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楓橋夜泊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凌家族人一行人從休寧出的第十一天夜宿浮樑古城。

一夜無夢,又到天明。

第二天清晨醒來後,我們就收拾行裝,把行李裝車,繼續出。

說到這裡,可能大家都有一個疑問:

既然浮樑近昌江,為什麼我們不坐船?

問得好!

昌江源自安徽祁門大洪山,自東北向西南流,經過祁門、浮樑和鄱陽後,注入鄱陽湖;船入了鄱陽湖後,北上可進入東西交通大動脈長江,南下可入南北交通要道贛江,水6交通極為便利。

在古代交通運輸工具不達的情況下,水上運輸確是相對高效率的運輸方式。

隋朝時期,就已開鑿了京杭大運河;宋代在汴梁附近,也建了許多運河。

唐宋時期的內河的漕運十分風行,商旅出門,近則步行加上坐驢騾牛車,遠則優選坐船。

唐宋時期的詩人到處旅行,也因此留下了許多關於乘船出行的詩詞,例如千古名篇——唐朝張繼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到了元朝時,海運、漕運都已形成一定規模。

坐船確實比坐驢車、騾車和牛車舒服。

那為什麼我們一行人放任昌江獨自流,偏不選擇坐船呢?

簡單一句,是與明初朝廷的相關政策規定有關係。

坐船怎麼會扯上政策規定了呢?

看官有所不知,明朝自1368年立國以來,一直備受“北虜”、“南倭”的侵擾。

明朝與蒙古族敵對,故稱蒙古族為“北虜”;而“南倭”則指明朝時活躍在東南沿海區域的日本倭寇。

倭寇之患,開始於明朝,最猖狂也是在明朝。

倭寇的產生與日本南北朝時期有關係。

日本在1336年至1392年,內部分裂成南朝、北朝,然後南北各有一個天皇,南朝和北朝之間,經常進行鬥爭;這段時期,日本處於分裂割據的戰國狀態,不但民不聊生,連有些大封建領主手下的武士,都覺得生活困難。

這些武士無法生存,就聯群出海搶劫。

他們先是侵擾高麗,即朝鮮;後來,眼看元朝忙於內亂時,就來到中國沿海侵擾漁民和往來的商船。

當元朝與朱元璋在內戰,爭奪天下時,倭寇趁機展壯大;從遼東半島到山東半島,再到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到處侵犯。

倭寇膽子很大,不便搶漁民、商人、旅人,連明朝廷運載官糧的船都夠膽搶掠。

到了明朝立國後,東南沿海的倭寇已展成明朝一大患。

明朝因為“南倭”,直接把海運禁了,想以此來限制倭寇活動。

朱元璋禁海遠,還有一個原因是明初的鹽業還是官方統售,而有些人挺而走險,利用海上偷運私鹽,而且因為我國海岸線很長,朝廷很難把控。

當海運禁了後,反正運貨不能走海運,否則就是違反規定!這樣的一刀切,在短時間裡的確有儆嚇力。

海運禁了,內河就承擔起官方運載物資的任務。

明初時,內河的大船都是官方、軍方運載物資或是有背景的人才能坐。

平民百姓,只能坐小船出行。

像我們一行人有一百多人,如果坐船的話要分開十幾只小船,這樣反而比不上連群結隊出行安全。

如果可以,我們何嘗不想來一次“楓橋夜泊”呢?

我們一路前行,傾情演繹什麼叫“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我們更想在江南深秋的霜天寒夜裡,就著江楓漁火,看盡月落,聽見烏啼,思家想國。

勢易時移,倭寇為患,實在是情非得已。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