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高砂沃野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凌家族人出的第九天早上,由於我和蕭遙劍兩人很想看一看婺源縣城的鐘鼓樓,凌軒就帶著我們一群年輕凌家子弟前往,我們終於看見了鐘鼓樓的運作方式。

我抓緊時間想去看一看朱子的“虹井”在明代的樣子,現明代的“虹井”除了周圍的建築與現代的不同外,明代的“虹井”,還在為附近的居民提供飲用水和生活水。

“虹井”可是一口真正的古井,掘於唐代。

現代的時候,人們有機動工具協助挖土挖坑,但在古代,人們要挖一口井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虹井”挖自唐代,一直到了明代還在正常使用,且在朱熹父親和朱熹出生時,此井均顯現氣吐如虹,經日不絕,如此祥瑞,實是一方龍脈所在。

那麼,古代的人,是怎樣判斷這裡會有水呢?

先,人們會找地面植物生長旺盛的地方,下方一定有地下水的存在。

然後,找一個風水師看看地理,看看在這裡打井有無觸犯到一些神靈,或挖傷地脈。

最後,才是豎架開挖。

在往下挖的時候,不是挖開泥土就可以湧出地下水的,必須挖開泥土層,再到砂石層,往下可能是岩石層,也可能只是砂土層;當有水滲出溢起時,井算是挖到了。

後續還需要建井壁,否則周圍的泥,年長日久會跌陷下來,站在井上的人也不安全了。

當然啦,還需要做好井口的井圈安全防護,否則打水的人,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掉進井裡。

我們看到“虹井”的井口呈六角形。

普遍的井口都是圓形的,這最省料,加蓋也容易。

但留存到現代的古井多不是圓形的,有四邊形、正六邊形、正八邊形等。

為什麼古人寧願廢錢廢心思都一定要整個有稜有角的井呢?

是因為既為美觀,也為了安全。

美觀就不用說了,有形狀的井口倒映在井水中,會是一道風景。

安全是因為打水時,人們需要用力向上拉扯桶繩,用腳抵住一個牢固的井圈,這樣更安全和更省力。

正是:前人挖井,後人取水;飲水溯源,得知艱苦。

我們花了半個時辰來看看朱子的“虹井”,也算是尋訪偉人足跡吧。

當我們走回客棧的時候,正好可以出了。

我們離開婺源縣城,沿著村道,向西南方向走,漸漸離開了聚居的地方,沒有了村道,只有沿著山邊的道路走。

雖然有驢車、牛車,但是山路還是頗為顛簸,所以這一路,我們都行得比較慢。

中午的時候,我們來到了一處四周高山,中間凹陷的田野之地,三叔說這裡叫“高砂塢”。

只見這裡草木豐茂,泉水從地面湧出,形成一個小水塘。

我們一行人停在小水塘旁邊,找一處多石少野草的地方,支起爐火煮食。

凌軒、陳婉、蕭遙劍和我,爬上最近的小山丘,看見山丘下方沃野廣闊。

我想了想,對凌軒說:剛才三叔說這裡叫“高砂塢”,將來這裡會叫高砂。大約過一百年左右,從龍山村那邊遷來程姓族人來此地定居。

凌軒說:若遷來此地,下方的沃野必成良田。

蕭遙劍說:如此良田千畝,後人就不愁生計了。

的確如此,明朝嘉靖年,程氏遷居到高砂後,在這裡開墾農田千畝;子孫後人衣食無憂,後人更向外開枝散葉,繁衍興旺。

高砂地勢雖四周高而中間凹,且清泉出水成高砂河,但因地勢相對過於平坦,不似婺源其他鄉村背靠高山,往後四百餘年,高砂僅中進士一人,舉人和秀才不足百人,是婺源各鄉中最少獲得功名的鄉村。

此是後話。

江西出名多山少地,而人們選擇居住地在風水好的地方,這些地方多是山谷之地,能用於種植的田地更是少而珍。

為什麼高砂塢沃野千畝,卻一直到明朝嘉靖年,才引來聚居的程姓族人?

那當然是有原因的!

凡事有得,必有失,看我們如何去取捨。

孔子說過:過猶不及。

世間的好事全佔了,就不見得是真正的好事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