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碧水汪囗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凌家族人一行人從休寧出的第六天,我們早上離開江嶺,經過下曉起村和上曉起村,下午入住雲灣古鎮;吃了雲灣當地的各種特色美食,飯後還到了古鎮的四方廣場看了鎮上巨族賀壽請回的戲班演的越劇《琵琶記》。

看完戲,我們就回客棧了。

大家把凌軒買的雪梨洗了洗後吃了,真的又甜又多汁,然後就各自睡覺了。

我們今晚是在雲灣古鎮的四方廣場上看戲,客棧就在四方廣場附近的巷子裡。

在現代大家外出旅遊時,一定留意到,許多有著數百上千年曆史、身負交通往來要道的古鎮,很多都有一個四方廣場、或者叫四方街的地方。

例如雲南的麗江古鎮、束江古鎮、沙溪古鎮這些儲存得相對好的古鎮上,就有一個甚至兩個叫四方街的地方。

四方街或四方廣場,一般會在古鎮的中心位置;四方街設計成規整的正北正南、正東正西;如果有戲臺,肯定就是位於四方街的正北方,坐北朝南、左東右西的地方;四方街未必是正四方,可能是長方形,但它的四隻角會是一條巷子,一直通向小鎮的東、西、南、北門。

戲臺不只用來演戲,還是小鎮用來公示宣佈一些需要大家知道、重要事項的講臺。戲臺下方,一般還會有一個告示牌,上邊有鎮上的通知公告等。

四方街四周有長石板凳,給人們休息閒聚議事,往來的客商,也可以在這裡交易貨物;到了墟日,人們會從四鄉八里趕過來,在這裡進行擺賣農產品或以物易物。

古時候的人們科技落後、生活簡單,那麼他們是怎樣獲取時間的呢?

答案就是:

年月日,根據曆書。

時分秒,在農村只看天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城鎮則聽鐘鼓樓報時或打更人打更。

凌家每家人的行李,都有一本當年曆法。

明代的官方所頒曆法是《大統歷》,取《春秋》大一統之義。

《大統歷》非明代編制,它是沿用元代郭守敬的元歷。

古時候的日子,每過一天,就把這一頁翻過去,這才是真正的翻篇。

看著曆法,我們從中可知道年月日、天干地支、二十四節氣。

如果沒有曆法,就真正每一天都過得混混噩噩了。

一夜無夢,又到天明。

早上我們吃過早飯後又繼續趕路了!今天上午要從雲灣到達汪口,中午準備在汪口吃午飯。

我們繼續坐驢車、牛車,沿著田野村道前行。

雲灣到汪口,也就十四五里路的樣子,大概行了一個時辰的樣子,走近一處村落,村前盈盈碧水十分可人!

來到村口,趕驢車、牛車的人將驢、牛停歇在村口讓牲畜飲水、吃草、休息,我們一行人走進汪口村,只見村內店鋪林立、商賈雲集,商業非常興盛繁榮!

原來汪口村的地理位置,恰好處於雙河匯合的河灘谷地,四周群山環抱,村卻被兩條河流左右環繞。

汪口村既是徽州府區域的6路經婺源至江西饒州的必經之地,又是婺源縣城連通東北鄉水路,貨運到樂平、鄱陽、九江等處的碼頭。

現代的汪口村,保留完好,現代的遊人來到汪口,可以看到許多古山林、古埠頭、古商業街、古巷、古祠堂和散落在十八條古巷中的眾多官第、商宅、民居和書屋等各類古建築,歷經千年仍然秀美古樸。

而我在明代,看到的汪口村,彷彿是將現代能看到的畫面,運用了aI技術做了一個顏色的還原,靈動而美麗、繁華又熱鬧。

汪口是俞氏家族的聚居地,早在宋朝大觀三年由俞氏第九代孫朝議大夫俞杲在此建村,因碧水汪汪繞村而行,故名為汪口。

此處確是得盡了山水靈氣,後代能人輩出、名士賢達無數。

現代時,我來到汪口,最讓我讚歎不已的是被稱為“江南第一祠”的俞氏宗祠,那是一所以細膩的木雕聞名於世的祠堂。

你們在現代,到了婺源一定要預留多一點時間到汪口看看俞氏宗祠。

在這座古老的祠堂中,每個時節的祭祖儀式正常進行。

我現在明代,無法得見,因為俞氏宗祠是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

三叔帶著我們來到一家建在河邊的飯店,涼風習習,非常舒適。

“靠山吃山,臨水吃魚。來到汪口,一定要吃樂安河的野生河魚!”三叔這樣說。

婺源的“老三樣”:荷包紅鯉魚糊豆腐和粉蒸肉,這一路上,只要飯店裡有出品的,我們飯桌上就一定少不了!

到了汪口,還有油炸小河魚和土雞。

飯店老闆還拿出飯店少量供應的獅子頭,這跟淮揚菜系的“獅子頭”不同,淮揚菜系的“獅子頭”都是肉,汪口的獅子頭是少量肉與糯米捏成團,同樣非常鮮美!

但是數量有限,這些獅子頭只給了長輩,但是蕭遙劍、蕭樵、陳婉和我,都有得吃。

我吃了半個,留半個給凌軒。

吃完飯,又繼續出。

我們要在天黑前趕到李坑。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