遠祖。而道教自漢代創教以來又以老子為祖師,所以道教在唐朝是國教。

唐代天寶六年,唐玄宗將黟山改名為黃山,並欽定六月十六日為黃山的生日。

浮丘峰下的浮丘觀和九龍峰下的九龍觀可算是黃山上較早的道觀,唐朝以後又有升真觀、真常觀、步雲亭和三義殿等十多座道觀,其中九龍觀和升真觀還是皇帝敕建的道觀。

即使在現代,黃山山上以道教元素命名的名勝還有很多。

例如軒轅峰、天都峰、煉丹峰、硃砂峰、仙人峰等山峰,煉丹臺、神仙洞、試劍石、望仙台等景點,還有桃花溪的丹井和藥臼,都與相傳的黃帝煉丹的傳說有關,甚至黃山十大名松之一的蒲團松,蒲團之詞,最早也是出自道教。

時光流轉,明末清初時,道衰佛興,觀廢寺起。

到了現代,黃山上沒有了道觀,只有寺廟。

凌家子弟上黃山的第一天,夜宿的祥符寺,建於唐朝開元年間,位於溫泉小補橋南頭,桃花溪南岸高壩上,但是在清朝時連同小補橋一起被洪水沖毀,在現代只餘下遺址。

凌家子弟在黃山上的第二天,夜宿的是釣橋庵,初建年代不詳,位於黃山湯嶺北,石人峰下,即現代的黃山西大門附近。明代時為道院,後來一度廢棄,直到清康熙間 ,改建為庵,因位於白雲景區,又叫白雲庵。

釣橋庵幾經修繕,在現代仍是黃山西面的一個大地標。

黃山上有一間始建於唐中和三年,負有盛名的寺廟叫翠微寺,位於翠微峰下,直到現代,翠微寺規模宏大,也有僧人居住。

翠微寺的起源是天竺(古印度)一和尚由四川東下至黃山, 在此定居結茅,自織麻為衣,挖蕨根、採野果為食,趺坐誦經,人稱麻衣和尚,當地山民自為其蓋寺一座,名“麻衣道場”。

之後翠微寺屢次被毀又被建,清朝時得到大修重建,到了現代更是進行了大規模修整。

黃山上還有三間寺廟,我在明代時看不到,但在現代的黃山上是很有名的地標,它們就是慈光寺、雲谷寺和半山寺。

慈光寺,又叫法海寺,原名叫硃砂庵,是由玄陽道人在明嘉靖年間建立,玄陽道人為之題匾:步雲亭。

硃砂庵即後來的慈光寺,位於黃山硃砂峰下,徐霞客在黃山遊記中曾提及。

明朝時,慈光寺曾是徽、宣兩州禪林之,在現代則叫慈光閣,在現代,這裡修了一條上下山的索道,能直通玉屏樓。

雲谷寺,建於明萬曆年間,位於黃山缽盂峰下,是黃山南大門上山必經之路。

雲谷寺在清朝宣統年間毀於戰火。

凌家一行人在第四天行走的後山,在仙人指路往下走就是雲谷寺遺址。

在現代,雲谷寺遺址這個位置叫雲谷山莊,有餐廳樓、活動房,修建了登山索道。遊人經南大門上黃山,坐雲谷索道,8分鐘從山下直達白鵝嶺東北側,15公里轉瞬即過。

我在現代登黃山,有從南大門上的,向右行,沒有坐雲谷索道,因為坐索道遊黃山,適合那些一日遊的旅客,不用腳丈量,錯過也很多美景。

半山寺原名無量庵,建於1924年,位於安徽黃山龍蟠坡下,中溝左側,依山而築。

在半山寺,可以觀雲海奇觀,這裡的雲海時而如絮如綿、滾滾無聲,伸手可掬;煙濤茫茫,唯聞人聲,不見人影。遇陽光燦爛,雲海灑下霏霏細雨,非常神奇。

現代的半山寺,瓦舍5間,正中三開間為佛殿,兩邊為僧人住房。殿前為室內走廊,下裝板壁,上安玻璃,可憑窗遠眺,走廊東西各開一扇小門供出入,是遊天台往來的咽喉要地。

由吊橋拾階而上,至祝福樓小憩時,西望鴿子峰,見峰下一鬆揮臂迎客,酷似黃山迎客松,向北看見栩栩如生奇石:壁虎吞石、青蛙朝客。

有一間寺廟在我在明朝洪武年間看不到,在現代也看不到,只聽過它的事蹟,那就是文殊院了。

文殊院建於1613年,24年後失火焚燬,次年重建,至1952年冬失火盡毀。

1955年在文殊院遺址上,建了玉屏樓賓館。

我在現代時,曾在玉屏樓賓館建在海拔1716米高的玉屏峰上,形如天上的瓊樓玉宇,左有“獅石”,右有“象石”,形成“青獅白象守文殊”的天然福地;黃山著名地標迎客松,就在附近。

明末徐霞客曾盛讚文殊院美景非凡:

左天都,右蓮花,

背倚玉屏峰,兩峰秀色,俱可手攬。

四顧奇峰錯列,眾壑縱橫,真黃山絕勝處。

從黃山的慈光閣上行至玉屏樓,在現代有玉屏索道,這條線路稱為前山,從索道上可以遠眺天都、蓮花兩峰。

美好河山,應該仔細欣賞,而非匆忙而過。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