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民胞物與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凌家四叔帶著一位凌家子弟下山回家,探看朝廷下了號召民眾入滇的詔書沒有;三叔、凌軒和我,在松穀草堂的後院側廳與老道長坐著聊入滇之事。

老道長勸凌家人入滇後,經商要奈米中鹽,行商要茶馬古道;老道長還為我們講解了茶馬古道的茶。

這時三叔向老道長說:道長,所謂“地有五方,人性五方”,我們凌家族人入滇後,有什麼需要注意的事項?

老道長微笑著說:

古人確有“地有五方,人性五方”的說法,指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因水土不同,性格各異。

在明代,人們常用安徽和江西人作比喻,說明“地有五方,人性五方”。

安徽人世代多經商,故多富人;江西土地貧瘠,故多貧人;徽州人雖富、近雅而稍輕薄;江西人雖貧、近俗而多尚氣。

你看,安徽人與江西人在人性方面,各有不同、各有長短,很難一概而論人性好壞。

正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方的人,呈現不同的人文特點,才能構成人類社會的五光十色。

你的擔心並非多餘。

但聽我說一個故事,可能你就放下心來了。

這時,老道長拿起茶杯,示意我們各人喝茶,我們立即也拿起茶杯,喝了口茶,凌軒立即為杯子續上水。

老道長繼續說道:

大明建國之初,皇帝(這個皇帝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曾與文人劉三吾討論南北教化、治民之道。

劉三吾的觀點是“南北風俗不同,有可以德化,有可以威制”。

皇帝則認為“地有南北,民無兩心。帝王一視同仁,豈有彼此?汝謂南方風氣柔弱,可以德化,北方風氣剛勁,可以威制。然君子、小人何地無之?君子懷德,小人畏威,施之各當,烏可拘以成見?”

皇帝不但有大一統的心態,還兼具了儒家“民胞物與”的胸懷,從中可以看出一個王者的眼界,不是一個文人所及。

“民胞物與”的意思是人民都是我的同胞,萬物都是我的朋友;指應該以愛心待一切人和物。

凌家入滇,應以“地有南北,民無兩心”以及“民胞物與”的心態與當地人和睦相處。

就是說,即使風土文化和地理環境不同,造成人的觀點角度不同,但是要本著“人民都是我的同胞,萬物都是我的朋友”的心態,真誠地入鄉隨俗,尊重當地人的生活和風俗習慣,隨行就市,就可能得心應手。

這時,老道長站起來,走向靠牆的一個小几,從几上拿了一本書回來,把這本書交給三叔。

我和凌軒伸過頭去一看,只見這本書的封面上寫著《陶朱公生意經》。

三叔恭敬地雙手接過書。

老道長對三叔講:

這本書是當年賈仁兄雲遊到黃山時,說將來有他的舊相識後人路過黃山,託我到時轉交。並說你們會需要用到此書。現在我終於等到你們了,也不負賈仁兄所託。

賈仁兄說其師朱升老爺在世時,親手將此書交與他,並說自己已老,促其學習。

賈仁兄待老師仙逝後,就出外雲遊了;當年他交此書給我時,曾與我談論該書的內容,我見他對書中內容,倒背如流,看得出他對此書鑽研甚多。

三叔雙手摩挲著此書,感慨地說:賈仁伯伯真是念舊,他人在山林,心繫江湖啊!

我的心在想,可能朱升老爺當年也想仿效陶朱公,只是時不我待;朱升老爺回鄉的第二年,就年老離世了。

朱升老爺將此書交給自己的徒弟賈仁伯伯,實質也是告訴他別走近朝廷,可以學習陶朱公,隱入湖海,保全性命之際,在商場上,做生意也可以一展所長。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