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天地不仁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松穀草堂的老道長為凌家子弟們講解《易經》,老道長還非常耐心地回答了我關於佛教和道教關於因果論有何不同的問題。

此時,呼然而過的松風,又帶來了古琴婉轉飄蕩的樂聲。

等老道長喝了一口茶後,我又舉起了小手。

老道長一如既往地對我微笑頷,示意我可以提問題。

千載難逢的學習好機會,我一定不會錯失。

我大聲地問:道長,剛才提到道教的承負論,說承負論用於有情眾生,也用於無情眾生,請問這是什麼意思?

老道長說:我舉個例子。

山上的樹木被人大量砍伐,導致水土不持,當暴雨時,山水直接把沒有植物依附的山泥沖刷而下,造成山洪爆,山洪沖毀山下的橋樑和房屋。

在這個例子中,樹木被砍伐是承,水土不持和沖毀橋樑和房屋是負。

山泥被沖走後,這片山坡更不能生長植物,以後凡下暴雨,水沒有植物作緩衝,會更急更快,必引山洪,山洪導致的災害更大。這就是樹木被砍伐後引致的一連串負的事件。

這個例子就是無情眾生的承負。

凌家子弟們紛紛點頭,我又舉手,老道長又對我微笑頷。

我大聲地問道:道長,《道德經》有一句話“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老道長對我說:瑤瑤問得好!

老道長悠然地捋著他長長的白鬍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講的是一個我們必須知道的道理。

古時候祭祀時,常用五畜之一的狗作祭品,後來人們不用真的狗肉,就用草紮了一隻狗來替代真狗,這隻草狗就叫“芻狗”。

人們祭祀前,會將“芻狗”放在精美的盒子裡,用繡巾捆紮,裝飾得很漂亮,這時候的它十分尊貴。

但當祭祀結束,這隻“芻狗”失去了用途,會被人棄於路旁,任人踐踏,甚至被當作柴火,付之一炬。

這個故事意在說明:

世間一切,在上天的眼中,都是平等的,均如“芻狗”,天地不會對某人某物格外仁慈或施恩。

恰如“芻狗”的世間萬物,當有用時,被奉上高貴的檯面;使命完成後,就會被隨意丟棄。

從有用到無用,由盛轉衰,遵循一定規律,不可避免地經歷著從極盡尊貴到被隨意廢棄的過程,任誰也無法逆轉。

從這個故事,我們得到如下的道理:

世間一切都是平等的,上天不會特別厚待誰。

每個人生來都有使命,使命完成後就該退出。

任何事都有它的規律,無需強求要順其自然。

我們聽了老道長的話後,一時滿堂沉默,都在認真思考著。

我在現代時,一直覺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朗朗上口,作為我的日常口頭禪,沒少唸叨;但我一直沒有深入探討這句話的真實意思,更沒想到這句話裡說的其實是人生的真相:

人是生物,更是自然界裡的一部分,生老病死,其實都是在遵循大自然的規律。

年輕時,生命蓬勃向上,那麼高歌猛進;年老了,生命走下坡路,也無需垂頭喪氣;需知生命只在是履行規律而已。

正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與自然規律相沖逆行,只會令自己破壞損傷;只有順應天道,方得萬物自然!

人如何在紛紛攘攘的世事洪流中,找到心理平衡點,達到內心的平和,才是一生必修的功課。

松風又帶來遠處聲聲古琴,把我天馬行空的思緒,重新拉回松穀草堂的刻花透雕的迴廊下。

正是:

雁渡寒潭,雁過而潭不留影;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

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

事去而心隨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