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明初飲食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我們跟老道長聊起明代的驛館、鋪舍與客店,為將來凌家遷居出行作準備。

閒聊中,我們無意間,竟從蕭遙劍口中,得知現代時我的父母,幾年前曾雲遊到了黃山,知道有溶洞後,曾與蕭遙劍一起探洞。

我和老道長開始時,還以為我現代的父母是來到松穀草堂,或根本就是穿越回元代,與松穀道人張尹甫有交往,所以才將鉅額財富藏於秘室。

但是現在聽蕭遙劍如此說來,也不用回到元代,不過就是回到前幾年。

也就是說,我現代的父母也穿越回明代了,不過跟我相差幾年時間。

不過,我很小的時候,他們就失蹤了,他們在明代前幾年出現在黃山,或許,可能他們已經實現了穿越自由:任意地作時空旅行。

他們看過地圖後,一定估計到溶洞內可能有暗室,後來一定也曾再回到那裡,找到暗室,並秘密地將寶藏,運送入洞,悄悄藏於那個三角符號的隱藏洞室中。

這些都是推測,實際情況是怎樣,我們都不知道。

這樣看來,我現代的父母也曾受惠於蕭遙劍家的蕭家莊。

說起來,蕭家莊經常接待過往的各色雲遊人士,不過蕭老爺接待這些過往的人士,也並非請他們大排宴席、大飲大食,而只是提供夜宿、飽飯和簡單菜餚,而且菜餚不會特別講究,都是隨便主人家提供什麼就吃什麼。

但是這不是怠慢,而是明初的時候,待客的風氣就是這樣。

現在還未到晚飯時候,我們說跟老道長聊起飲食習慣。

老道長說:明初飲食,筵不尚華。

老道長說的“筵不尚華”,是指筵席上是沒有奇珍異寶的食物。

我們現在是在明初,明朝到此,立國也不過22年。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苦,曾經缺衣少食;立國後,在總結元朝被打敗的原因上,認為與元代末年的奢靡之風有關;加上這時戰後,國家百廢待興,明太祖就厲行節約、下令禁止一切奢華享受。

明太祖以身作則,飲食生活都很節儉;明太祖的馬皇后還會親自入廚,掌管宮中飲食。

明太祖為了表示自己很節儉,早晚必有一道菜是豆腐。

明太祖此舉,真是節省到了極處了。要知道,豆腐作為粗菜,自古在國人眼裡是不能上宴席的。

特別是喜宴上,懂的人,是不會用豆腐招呼客人的;只在喪事宴席上,最後一道菜必吃豆腐,故喪宴也被稱為豆腐飯。

豆腐飯的意思是指吃完這一道菜,就沒有下一道了,有酒未喝完,就把它喝完了吧!主人是在說:不送了!

皇帝都這樣了,國人就上行下效。

民間有俗語:民以食為天。

很多人都把這句話作為大飲大食的依據,實質上,這句話的“食”,指的是糧食,而非美食。

民以食為天,是指糧食是人民的根本。

所以後來人們在“民以食為天”的後邊加上“食以味為先”,只不過是後人的牽強附拼湊而成。

普通人除非要解決溫飽,否則也不會為了口腹之慾獵殺野生動物,所以那時荒郊野外,還是有很多虎豹豺狼出沒。

明初的有錢人家,請客吃飯,菜餚只設四色到五色。

普通平民百姓,一生都不會在家請別人吃飯;真遇特別的事情,有客人需要留在家裡吃飯的,也只是用一些豆熬肉類,就是最頂端的招呼了。

友人相聚,只是備些下酒冷菜,用同一個壺,幾個人輪流喝。

明初的經濟不富裕,民風也很淳樸,當實現溫飽後,人們就將精力放精神層面上。

那時候,大家生活水平都差不多,少了互相的攀比,自然沒有那麼多思想上的內耗。

到了明代後期,士大夫食不厭精,為了口腹之慾、極盡奢華、標新立異、殘殺動物,什麼驢炙、火炙鵝、活割羊等等層出不窮。

前邊我們曾經講過明代有計程車大夫,無心仕途,醉心飲食,養鵝千隻,只為想食時即有得食。

到了明末,物質豐富,經濟漸漸好了,生活水平就水漲船高,人的慾望也止不住澎漲,由上至下的種種鋪張浪費,最終一如元朝,奢靡最終成為明代滅亡的推手。

我們凌家一行人,出行這麼多天,雖然到了有條件的鎮面,也會嘗試各地風物,但是也是淺嘗即止,不會豪吃海喝。

我們上黃山這麼多天,都是跟隨道院有啥吃啥,天天跟著道長們早餐吃黃粱稀粥,午飯和晚飯吃黃粱米飯,雖然有時也會有齋菜,不過,更多的時候,就僅僅黃粱米飯。

食者,果腹而已。

唐代李商隱曾說過: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啊!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