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四方平定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我們吃完飯,回到暖鋪的房間,各自洗漱清潔,暫且按下不表。

這一天晚上,各個房間都開起了火牆,柴火的熱力透過牆角的管道直達各個房間,每一個人都睡得非常舒服。

一夜無夢,又到天明。

第二天早上,凌軒告訴我和蕭遙劍說,昨天凌軒將驛吏說的話向長輩們報告後,長輩們說,我們既然已經一百多人,也不差多來幾個,他們信任我們,要跟我們走一路,就一起吧!

凌軒還說:三叔四叔和他吃完早飯後,相約前往拜訪這位老者。

我和蕭遙劍相視對望一眼,我就對凌軒說:我兩個也要去!

凌軒看著我笑了笑說:好啊!去吧!

吃完早飯後,凌軒帶著我和蕭遙劍一起去找三叔四叔。

找著三叔四叔後,我們找到了昨天的驛吏,由他帶著我們沿著院子中內的主幹道,到另一個院子去找他口中所說的退休官員。

我們來到一個安靜小院子,我現,原來這裡每一個院子格式都類似。

驛吏說,這位老人家平時早早就起來,吃完早飯後,一般都在偏廳品茶,今天也不例外。

走進花園的偏廳,看見一位頭戴黑漆方巾、身穿襴衫的老者正安坐在茶桌前。

老者看見我們進來,他即站起來離開茶桌,來到我們面前,向我們拱手作禮。

我們幾人連忙站定一起還禮。

話說,這位老先生所穿衣著正是明代士人的標配服飾。

他頭戴的黑漆方巾,是有名堂的,叫四方平定巾。

四方平定巾跟一個名人有關,這人就是元末名初的文學家楊維楨。

楊維楨是元朝末年的進士,曾在元朝任官職。

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聽聞他的名氣,就請他入仕,但是楊維楨以“不仕兩朝”為由婉拒。

一次,明太祖召見楊維楨,楊維楨正是戴著這頂黑漆方巾。

明太祖就問:這巾叫什麼名字?

楊維楨就答:此四方平定巾也。

太祖一聽,龍心大悅!

明太祖即下令士人以後均戴四方平定巾,後來亦允許無功名的庶民將四方平定巾用作禮服的配套。

這裡所講的“士人”,是“士”不是“仕”,士人統指考取了功名但尚未正式做官的讀書人。

現今眼前的老先生身穿襴衫,他的襴衫是用玉色布絹縫製,寬袖皂緣,皂絛軟巾垂帶;老先生站立時,我看到襴衫自領至裳,去地一寸,袖長過手,復回不及肘三寸。

老先生的此身裝束,已經向我們表示了他計程車人身份。

話說,明代服飾,除了男女有別外,必須嚴格依照社會等級,區分為官民、良賤;又依各種不同場合,有禮服和便服之分;更有顯示特別身份的軍服和僧道服。

明朝初年,規定平民即使是禮服,亦不能使用金繡、錦繡、紵絲、綾羅,只允許用綢、絹、素紗;就連鞋靴,也是有樣式規定的,不能自行變化,而且絕對不可能用金線裝飾。

言歸正傳。

雙方作禮後,驛吏向我們介紹說,老先生姓王,然後三叔向王老先生自我介紹,又簡單介紹了我們幾個人。

這時,驛吏以公務在身,就先行離開。

王老先生把我們請到茶桌前,大家坐下後,王老先生手持已裝有茶水的公道杯,將我們面前的小茶杯倒至半滿,示意我們喝茶。

我們手捧茶杯,或喝或不喝,都作了一個狀,這是喝茶的禮數。

三叔放下手中茶杯後,說:我們家族此行的目的地是雲南。敢問王老先生想移居哪裡?

王老先生微笑著說:我辭官告老還鄉,但家鄉已無鄉親父老,沒有回去的必要。四海為家,走走遊遊;來到了這裡,氣候舒適,就多住了一會。但聽本地人說,今年天氣恐怕會凍得厲害,賤內特別怕冷,就萌生了南下的打算。前一段時間,我已打算出前往雲南,但是路途遙遠,心想有多幾個人一起出就好了!恰好你們經過,真是天助我也!還請你們帶上我夫妻二人一起出。所花費用,我們都可以支付。

三叔與四叔相視一笑,三叔說:老先生客氣了!我們百多號人,有老有幼,一路前來,有人離開,有人加入,我們都順其自然。老先生如不嫌棄,就和我們一起出吧!明天早上我們就要出了,老先生如果決定跟隨我們一道,請收拾好行裝。

王老先生聽了十分高興!對我們說:好!好!我們的行李就只是兩個箱子。

凌軒聽了,就對王老先生說:我明天早上過來接你們。

王老先生聽了連連點頭。

由於三叔、四叔、凌軒需要打點明天出的各種事務,就向王老先生告辭了。

我們一邊走回自己的小院,一邊聊了起來。

三叔說:有些官員考取功名後,長期在外任職,到老想回鄉,家鄉里都沒有親人了!真是讓人傷感!

我問三叔:怎麼知道這位老先生是告老還鄉還是犯事了獲遣?

三叔對我說:如果是犯事獲遣的官員,只能是小帽青衣的打扮,是不可以戴四方平定巾和穿生員襴衫的。

原來這樣!

看來,先敬羅衣後敬人的風氣,就是在明朝得到空前展的。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