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常德之城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我們一行人來到湖南常德陽山,今晚上,夜宿陽山山腳下的普光寺的附屬僧院。

趁天色尚早,我們一群年輕人和船伕一起,登上陽山,去看一看山頂的金頂廟和梁王廟。

當我們原路返回山腳時,家人們已煮好齋飯了。

吃過飯後,夜色四合,夜風寒冷,秋蟲俱寂。

舉頭是蒼茫黑幕上綴滿鑽石一般的星星,目光越過低矮的院牆,後山是森然的大山,前邊是一望無垠的寂靜平原。

陽山山腳下,都是僧院庵堂,除了個別門窗透出昏黃的油燈光亮,入夜後,人們都早早睡覺了。

明天一早還需趕路,我們洗洗也睡下了。

一夜無夢,又到天明。

第二天清晨,人們就起來了,吃過早飯,收拾行李,繼續趕路。

前邊曾說過,我們在公安上岸後,一路前來,除了僱請挑夫,還在可以請到轎伕的市鎮,請一些轎伕,將族中老人、婦孺抬著走。

在明代,轎子是常見的交通人力工具。

也許有人會問:走這麼遠的路,為什麼不騎馬?

在明朝,以馬為貴!

馬是官府和權貴才可以擁有的,一般平民百姓,只能用驢、騾。

當然,明代的人們,除了轎子,人們還會租賃毛驢。

毛驢、騾子,相對於馬來說,更溫馴,更耐渴,抗病力強,不挑食,食量也少,較遠的路途也能勝任。

古時候,書生上京赴考,只要是家裡有點錢的人,都會僱上一頭毛驢,騎著毛驢上京。

租賃毛驢,是需要有一個趕驢人跟在一旁,手持一根荊棍,攆驢,以防驢子撒腿亂跑。

我們現在行走在荊楚之地,到處湖泊河流。

毛驢行走在村道山路尚可,但是要渡河過橋時,驢騾身軀笨重,稍不聽話,墜河的風險就大,一般趕驢人不願意,所以,我們寧願花更多的費用,僱請轎伕抬轎。

言歸正傳。

我們從陽山出,走了約四個時辰,即大概是兩個多小時,就到達了常德古城。

當我們一行人走進常德古城,能感受到這座古城,比以往我們經過的古城的規模都要浩大。

穿過城門時,現城門還很新,就像是幾十年前才修的樣子。

事實確是如此!

常德古城在元朝時,人口已過百萬,但是一直都是土築的城牆。

當年明太祖建功立業,先取常德路,常德古城在明太祖的心目中,自然有一席之位,故在明朝的洪武六年,即公元1373年,明朝政府就在元代的土城基礎上,將常德古城的土牆,改成以磚徹牆,擁有一座六門的城池。

三叔帶領著我們一行人,邊行邊找客棧。

常德古城內,是平直的青石板街道,冬日的陽光,斜斜地從東邊而來,遍灑古城。

蕭遙劍拉著我的手,兩人沐浴在陽光下,感到非常舒適。

蕭遙劍對我說:你知道嗎?常德城的名字取自老子的《道德經》!

我一聽,就來了興趣,問道:此話怎講?

蕭遙劍聽到我問他,一看又可以展示才學,就高興了!

他搖頭晃腦地說: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我聽了,微笑地對他說:長話短說!

蕭遙劍聽了,就說:常德城就是取名自老子的《道德經》的這一段啊!

我問道:常德是什麼意思呢?

蕭遙劍說:這段話的意思,就是指,知道什麼是雄偉剛強,卻選擇溫柔軟弱,象溪水般、嬰兒般,以柔克剛;暫時的退忍,能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我聽了,不禁頻頻點頭!

常德古城,自古以來,地處江南的洞庭湖西側,在武陵山下,一直都有“川黔咽喉,雲貴門戶”之稱謂,更多人視它為富饒之地、魚米之鄉,卻不料,連這座古城的名字,都有如此深遠的寓意!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