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逐鹿中原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以凌家族人為主的一行1o8人,從安徽休寧出,租用了驢車、牛車,曉行夜宿,用了四天時間,才進入江西婺源。

安徽、江西在明代,是比較接近權力中心的中原地方,商業興旺、人多集聚,沿途有飯店和客店,十分方便。

說到此時,可能有人會有疑問:

經常說中原是權力中心,這是何解呢?

這源於司馬遷在《史記》中的一句話:得中原者得天下。

自古以來,中原兩字,讓多少想問鼎天下的英雄豪傑,為之夢魂牽繞?

歷來“中原”這個名詞所代表的範圍,都是各朝各代統治階級爭相佔領的地方。

“群雄並起,爭奪天下”——逐鹿中原,成為古代更朝換代戰爭的代名詞。

那麼中原究竟是指什麼地方?

《史記》中說過:自古中原不過淮,自江以南則曰越。

但是《史記》畢竟是西漢時候的著作,記錄的只是那段時期的歷史。

中原的本意是“天下至中的原野”,故稱為中土、中夏。

中原更被國人視為華夏民族的源地,故中原亦稱華夏。

滄海桑田,歲月又生了多少變化?

讓我們看看歷朝歷代的都城所在。

中國八大古都:洛陽、開封、安陽、鄭州、西安、北京、南京、杭州。

其中屬於河南的有洛陽、開封、安陽、鄭州;陝西境內的有西安;上述均屬於淮河以北,都是中國古代預設為北方的城市;

北京不用說,更是北方城市了。

只有南京和杭州是屬於淮河以南的城市。

細看之下,不難現,中原是隨著朝代的行政中心設定變化而變化

隨著歲月的流轉,經濟達重心亦向長江下游至東邊沿海周邊城市延伸;中原亦自西往東遷移。

現代的史學家認為,狹義的中原指以河洛地區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即河南省以及周邊區域;廣義的中原則指長江南北。

明朝的行政區域劃分,可分為兩京和“南七北六”十三省。

兩京就是南京和北京;明太祖定都南京,明成祖遷都北京。

十三省的“北六”指北直隸(河北的天津)、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甘肅。

十三省的“南七”指雲南、四川、江西、福建、浙江、湖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和海南)、南直隸(江蘇、安徽)。

從明朝的上述行政區域劃分,可以看出來,雲南地處西南至偏之地,幾乎是鞭長莫及之地,故需要囤兵鎮守;而湖廣,地處南蠻,地形複雜、氣候溼熱,也實在令到皇帝看著心煩,乾脆把那五個南方之地合稱為湖廣。

明朝洪武年間,明朝建都是在南京,安徽是直隸。

在統治階級眼中,安徽是重要的省份之一,歷來備受重視和管控。

凌家世代祖居安徽休寧,就是徽州府下屬的六個縣之一;他們世代經商,到了明代,成為史上有名的徽商,與晉商齊名。

徽商賈而好儒,恰逢明朝初年,又阻斷了他們進入仕途的想法;但是他們見多識廣、頭腦靈活,眼界寬,自然格局大,不安於現狀,將眼光放遠,開啟侷限,敢於走向未知的疆域,尋找屬於自己的理想之邦。

明代大批漢人南遷入滇,將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力帶進雲南,大大提高了當地的農業生產力;漢族的手工技術的傳入,與當地民族的工藝技術相融合,讓當地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明朝初期,逐鹿中原的結果既定,就是人民休養生息的最好時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