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千古名方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凌家一行人從安徽休寧出的第45天,這一天繼續在暖鋪住一天。

利用這一天,家人們好好休整,一來準備繼續前行的各種衣物食物,二來長輩們需要集中開會商討前路可能遇上的情況。

正如要跟我們一起出的退休官員王老先生所說,深冬將至,而且今年的氣候,可能這裡會比較寒冷,應該像候鳥一樣,南下避冬。

明代入滇的道路,分為南、北、中三路:

南路是從廣西入滇,自廣西田州府至雲南的廣南府。

北路是從四川入滇,自四川馬湖府至雲南的嵩明州;或從四川建昌行都司屬下和會川衛,至雲南武定府。

中路自湖廣常德府入貴州鎮遠府,再達雲南曲靖府。

凌家一行人現在走的,正是中路。

中路的道路驛站,維護得最周全,也最受人們的歡迎,不但官員、差役只行此路,就連旅者商人,都愛行此道。

以至到了明後期,南、北兩路行人漸少,以致久生榛莽。

此是後話。

言歸正傳。

我們現在已經到達湖南常德府,明天將向西出,以湖南辰州,即現代的湖南懷化沅陵;到了辰州,就進入明朝著名的國道:普安道的入口,在普安道,經貴州鎮遠府,直趨雲南曲靖府。

中午吃飯時,凌軒對我們說:昨天已請驛吏幫忙,在周邊僱請牛車、驢車和更多的腳伕,既要加快行程,又要儘量節省體力。

一天在忙碌中度過,很快就到了在暖鋪的第三天清早,我們今天要出了。

早上的時候,凌軒就帶了幾個兄弟,接了王老先生夫婦兩人過來。

十分幸運的是,我們租到了足夠多的牛車、馬車,老幼婦孺都坐車上,家當雜物也放車上,身壯力健的年輕人和腳伕們,伴著牛車、驢車旁邊步行。

有了牛車、驢車,行進的度就大大提高了!

我們從藥王溪村驛站出,沿著官道,向湖南辰州一路前進,4oo里路,我們走了七天。

我們這段路,走的都是6路,所以方便租用牛車、驢車。

明朝的6驛,每隔3o裡、4o裡、5o裡或6o裡,就會有一座驛站;如果是水驛,即水路的話,驛站的距離一般是6o裡至7o裡遠。

沿途的驛站,為我們提供了住宿服務,驛站有廚房供我們煮食,基本上,算得上十分順利。

時至秋冬交接,天氣漸冷。

每一天入住驛站,家人都先煮開一種中藥湯,務必要每一個人在飯後都喝上一碗。

這種中藥湯一煮開,空氣裡就飄蕩著一股甜香的味道。

我覺得好奇,就問蕭遙劍,這是什麼中藥?

蕭遙劍回答說:這是桂枝湯。我以前在黃山時,常年都喝。

我問:這個桂枝湯有什麼好處?

蕭遙劍說:我不喜歡這種味道,但是父親曾告訴我說,這個桂枝湯是張仲景留給世人的千古名方,當季節交接時,寒熱往來天氣很容易讓人腸胃不適、容易引感冒咳嗽,這個中藥方劑最好用!父親囑咐我,無論喜不喜歡,這藥一定要喝,這個方劑有病治病,無病防病!

我聽了,兩眼放光:這麼厲害?

蕭遙劍點頭說:嗯!而且這個方劑的配方簡單又便宜,就是桂枝、白芍、炙甘草同量,加入去核紅棗數枚,另加生薑切片,就可以治療天地間陰陽失衡!我還記得父親說過,這個方子,尤其適合女人服用,你啊!一定要記住這個藥方,常年經常喝就沒錯了!

我聽了連忙點頭!

我知道張仲景是後漢醫學家,他著有《傷寒雜病論》,內邊收錄了許多中醫名方。

想不到,凌家一行人在遷徙途中,有賴中藥的一路保護,才幸得不染疾病。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