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命自我立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松穀草堂老道長給凌家子弟們講解《易經》,說“善易不卜”!

老道長教導我們要用心學習《易經》裡的道理來應對將來的問題,而不是寄希望於運氣,把心思用在祈求鬼神庇佑。

“善易不卜”是智者面對未知將來的一種坦然的生活態度:

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事中慎重進行,事後勇於承擔後果。

古時候科技不達,很多事情無法得知真相,人們選擇相信命運。

民間有:一命二運三風水的說法,而占卜算命更是作為一個行業存在。

皇帝的算命先生叫欽天監,專職負責掌管天文、曆法、氣象和占卜。

除了國家大事,皇帝的許多私事,也需要靠欽天監幫忙出主意;即使皇帝偶遇夜夢、心緒不寧,也會召來欽天監占卜一番。

古時候的欽天監,需靠真材實料才能擔當,他的結論,左右著皇帝的決定,影響著民生,故絕不能濫竽充數、更不能渾水摸魚。

欽天監這個官職,也經歷了一番歷史演變。

在西周和春秋時,叫太史令。這個時候的太史令,擔任著國君的秘書,幫國君起草文書,還能決策和任命官員;還要負責記載歷史、編寫史書;再就是兼管著國家典籍 ,即是國家的圖書館館長;最後才是後世欽天監的負責觀察天象、推算曆法、祭祀等工作,在這個時期,太史令是可與卿大夫並列的權臣。

在秦漢至南朝時,太史令的權力被削減,只負責編寫史書和推算天文曆法。太史令從這個時候開始就遠離權力中心,成為技術類職業。

畢竟是技術活,不是隨便找個人就可以擔任的。歷代的太史官除了身懷異技外,還必須專業和正直。

例如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就曾任太史令。

後人都知司馬遷有《史記》傳世,但是人們多隻知道他是著名的史學家,卻不知道司馬遷的天文術數方面也非常厲害。

司馬遷著有《天官書》、《律書》、《曆書》三篇文章,其中《天官書》中,司馬遷將天空分為三垣二十八宿。

隋朝時,先改為太史曹,後隋煬帝改曹為監。

唐初時,先改監為局,後歸屬秘書省,再後又改稱司天臺。

五代到宋朝時期,稱司天監。

元朝時,改稱太史院。

明初時,沿用宋朝的司天監,明後期才改為欽天監。

清朝時,官職沿明制,仍屬欽天監。

喋喋不休說了那麼多,是想證明古人多麼信任占卜能改變命運。

直到明末袁了凡的出現,他是第一個敢於質疑“人的命運上天註定”觀點的人。

袁了凡先生把自己親身的經歷和畢生學問與修養,寫成一本傳世家書,用來教育自己的子孫,這本書叫《命自我立》,又叫《了凡四訓》。

袁了凡先生年幼時,曾被一位雲遊路過家門口的高僧算定一生。

二十歲前現過往的人生走向,均按著高僧的判詞走,這讓他感到萬念俱灰,整天枯坐、無所事事。

某天,他前往棲霞山與雲谷禪師對坐三日,不起一絲妄想,這讓雲谷禪師驚歎不已,對他產生濃厚的興趣。

雲谷禪師問他:請問你修了什麼功夫,可以三日不起一絲妄想。

誰知袁了凡先生說:我沒有修什麼功夫,只是知道自己命運已定,想什麼都沒用了,那就什麼也不想了。

雲谷禪師聽後哈哈大笑說:我還以為遇到什麼高人!原來還是凡夫一個!

袁了凡先生不解問道:此話怎說?

雲谷禪師對袁了凡說:人確由累世積因而生,生而為人後,如果什麼也不做,人的命運就只能按著先天既定的果報走,直到報因的報因,報仇的報仇,用完了福報、了斷因果就離開,再輪迴投胎,迴圈往復;但如果此人在後天斷惡行善,累積的善行,遠先天既定數目,那就完全可以改變先天既定的命運,如果善行繼續增多,則福報更大。

雲谷禪師教袁了凡誦咒、做功過格,用《太上感應篇》中的一百九十五條善惡標準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每天三省其身,有錯則改,併力行善事。

袁了凡聽了,就下大願,願行三千善事,求取功名,他果真考中了舉人!他本來的功名格頂多只是一名小秀才。

袁了凡現自己突破了高僧的判詞後,益加精進;然後又願做善事,命中無子的他,連生兩子;本該53歲的他,活到了74歲;並且官至六品大員,任兵部主事。

袁了凡的一生經歷是真實生的個人歷史,並不是迷信傳言!

袁了凡原名袁黃,是明朝重要思想家,他的《命自我立》(又叫《了凡四訓》)一書,是中國第一位具名的善書作者。

《命自我立》融會了禪學與理學,勸人積善改過,強調從治心入手的自我修行方式,影響了很多人。

袁了凡提出的“命自我立”的一系列方法,其實是使用了心理暗示的方法,改變了自己的心態,從枯坐一日到奮圖強,跳出了命運的藩籬。

袁了凡的“命自我立”,就是“善易不卜”的真實演示。

人是可以靠自己努力,改變先天命運的,前提是依天道而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