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安逸之鄉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凌家138人從安徽休寧出的第三十九天清晨,離開黃山二嶺雲霄宮,向著湖南常德武陵前進。

我們在鄱陽湖的瓦榍壩乘坐的官府站船,沿途的船上,均有士兵隨船警衛,但我們在公安下船後,向官方移民登記署進行了相關登記後,再出時,就沒有官方計程車兵護衛。

這是因為明朝的道路交通,已經有了一個全國性的規劃,從南京伸向全國各地的道路網路,加強了沿途驛站的建設和士兵的守衛,保障了行者和商者的安全。

特別是徵南大軍收復雲南後,明朝為了西南的安穩,更是將通向西南的的道路維護得十分通暢。

從明朝明太祖開始,就很注重道路的規劃整治和驛站配置和分佈。

永樂以後,有了南北兩京,明朝行政上有十三布政司;由南北兩京通向十三布政司之間的水6交通,均經過詳細的協調規劃。

十三布政司下,管理著府,府下設州,州下設縣,縣管理著無數驛站,驛站就是交通動脈上的節點,負責疏導、維持著明朝帝國血管的跳動。

我們離開了水路後,行走在6路,依靠是的隨身攜帶著的程圖路引。

程圖路引等同於交通地圖,古代時沒有電子導航,只能靠這種手繪地圖或文字描述的交通攻略,行走在蒼茫大地上。

我們一路走過來的荊州府,經過江陵、公安、石。

石的東面就是公安縣,我們離開公安後,一直向西南行走,穿行石。

今天太陽近西的時候,我們到了石的南鄰:湖南安鄉。

我們走近安鄉時,就現這裡有很多湖泊,可以用湖光瀲灩來形容這一路的景色。

在明代洪武年間,安鄉屬上荊南道嶽州府澧州。

安鄉縣的地理位置十分獨特,它位於洞庭湖西北部,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

安鄉縣位處湖北、湖南兩省;常德、益陽、岳陽、荊州四市;鼎城、漢壽、澧縣、津市、南縣、公安、石、華容八縣的交界處。

我們走進安鄉縣城,現本地居住的人,有講江西話的,也有講湖北話、最多是講湖南話的了。

向船伕詢問,才知道,安鄉有許多江西、湖北、長沙、益陽的新移民。

船伕說:安鄉土地肥沃,收成很好,許多人都喜歡在這裡居住。安鄉的地名,本身就是取“安逸之鄉”的意思。

我們聽了,都覺得十分有趣,還真未見過一個地方,如此張揚地宣傳自己。

不過,如果以為安鄉是一個移民居集居地就錯了,據後世考古研究所得,安鄉的湯家崗新石器遺址,證實早在7ooo年前,安鄉就有人類居住,這說明安鄉是一個宜居之地。

說到底,還是跟安鄉所處地理有關。

安鄉所處位置,屬於洞庭盆地的北部,長江三口(藕池、虎渡、松滋)流入的洩洪地,北邊有黃山頭和虎山,境內流過澧水連線沖天湖,西邊有太陽山,東邊有目平湖。

我們來到了天下有名的安逸之鄉,可有什麼安逸可享?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